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生态家庭嵌入“木马图式刻痕”
相对于那些不易改变的天生基因弱点——遗传易感性,我们的原生易感性则来自童年时期的心身创伤,有的凄惨,有的悲伤,是过去撕裂开的心灵创口,需要很长时间去愈合。这些童年创伤,包括未获满足的核心情感需要,给我们的人生历程留下“木马图式刻痕”,是激活痛苦记忆的认知易感性,为心理疾病的“病毒”提供发酵空间。
“童年不良经验”研究,是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等组织展开的一项大型健康计划,追溯童年逆境创伤对成年后健康风险的影响,这些不良经验包括家庭暴力、父母分居或离婚、父母罹患精神疾病、父母犯罪入狱、肢体虐待、情绪虐待、疏忽照顾等。
1995—1997年,这项研究广泛征募研究对象,有1.7万多人参与。结果发现,2/3的人称遭遇过至少一项童年不良经验,而且ACE指数越高,健康状况越差。这些童年不良经验,对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持续一生的影响,如抑郁症、焦虑症、心脏病、癌症、中风等,并且染上吸烟、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这些童年创伤是深入骨髓的,并非往事如烟,不会轻易随风而逝,它们在人生早期扮演着“痛并适应着”的角色,是流淌心中的“情绪泪痕”,是印入脑海的“认知画框”,是记忆闪回的“心灵剧场”,并贯穿人的一生去详尽阐述,这些创伤就是人生早期适应不良的木马图式。
这些木马图式的形成和存续,凝固成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和对未来的定型观念,在世间荣辱和人生成败面前扭曲我们的认知,一旦在现实世界碰撞中被激活,就会引发心理疾病的核爆。
童年心灵的“万花筒”蒙尘
童年图式,是我们人生早期心灵与认知的“万花筒”,深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中原生态家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一个人的人生信念形成深度浸染。童年的认知图式,主要来源于家庭的微生态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宠严适度的教养风格,有益于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图式。
然而,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缺乏安全感,如果我们的童年生活遭受创伤,这些图式将会成为极度负面、功能失常、适应不良的,成为潜藏认知易感性的木马图式。童年的歪曲视野,仿佛心灵的“万花筒”蒙上灰尘,看什么都是满眼灰色(负面),看什么都有角度偏差(功能失常),看不清眼前的现实(适应不良)。
残酷虐待的暴力型父母、高压惩罚的专制型父母、疏远凉薄的冷漠型父母等,让孩子遭受嘲笑或漠视,感到被剥夺或排斥,爱与温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是创伤性的感受和认知,一旦在幼小心灵中形成木马图式,会深埋在孩子的认知结构底层,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易感性程度。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总是在幸运与不幸、高峰与低谷、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
当不幸与挫折接踵而来时,这些蒙蔽心灵的木马图式会被激活,变成心理疾病演变的催化剂,要么本身就是消极致病因子,当面临负性生活事件、人生遭遇不能承受之“重”时,成为即刻引爆心理疾病的易感因素;要么是父母灌输的“定型观念”,与当前环境发生冲突时固执己见,仍沿用旧有图式去扭曲现实,变成毒害认知的慢性毒药。
木马图式的“现实扭力场”
我们希望栖身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我们希望过着童话般的精致人生,却发现生活境遇总是“脱稿进行”,现实情境偏离童年期望的模板。当我们发出“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的假设,不自觉已经陷入木马图式的“现实扭力场”(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当世界变得黯淡,是意志消沉,还是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人生遭遇挫折,是贬低自己一无是处,还是满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当受到他人冷遇,是抱怨世态炎凉,还是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
如果家庭失去爱和温暖,孩子的核心情感需要未获满足,就会采取消极适应,建立起自我挫败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随时可能在环境刺激下激活。例如,危机四伏的父母关系,会营造出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容易在幼小心灵中植入“世界是不安全的”的图式。
如果孩子被灌输负面的价值观念,刻入人生早期的认知模板,一旦在成年后与现实情境产生冲突,他们会追求认知一致性的需要,仍然固守原有的童年图式,用歪曲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走上一错再错的人生不归路。
我们发现,早期适应不良的木马图式,是伴随一生的“图式魅影”,一旦与外部世界发生碰撞,就会成为歪曲当前现实的“现实扭力场”。“现实扭力场”原是苹果公司内部创造的词汇,用来形容创办人乔布斯挑战现实的驱策力,同时也反映出乔布斯扭曲现实的一意孤行:总是照搬自己的游戏规则行事,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现实之上。
同样,木马图式体现出这种现实扭曲力,总是凌驾于现实之上,基于迷惑人心的非理性假设和规则,支配一个人的认知取向和应对方式。当现实境遇偏离这些图式时,木马图式会驱策人们去固守原有的“定型观念”,以达到认知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而埋下图式与现实间冲突愈演愈烈的种子,削弱他们对现实情境的适应能力。
例如,一些孩子从小被灌输“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木马图式,希望在十年寒窗苦读、数载社会滚爬后回家炫耀一番。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如果事业不遂,生活境遇偏离预想图式的轨道,就会产生强烈的观念冲突和心理扭曲,给心理疾病埋下认知易感性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