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贺绿汀出生时期的音乐美育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王国维与蔡元培。“美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要明确美的载体是什么,即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它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音乐是美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如王国维曾提出音乐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思潮贯彻在学堂乐歌之中,与之相伴发展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堂乐歌之前,音乐界关于“中”和“西”的争鸣,最终指向了“美”,也引发了大众对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的本体的思考。“美育”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也就避免了中西讨论或争鸣陷入尴尬的境地,那时的音乐艺术确实有传播功能,不可否认学堂乐歌的作品具有“美”的和愉悦人心的功能价值。从文化思潮来看,五四运动前期,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对国人在精神信仰方面给予了帮助。在封建统治2000多年的制度瓦解时,国人精神上的奴性与自由意志发生了根本性的碰撞。“美育”的教育功能被蔡元培等人视作承载先进思想的武器。这在根本上是与振兴民族大业息息相关的,如他在国立音乐院开院典礼上所述:“只要教学者及办事人,皆以一番热忱毅力,相策相辅,黾勉精进,则必日起有功,学者济济,术业成就,可拭目以待。”《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知识界、教育界对教育以及美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科学精神与理性主义崛起的鲜明反映。美育思想从此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教育中渐入人心的新观念、新风尚,并最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蔚然成风,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与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育与美学理论的结合,是具有科学性的。具体来说,一方面“美育”的概念产生于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经鲍姆加敦、康德和席勒的阐述后,具有一定的实践与历史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美育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的研究范畴扩大到教学领域,更宽容地包含许多具体层面。蔡元培的众多举措和文章的发表,是基于时代作用于一个教育家的精神意志的显现,在他的“美育”概念的脉络中,他对于家庭教育、学校美育以及社会美育都提出了全面的设想和构造。蔡元培的思想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与其说这是他内在意志的一种体现,不妨说,“美育”本身的意义在于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精神层面的贡献,且客观上它实现了作为有利的“武器”的价值。就像贺绿汀参加广州起义和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去鼓舞战士保家卫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事件的产生都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思潮,影射了一个国家发展中存在的必然和偶然,那些优秀的民族性的显现,是对历史某个阶段的必然阐释。它的作用可能是微乎甚微抑或波澜壮阔,无论是以完整的姿态出现还是淡出,它内在的辐射力都是存在的,蔡元培在学堂乐歌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把美育教育融入具体的实践中去,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以及使国人自省的精神救赎的作用。他的一系列文章如同每一时期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推进和贡献一样不可磨灭,虽然有人评价其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形而上的理念,但是对于那个时期的国人来说,在特定时代产生的美育思潮始终是带动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像萧友梅、黄自等人的音乐教学乃至美学思想都受到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潮的影响,而他们对贺绿汀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