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雪劲亦知松高洁

个/人/简/介

李高杰,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87年10月12日生,河南禹州人。清华大学首批义务兵,现任新疆军区某团装甲步兵营副营长。200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武警8630部队侦察连。服役期间,被评为师优秀共青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返校就读期间,转入建设管理系工程管理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奥运会优秀志愿者标兵,曾担任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中队长。2011年6月毕业于建设管理系,自愿二次入伍,到最偏僻荒凉的某机步师工作;2011年6月,任进藏英雄先遣连排长;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边防学院步兵指挥专业学习,被评为全优学员;2012年8月,赴西藏阿里普兰县执行任务。2013年5月任进藏英雄先遣连连长;2013年6月,带领全连赴昆仑山高原驻训演习,2014年10月,带领全连赴帕米尔高原执行边境任务。任连长期间,足迹遍布南疆五地州,连队连续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基层建设标兵连,2013年9月,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并于2014年被评为师“十佳连长”。2016年4月任所在营副营长。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但无论所处的平台大小,都应当砥砺自我、胸怀崇高,而我,只不过和很多人在不同道路上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我只希望,能和这高原上的雪菊一样,把高寒扛过,把缺氧扛过,然后开出自己的花。

——李高杰

陈毅元帅在《青松》中用“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来讲经历了风雪荡涤和洗礼之后的青松将更显其高洁本性,而李高杰将这两句诗化为一句,“雪劲亦知松高洁”,即便在风雪之中,青松也要铮铮傲骨,高洁如初,这句诗写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正是他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

初入行伍,渐露锋芒

2005年8月,李高杰走入了清华园,成为河南省禹州市郭连镇几十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农村娃。进入清华的时候,他是抱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来的。而事实正是如此,作为一名身处清华重点院系的学生,如果不出意外,光明灿烂的前景对于他来说触手可及。然而一切奋发向上的“有为之法”,很快都被李高杰视为梦幻泡影。就在入学3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学校主干道上的一条横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05年11月,国家出台了面向高校学生招收新兵的规定,当他骑着自行车,倏然晃过“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的征兵条幅时,尽管漫不经心,但眼角余光滑过的刹那已经让他热血沸腾,“服兵役?几个意思!”

心里满是激动的李高杰猛然间一个掉头,直接冲向了征兵咨询台。充分了解情况后,他直接报了名,就这样,偌大的报名征集表上终于有了第一个名字。征兵负责人本着负责的态度让他再考虑考虑,他却说,“我父亲曾经是军人,从小我就想当兵。”“家里人不同意?怎么会,从小到大我都处于自由生长状态,我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家里人从来不干预我。”看着这个小伙子一脸的认真,负责人将体检政审表提前给了他,入伍的过程十分顺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当听到他即将入伍的消息后,开明淳朴的父母只有“好好干”三个字。

初到部队,带着清华的光环,李高杰一时成为连队里的风云人物。然而,李高杰平时在班里训练、做事却有点马马虎虎,刚下连队的时候没少挨班长训,这多少让他有点下不来台,慢慢地李高杰心里对班长产生了埋怨。“班长天天盯着我一个人,干这干那,工作干得比较多,训练上要求也比较严,而平时的表扬却给得很少。因为当时年龄还小,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一天,班长因为一个漏扫的蜘蛛网狠狠地批评了他,这让当时心高气傲的他有些受不了,几个月积累下来的对班长的不满瞬间爆发,最终言语冲突升级成了一场打斗。一场冲突之后李高杰在连队里更出“名”了,然而这个“名”却让他不堪重负,走到哪里都是议论纷纷,言语之间充满了讥讽和不解。这些都被李高杰看在眼里,半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难道要因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让学校的名声、自己的声誉都毁于一旦吗?他悄悄地叫醒了班长,两个人在操场上聊了一夜,误会解开了,李高杰如释重负,从此李高杰开始变得谦逊,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在生活中,做事都认真起来。他明白,只有干出成绩,才能赢得战友们的真正尊重,而班长对他要求严,是为了他好。

李高杰开始真正地融入部队的生活、学习、训练,他越来越有归属感。“夏天穿着防化服,顶着超过40℃的高温进行防护训练,怕中暑天天喝藿香正气水;当侦察兵,每天做几十个前扑、后扑、侧摔,累得腰都直不起来。”2007年1月,寒风凛冽,部队组织100公里徒步拉练,作为连队的擎旗手,李高杰一直举着旗子走在队伍前面。行至中途,他已是手臂发酸,满脚血泡。战友们劝他去坐收容车,但他没有答应,愣是咬牙走完了全程。

在武警天津某部服役的两年中李高杰入了党,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一次,在部队的日子里,他变黑了,也更壮实了。

二次入伍,再回军营

退伍重返清华后,紧张的学习确实很快便填充了李高杰的生活,但他心里仍然对部队充满了眷恋。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他把手机铃声设置为“军营集合号”,将军功章摆在床头,“作为永久告别军营的纪念”。

清华大学“奥运会志愿者”军训负责人、国庆60周年大学生方阵分队长、二等奖学金……李高杰退伍后的大学生活异彩纷呈。

然而,李高杰还是忘不了部队,他甚至想要到最艰苦的部队去看看,看看那些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里的兵又是什么样的兵。说干就干,于是,2010年暑假,李高杰通过陈忠怀老师联系到了新疆军区和田军分区的政委杨小康,然后就直接来到了和田。到了之后,组干科长就把他安排到了部队大院的机务站。

李高杰心想,机务站可不是体验边防官兵生活的地方,“不安排我去,我就自己找!”千方百计打听之后,李高杰才知道,从机务站到边防团,道路情况很差,交通也不发达,坐大巴要一整天的时间,那单程的车费就得60多元,可是当时的李高杰身上压根凑不出来那60元的车费。不过他可不信邪,“虽然身上没钱,但我可以挣啊!”

他就来到一个工地上,扛水泥、运沙子、搬砖头……所有杂活累活他都干下来,每天干活14个小时,李高杰这个来自最高学府的大学生,愣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工地上埋头干了6天,挣到了500元钱。

有了车费,他请军分区的组干科长帮他联系了边防团,然后就一个人坐着大巴去报到了。没想到他坐了十几个小时找到的还是山下的连队,依然不是山上的边防连。后来,边防团政委宗建民到连队视察,看到了这个主动要到最艰苦的部队体验的年轻人,听说了他的情况之后,就问了问他的情况,他说:“体验生活不去山上边防连,那你还体验个啥!”“我就是想去边防连,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宋建民说:“明天刚好有车上去,你可以跟着去!”

一波三折,李高杰终于来到了某边防哨所体验生活,与边防官兵“零距离”接触了一个月。就是这一个月,再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

在海拔5390米的西北边防哨所,李高杰爬雪山、翻达坂,第一次亲身体验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经历的这一切都让他心生敬意。回忆那一个月,李高杰说,苦和苦还是不一样的,尽管自己当兵时吃过不少苦,但边防官兵的苦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没有电视和网络、高寒缺氧、头疼得要命、紫外线强、饮用水矿物质超标几百倍,身体机能的损耗甚至使连队一些“90后”战士都被环境折磨得早早脱发……李高杰曾连续半个月没有洗漱,因为生活用水是从20多公里外的冰河里取回来的,冰冷彻骨。“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天中午午饭过后,这里就是10级以上的大风。”

这里条件的艰苦和四周壮阔的荒凉让李高杰久久不能平静。而边防官兵对知识的渴望、军队信息化建设对边防一线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引发了李高杰长久的思索,让他觉得这里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回到北京后,已成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等选择的李高杰,又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申请转为国防生,再次入伍。为表明决心的强烈,他还特意加上了一句:“毕业时,请把我分到最艰苦的一线部队。”

“大家都听过放羊娃的故事”,李高杰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为什么放羊?娶媳妇。为什么娶媳妇?生娃。为什么生娃?放羊。“现在很多人不也是这样吗?读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再让下一代重复这样的生活”,李高杰有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解读,是谋求个人事业的成功、给家人生活带来改善、齐享天伦之乐更重要,还是充实边防高层次人才需求、默默为无数家庭守望安宁、必要时挺身而出更重要?他说:“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其实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啥,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每个人的不同选择都值得尊重,但请相信,我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经过了慎重考虑。”

2011年7月18日,作为总部唯一一名特批的大学四年级国防生,李高杰重新穿上绿军装,如愿走进了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军营,走进边防哨所,成为新疆军区某师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一名基层排长。

建功边疆,青春无悔

千里边关,巍巍昆仑。广阔天地在面前铺就,初到岗位的李高杰再一次面临选择。

来到新疆军区后,上级机关考虑到李高杰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准备安排他去总部后勤院校进修,专业对口,正好能让他发挥在清华所学专业特长,而且对于李高杰来到的这片艰苦地区来说,后勤部门是受外界条件影响最小的单位,对新排长来说,能到机关工作实属难得。然而,矢志边防的李高杰婉言谢绝了去后勤院校的机会,强烈申请到西安边防学院接受任职培训,“当一名指挥员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领导看他态度坚决,又将计划追回来,专门为他做了调整,终于,他走进了位于西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指挥员打基础。这第三次选择,同样无悔。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作为全军唯一一所培养边防指挥人才的专业院校,边防学院对学员体能、军事指挥能力、理论水平、政治素养的培训更是高于部队标准,“确定下来的训练课程,就是天上下刀子也不会更改”,边防学院第三学员大队政委王波说。李高杰和其他学员在地形复杂陌生的山区中,共同接受着红蓝模拟对抗、野外生存训练、战术演练,“作为未来的指挥员,走、打、吃、住、藏必须样样精通”。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学院,李高杰默默承受着严格的训练,文武兼修,很快便成长为模拟连的骨干,并在2011年底被评为全院200余国防生中唯一一名“全面发展先进个人”,用出色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在即将重返边关之时,李高杰没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没有盲目的乐观,他说:“真正漫长而艰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任职培训结束后,李高杰直接跟着团队到高原驻训,苦练的劲头依旧不减。为了练好装甲车快速精确瞄准射击,他一有空便耗在车上练动作,有时候实在练得不耐烦了,便围着装甲车转几圈,然后接着练。他练得认真、练得刻苦,练不好不罢休,因此战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拼命学习为荣誉,拼命工作为责任,拼命训练为打赢。”正是凭借这样的劲头,李高杰很快在排长中脱颖而出,2013年6月,李高杰被军区特批,破格提拔为进藏英雄先遣连第25任连长。

上任连长之后,李高杰全身心投入到连队建设中,热烈而赤诚。

在连队建设上,他为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不遗余力。他所在连队有很多少数民族战士,他们中很多人汉语水平很差,为了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李高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军营里开起了汉语补习班,把全连汉语水平较低的战士们召集到一起学习汉语。同时自己加班加点,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维吾尔族语,以融入到战士们的生活中去。

在连队作风上,他更是不断给自己加码。平时训练的时候,值班员下口令,他就跟着一起入列,“该训练训练,该爬的爬”,战士们说,“连长好几次手都划烂了,还继续爬。”他就这样和战士训在一起,然而,战士们长期以来一直训练的科目,他练过的却比较少,他就利用别的时间加班加点地练。军姿训练三天下来,因为天气寒冷,李高杰的脚底板冻了、裂了,裂的口子就像被刀割了一样;冰天雪地里爬战术,李高杰一边讲,一边卧倒,有不会的就对着教科书边爬边学,他在雪地里爬,爬上十几分钟“身体一热,雪一化,衣服上就全是泥巴”;有一年冬天,连队所在团组织野外训练,全团统一以连为单位携带帐篷、火炉,用来在夜间防寒保暖。原本在高原野外条件已经非常艰苦,李高杰却觉得还不够,“我们既然选择来干这个,就得去经受最严酷的考验”,他的连队放弃了领取帐篷火炉,到了晚上,他们就在车的侧面,把车篷布斜拉到地面,搭成一个个“车体帐篷”,他和战士们就睡在车上,睡在雪窝里。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自己,和他带领着的连队成为高原上真正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边疆卫士。

这位众人眼中的“拼命三郎”,为荣誉而拼,为打赢而拼,为青春无悔而拼。他用高标准严要求为自己拼出了一片天,拼出了青春无悔。

奉献青春、建功边疆、圆梦军旅,李高杰让自己的青春在这片苍凉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却也让自己远离了家人。一年只能回一次家,一次只能待上半个月,连自己的儿子出生时,他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他心里有思念吗?当然有。他后悔吗?绝不!

在喀喇昆仑山海拔2600米以上地区,长年生长着一种名为雪菊的植物。每年8月,在裸露苍茫的高寒山地间,它会傲娇地开出鲜黄的小花,一簇簇、一团团,将生命的亮色张扬得分外饱满而热烈,令人惊叹,让人感动。

李高杰说:“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同,但无论所处的平台大小,都应当砥砺自我、胸怀崇高,而我,只不过和很多人在不同道路上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我只希望能和这雪菊一样,把高寒扛过,把缺氧扛过,然后开出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