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组织
作为课程开发者,在第一节内容中,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去开发哪些课程,开发一门课程有哪些原理可以借鉴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制约你去开发一门课程。而这一节要探讨的是具体如何去开发一门课程,学完本节内容之后你就可以撸起袖子开始干了。所以接下来就具体展开“如何做”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确立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1.行为取向性目标:体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且有事先规定的目标,具有操作性,适合技能课和训练课。代表人物:泰勒、布鲁姆。
2.生成性取向目标:因为教学活动具有动态性,这种目标是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事先规定的。
3.表现性取向目标:着重于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表现。
(三)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课程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2.阶段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现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高低年级之间的目标是相关联的,且层层递进。
6.时间性。课程目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相应的调整。
二、课程设计
确定了课程目标之后,第二步就是参照一定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系统化的活动。
(二)课程设计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具体而言,对应四个步骤:(1)确定目标,这是一种预期的目标;(2)选择经验,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到目标;(3)组织经验,怎么样来组织内容;(4)评价结果,评价是否实现预期目标。
泰勒以及他的目标模式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广泛采取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泰勒的模式看重的是事先确定的目标,没有在意过程中的动态发展,而过程模式的特征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即看重过程中的动态,课程目标可以随着课程的具体情况做调整。
过程模式只需记住人物和大致观点即可。
三、课程内容
石头考试经
(一)课程计划
定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依据:课程计划是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
作用: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它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构成: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课程设置也就是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二)课程标准
定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依据: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制定的。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也是制定教材的依据。此处尤其容易考查。
构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三)教材
1.教材概述
定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依据: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
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2.教材的编写方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
石头考试经
3.教材的编写原则
(1)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基础性;(3)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4)教科书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5)教科书的编写要表达确切;(6)教科书的编写要强化联系性。该知识点2014年下半年考查过简答题,再次涉及的概率不大。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
3.直线式与螺旋式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同前文中教材的两种编写方式类似。
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真题演练】
【答案】B
【答案】C
【答案】B
四、课程评价
石头考试经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常模参照测验用作判断被评价者在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通常用作选拔,比如高考设置固定录取人数的评价方式,是一种水涨船高的评价方式。而目标评价模式实现确立了目标,就像四、六级考试事先设置了合格线,并不会随考试者考分的高低而变动这条及格线。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注意,但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听着泰勒有些惨,在课程设计时就遭到了斯腾豪斯的批评。
这种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这个实际的结果就包括了预期以及非预期的结果。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
第二,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第三,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4.CSE评价模式
CSE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的简称。该模式包括下面四个步骤:
第一,需要评定;
第二,方案计划;
第三,形成性评价;
第四,总结性评价。
后两种模式在考试中从未涉及过,大致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