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四声文化,成就附小七彩少年
赵娣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一问一答式”的单线互动占据整个课堂、教师过度提问代替学生思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等问题,我们亲爱的郑校长提出了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文化,即“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创新课堂学习方式,打通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现生生互动,通过学生间的“质疑与辩论”,逐渐明晰学科本质,构建具有“思辨”味道的课堂文化。
一、立足课堂、大胆实践
课堂四声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学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明确低中高三个不同学段各自的培养侧重点。这就是郑校长的英明之处,首先选择一个学科、一个教研组进行实践。开始是由我带领六年级组进行数学学科的实践研究。我为全校数学老师上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郑校长特意提出:“我们一定要选择在教室上课,让老师们感受到这样的常态教学环境,只要教师的理念发生改变,课堂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的课堂四声文化就能实现。”当时课就是在教室里上的,郑校长带领全校领导、全校数学老师以及其他学科部分好奇的老师来听课,教室坐不下,有的老师就在楼道里听。那节课上得很成功,在场的语文老师都感慨地说道:“你们的数学课都上成这样了!学生的表现太精彩了!”课堂结束后,我接受了答记者问似的现场互动。后来我反思,我们要打造充满四声的课堂,教师就要勇敢地“退”下来,并适时地参与“进”去。教师的退,能成就孩子们的精彩。“进”要求具有对话的敏感性,其时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当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明显不足、思维陷入困境时,需要教师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为对话铺路搭桥;其二,当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理解的偏差,进入理解的误区时,需要教师明确讨论的主题,为对话指明方向;其三,当学生之间的对话停滞不前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对话难以深入的症结所在,把对话引向深入;其四,当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认识逐步清晰时,需要教师在思想方法上做及时调整,参与进去。
有了一个组的实践经验,郑校长要求全校1~6年级所有数学老师参与实践研究。这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在香山饭店开了四声阶段性研讨会,每个教研组做了经验交流。其中我做了题为《以一声(质疑声)促三声》的实践报告,同时诠释了四声的内涵。
1.笑声
(1)得到掌声的学生,充满了被认可的成就感,从学生外在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
(2)笑声课堂,无论是有声的笑,还是无声的笑,折射出的都是学生愉悦的心情,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美好的情感体验。
(3)笑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安全的、自信的氛围。
2.掌声
(1)掌声反映出对同伴由衷的赞美,“我同意你的想法”“我欣赏你的观点”蕴含着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做出理性分析与合理判断的好品质。
(2)郑校长说允许一个人的掌声,意思是把鼓励、赞扬、包容给予别人,发展学生个性。
(3)掌声不仅仅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带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与自信。
3.质疑声
(1)质疑声留下批判性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向某某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2)质疑声源于思考,并能拉长学生的思考,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止。
(3)质疑声让学生的对话走向深入,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与碰撞中形成对话空间。
4.辩论声
(1)辩论声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引发新思考,让学生对学科本质越辩越清晰。
(2)辩论声让学生自主调整思维路径,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3)辩论声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课题引领全学科教师的自信投入
2016年我代表学校申报了海淀区“十三五”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四声”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DGH20161101),被列为海淀区重点课题。
此时,郑校长认为时机成熟了,要求全校全学科教师进行课堂四声文化的实践研究,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各年级各学科主任明确任务,组织本年级课堂四声文化的实践研究。
定期召开各年级学科主任会议,向他们传达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明确研究的任务。各年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各自探索本年级课堂四声文化的重点培养目标。
每周四行政领导听课后,郑校长都会及时组织听课的领导和本学科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评课,并提出再教建议。同时要求在每周五下午的集体教研时间,各年级讨论本年级课堂四声文化的培养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策略等,并做好记录。
(2)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出对学生课堂四声的培养策略。
课堂四声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开学前集体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明确写出在哪个环节如何体现课堂四声,体现课堂四声中的哪一“声”,并预设学生课堂生成。
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复备”,在他人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培养学生课堂四声的思考,写下自己的具体培养策略。学校在期末“教师展示性评价”中对每位教师的教案进行详细检查,并听取教师的反馈与建议。
(3)组织课堂四声教学展示课。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2017年10月,我校组织了一次课堂四声教学展示课活动,以展示并检查每个年级课堂四声文化的培养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与总结。
(4)组织课堂四声示范引领课。
课堂四声文化的构建,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因此,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学习,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方法,需要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探索。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在培养学生课堂四声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拥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样的老师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老师更好地开展课堂四声文化的培养。2017年11月,四年级的袁雅静老师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示范引领课——“多位数乘法”,展示了自己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课堂四声,教师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语言,使学生的课堂四声声声不断。
(5)走进课堂,了解每个班级课堂四声的培养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每个班级的课堂四声培养情况如何?真实的学生表现可以检验课题实施的效果。2017年12月,我们走进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了解最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了解每个班级的课堂四声培养情况。我们发现,与一年前进行对比,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了课堂四声的意识,学生间的互动明显多了起来。
三、阶段性成果
经过这四年的实践研究,人大附小课堂四声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
(1)整理发布了《人大附小学生“课堂四声”文化用语》。
我们通过走进课堂,了解学生课堂四声情况,发现有的班级的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运用“同意”或“补充”等用语,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则站起来直接说想法,而没有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导致学生课堂发言有些混乱。
我们依据学生特点,分别梳理出了低、中、高年级的课堂四声文化用语,从“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四个维度进行了提炼总结,要求学生先以最简洁的语言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交流辩论等。
(2)编纂《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
在实践研究中,老师们都有了较为丰富的课堂四声培养经验,并以课例的形式将这些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固化我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面向全校数学老师征集数学课堂四声教学案例,编纂出版《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目前已进入出版社编辑阶段。
(3)学生将课堂四声文化用到课堂外。
课堂四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将课堂四声的精神带出了课堂。例如,学校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讲座,“我有补充”,“我还知道”,“我有不同”,“我有疑问”……整个会场学生的发言此起彼伏。专家惊讶不已,不禁感言:“人大附小的学生太厉害了,都不给我讲话的机会,看来下次再来人大附小做讲座,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都接不住孩子的问题。”
学校在“数学小妙会”中开设了“数学讲坛”的内容,由学生自愿报名开设小小讲坛。在讲坛中,主讲人稍有不慎,就会被下面的听众“质疑”,比如有一组学生为大家讲解“什么是平均数”时,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多次被听众的“质疑声”打断,主讲人不知所措。
四、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声”在小学六年中,都是阶段化的、延续性的培养,并不是要求一年级和三四年级的质疑声水平一致,我们要看到它的成长过程,看到它的阶梯式发展。以质疑声为例,一二年级质疑到什么程度,三四年级、五六年级质疑到什么程度,应采用不一样的评估水准。其他三声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