第一章 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发展和演变趋势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驶上快车道,连续13年保持了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幅2%以上的持续高速成长。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高校事业规模增长的需要,大学城、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和老校区改建扩建成为这一时期高校校园空间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高等院校开始积极捕捉时代机遇,利用多种形式寻求新的土地资源以实现空间上的增长:一方面,不断通过整合校园周边的存量土地对现有的校区进行拓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及社会合作,在异地建设新校区;此外,借着大学城遍地开花的时代契机,积极参与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也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总体上看,在空间扩张层面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同时,教育部也将高校校园规划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将高校校园规划和高校的事业规划、学科规划一起共同列为支撑高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三大规划。
相较于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高校校园规划在高校校园空间总量激增的同时,在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突破和进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政府和高校的组织者还是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从业者,似乎都对高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估计不足,从理念培育、技术积累到实践操作等方面均缺乏充分准备,以致规划建设中形成了众多难以弥补的遗憾。如大量的校园规划趋于雷同、相互复制;校园建筑过于追求新、奇、特造型,耗费巨大投资且造成后期运营使用困难重重;部分校园建设忽视地域特色与气候特征,过于追求所谓“个性”等。当前,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进程中的种种困境和矛盾已经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与规划设计行业的反思与自省,在此情势下,如何在规划编制方法及实施策略上实现校园特色和个性的营造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空间环境塑造的当务之急,并已经在“空间层面”和“编制层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和新的趋势。
在空间层面,通过对华北、华中、华南、华东、中南、西北、东北七大片区及上海、北京两个高等教育集聚发展区的现场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附件一),我们发现,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第一个大发展的积累与沉淀,高校的空间规划已经开始不断趋于两个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了引领和指导校园规划发展最为突出的两个着力点。一方面,注重大学校园特色和个性的营造,并多以整体规划设计为前提,以地方性特征及资源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传承为契机,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导,营造和提升大学校园的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规模,提升大学校园的空间使用效率普遍成为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最为重要的刚性目标:地上地下空间挖潜,探讨复合建筑与新材料的应用,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大学校园容积率的提升,成为最常见的三种规划建设实施策略。在此期间,尽管在规划策略及设计理念上可能还略显不成熟或出现一定时期的波动,但总体上这些特征已经呈现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也不乏一大批优秀的规划设计作品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新世纪的大学校园。
在编制层面,新世纪的大学校园规划同样呈现出了一系列可喜的态势。规划主体方面,国有规划设计院的一枝独秀正在逐渐成为历史,在国有规划设计院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国外设计集团和设计事务所、国内各类规划设计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等正在不断地通过一个个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设计作品获得越来越大的设计舞台和话语权;规划方案选定方面,呈现出了充分反映市场竞争机制的良性发展格局,方案征集、方案竞赛和传统的委托方式依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被灵活选择,相互穿插,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多元化发展局面;规划编制体系方面,21世纪以来所取得的进步更为明显,解决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发展空间问题的除了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以外,大学校园发展战略规划、大学校园详细规划、大学校园城市设计、大学校园概念设计、大学校园专项规划及研究报告等都从更为专业、更为精准的角度为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