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与焦虑:中西医视角下的心身同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心理疾病颠覆“内稳态”

心理疾病的骤然发作,是心身内稳态被颠覆的失稳时刻。人体是一个整体能量平衡系统,体现出身体能量、心境能量、心智能量和心性能量中正负两个维度的动态平衡机制,构成身体稳态、心境稳态、心智稳态、心性稳态的整体防御系统。心理疾病正是摧毁心身内稳态的平衡机制,导致一个人的身体功能紊乱或疼痛、精神激越或呆滞、思维奔逸或迟缓、情绪亢奋或低落,在持续的心身功能障碍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世界瞬息万变,生命关键在稳。面对波涛起伏的环境变化,人的生命绝不是一叶浮舟,偶遇风浪就会轻易沉沦,而是如同一艘稳健的巨轮,在波峰浪谷中调整航向,摇摆之间仍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前行。

非洲茫茫沙漠中生存的土著人、西伯利亚严寒地带栖息的狩猎民族、亚马孙热带雨林隐居的原始部落,从冰冷的绝域到酷热的赤道,从荒芜的戈壁到浩瀚的森林,到处都有天下苍生的栖息之地。与严酷环境抗衡的生物内稳态、激励生存意志的心理内稳态,是人类生命绵绵不息的动力源泉。

生命系统的心身内稳态,是指身体和心理系统各种内在机制调控的动态平衡状态,体现出身体能量、心境能量、心智能量和心性能量中正负两个维度(消耗与补充)的相互制衡,代表着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时维持身心内环境相对恒定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稳态、心境稳态、心智稳态和心性稳态。

心境是指相对稳定持久的情绪状态,代表着“弥散开来”的情绪底色,能够弥漫性浸染整个心理空间,这就好像一滴落入水碗的墨水,击荡水面时的涟漪是情绪,墨水扩散后浸染的整碗水是心境。情绪和心境是相互影响的,情绪是情境诱发,强烈而短暂,泛化后能够转化为心境;心境则缺乏情境刺激,相对微弱而持久,但是心境具有感染力,消极心境能够使人更加情绪化。

心智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系统,一个与外部世界积极互动的动态系统,包含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代表着“认知的智慧”。心智通常深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心智模式是内心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形成定型的假设、规则、信念、图像、印象等。

心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相对稳定性的心理特性,与人格的概念高度重叠,体现出人格的能动性和可塑性。心性修炼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的健康发展,一个人能够通过内在超越的心性修养和道德的提升,增强个体化的独立意识与人格的尊严意识[2],所以中国心性哲学更注重理想人格或道德人格的境界培养,这一点获得西方积极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借鉴和推崇[3]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身体稳态是指阴阳调和、扶正祛邪的形神一体动态平衡机制;心境稳态是指提升正性情绪、消减负性情绪的心境能量动态平衡机制;心智稳态是指培养理性或正向认知、矫正认知偏差的心智能量动态平衡机制;心性稳态是指塑造积极人格力量、抗御消极人格品质的心性能量动态平衡机制,四种稳态共同构成抗御心理疾病的整体防御系统。

我们抑郁了,情绪低落;我们焦虑了,急躁易怒。

然而,这些外显的情绪和行为,只是浮在表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下面的是一座巨大冰山,那里潜伏着心灵变化的深层奥秘。扫除心理异常的阴霾,需要我们重构一个能量平衡的心身内稳态,锻造出身体稳定的生命平衡力、心境稳定的情绪调控力、心智稳定的认知正向力和心性稳定的人格积极力。其中,身体稳态是锻造稳定内心的首要前提,是生命整体防御系统的基础。

心理疾病颠覆的正是心身内稳态的整体平衡机制,一个人在经历过先天遗传、童年创伤、青少年挫折、重大人生变故、中年失业、老年孤独等人生历程时,童年的“木马图式”、对自我和世界的负向认知、后天模塑的消极人格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压力下累积爆发,使一个人的心理功能发生从正常到异常的演变,造成思想、感受、行为、身体的功能性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