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层次是国家,所以范围很广。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注意层次为学校,比如北大和蓝翔技校,它们的性质、任务、目的等都差别很大,它们都有各自的规定,这就是学制。

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地位在考试中是选择题的常考点。

在前面谈到教育的概念时,提到了在本书中的一条线索,即定义,一般来讲,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而狭义往往指学校范畴。

(二)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此处为简答题考点,但在2015年上半年考过,之后再考简答题的概率较低。

【真题演练】

【2017年上】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答案】C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我们从小开始接受教育,读完小学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初中,或许你会有同学出于某种原因而中途辍学,但绝大多数人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又有大部分人接受高中教育……这些我们认为顺理成章的事却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在我们国家,这种状况也没有太久的历史。这部分内容谈的就是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变化,就形式而言,它一直同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

1.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也是一种实体教育。

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出现。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5)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等教育实体的出现并逐步固着,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中国古代则是以私塾、乡学、书院等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石头考试经

前制度化教育这个名称可能有点让人迷糊,会让人觉得还是处于很落后的状态,但其实它是一种实体教育,所有教育的因素都已经具备,只是教育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比如一个学生经过书院教育之后没有相关后续衔接的制度规定,不像现在,上完小学之后就规定了可以直接升入初中。

2.制度化教育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在19世纪下半叶基本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所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

不同于前制度化教育指的是实体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且是系统的学校体系,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多种形式。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同前面所谈的终生教育相呼应。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提倡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学生出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在围墙外面他也可以学习,在学校当中,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现在公司招聘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素质要求就是学习能力,因为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并不是他本专业的业务范畴,就算专业对口,在工作当中也有很多东西和教材是相脱节的,所以必须要求他们能够随时学习、不断学习。

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1.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这两条轨道是没有交集的,体现了很强的阶级性,原本普通劳动人民子女并没有多少受教育的机会,这主要是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技能需求提升的要求,才开辟出这条针对劳动人民子女的轨道。

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美国一直以来强调公平、自由,反映在教育领域,所有人都在一个轨道当中接受教育。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制度就是单轨制。

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比如学生在一起上小学和初中,到了高中进行人才分流,一部分人进入职高,一部分人进入普通高中,这也是我国目前所提倡的一种教育制度,后文会叙述。

【真题演练】

【2016年上】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开始,产生于20世纪初期。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改革的开始。

之后陆续颁布了几部学制,这几部早期学制是选择题的重点(如下表)。

picture

picture

续前表

【真题演练】

【2016年下】在我国近现代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石头考试经

此处有个记忆口诀,“人颁布,鬼实施,长期嘘美国”,其中“人”指的就是壬寅学制中的“壬”,这部学制是首次颁布的学制,所以是“人颁布”;“鬼”指“癸卯学制”中的“癸”,由于这部学制承袭了日本,我们常说“日本鬼子”,也可以做这样的联系,这部学制是首次实施的学制,所以是“鬼实施”;“嘘”指的是“壬戌学制”中的“戌”,这部学制沿用时间长,就算是现在,仍然很多地方在使用这种“六三三”的学制,且这部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作为蓝本的,所以才是“长期嘘美国”。

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横向划分可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最近颁布的较有影响力的教育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它的地位: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中规定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须把握不同方针内容的地位。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有: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因为目前城市学前教育相对得到了普及,而农村的学前教育相对发展较慢。

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因为地区间差异较大,很多中西部农村的儿童没有完整接受义务教育,同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对比,教育质量更是相差甚远。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似乎绝大多数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和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除非成绩实在太差,所以才导致了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主要是因为大家的观念有所偏差,都觉得当工人不好,看不起当工人的,认为与其当工人,还不如开出租、摆地摊。我听说在德国,他们不仅崇拜科学家、球星,同样崇拜技术精湛的技工,这源于他们崇尚职业教育,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所以德国造的机器才如此受欢迎。毫无疑问,我国目前的制造业现状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工匠。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的绝大多数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看看你身边,有多少人进了大学以后变得特别忙,但很大一部分不是忙着自己的专业学习,而是打游戏、谈恋爱等等,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在毕业的时候只能叹息错过了最美好的年华,忘记了进大学时的初衷,实在是可惜。而作为学校,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加强管理、注重学生生涯辅导。当然这只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小小方面。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可以看出,以上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只是最后对特殊教育做了一个补充,比较好记。

(三)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包括: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

第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以上内容同第一节中“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类似,可对比记忆。

四、典型的教育制度———义务教育

1.概述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6岁,条件不具备可以推迟到7岁)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免学费和杂费。

3.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世界上义务教育的开端在第一节中提过,发生在德国1619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的规定比国外晚了三百多年,虽然晚了这么多年,但就目前的实施现状来看,还是很了不起的。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新《义务教育法),该法自2006 年9月1日起实施,由此拉开了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发展的序幕。这部法规的出台背景是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二十年以来,还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接受的义务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别,所以才对先前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目标就是改变目前的不均衡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