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人大附小七彩教育成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阐述人大附小四声理念与实践
——附小四声课堂理念的实践研究

李雪梅

一、背景意义

(一)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又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十八个要点。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落地生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郑瑞芳校长提出课堂要有四声——“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希望以课堂四声为抓手敲响核心素养落地的乐章。比如通过课堂的质疑声和辩论声,培养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其能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批判、质疑的精神和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落实附小办学理念的需求

“创造适合于师生幸福成长的育人环境”是学校的七彩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人人绽放是七彩教育理念的实质与内涵。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郑校长提出附小课堂四声旨在引领教师为学生创设充满仁爱的育人环境,使其在掌声与笑声中学会赏识、学会尊重,享受学习之乐,产生向学情感;引领教师为学生创设充满思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质疑与辩论中张扬个性、人人绽放、幸福成长。

二、概念界定

(一)掌声留下倾听的好习惯,留下做人的好品质

掌声有很多类型,比如要求型、带动型、礼节型、暗示型等。走进附小的课堂,你会听到不同的掌声——这种掌声是自发型的。课堂中学生会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听到精彩处,会自发地送上掌声。这掌声有时是三三两两的,有时是不约而同的。掌声里蕴含着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的成果;掌声里包含着学生对同伴的真诚感谢与由衷欣赏。课堂中学生会热心鼓励有困难的同学,当同伴没有信心的时候,也会自发地为他送上掌声。这掌声传递着友情,给同伴带来了学习的信心与力量。

附小课堂自发型的掌声,引领孩子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塑造做人的好品质。

(二)笑声留下成长的快乐,留下向学的情感

笑声也有不同的类型。走进附小的课堂,你会听到各种笑声,感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学生为自己发现、提出新问题,引发了同学的思考由衷喜悦;为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与同伴的认可,获得成就感充满喜悦;为自己的发言得到了同学的补充,提升了认识而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同人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教师的活动不仅包含学科的意义和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附小的笑声课堂给孩子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留下追求自主与快乐的足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向学的美好情感。

(三)质疑声留下批判的思维,留下独立的人格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知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走进附小的课堂,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向××质疑”。你会发现孩子们乐于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附小人打造充满质疑声的课堂,引领孩子敢于向同伴甚至向老师、向教材等权威质疑,旨在给孩子留下批判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四)辩论声留下思维拔节的声音,留下追求真理的精神

“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思维的碰撞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因此,课堂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对话的氛围,搭设思维碰撞的平台”。在附小的课堂你会经常听到孩子们有理有据的辩论声。教师引领孩子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考,学会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在交往互动中倾听思维拔节的声音,感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

附小的四声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附小四声课堂理念和陶老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四声课堂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退出讲台,把思考的空间、说话的权利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陶老提出四种精神即:“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四声课堂明确提出附小育人的目标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乖孩子”,而是要创设倾听、欣赏的课堂,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要创设鼓励自主、独立的课堂,要打造思辨、批判的课堂,培养具有独立意识与批判思维、勇于追求真理的人。

(二)建构主义理论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是个人通过同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庭成员、朋友等)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获得,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附小的四声课堂正是基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把话语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常态。学生在自主提问、独立探索、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的对话交流中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对话交流中完善认识,理解知识,自主建构;在对话交流中养成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探索不退缩的思维品质;在对话交流中养成缜密思考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四、我们的实践

第一阶段:数学学科为龙头,骨干教师先行。

在践行四声理念,打造四声课堂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数学骨干教师作为课改龙头首先开辟四声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展示、交流,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四声课堂初见成效。其中以一声促三声的策略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以一声促三声就是以质疑声带动其他三声。因为我们认为如果课堂上学生能大胆质疑,充满质疑声,自然会带来辩论声,有了辩论声,便有了课堂的精彩,有了精彩便有了掌声与笑声。所以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不善于提问题怎么办?骨干教师带领团队申报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八字方针:唤醒、培植、改变、激励。

唤醒:让学生有安全感。

学生不敢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安全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无论提出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教师都予以表扬。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肤浅的,但有了提出问题的热情,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一定会走进提问题的深水区。

培植:让孩子有方法。

学生不会提问题怎么办?设计不同的课型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新授课“三问”模式培养问题意识和习惯:课前、课中、课后都设计提问环节,给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的机会。然后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在经常提问中养成问题习惯。

设计探究活动课,加强方法指导,积累问题经验。如“用长方形卷圆柱形”一课。孩子们在用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卷圆柱的活动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这些圆柱的体积是否相同?”“圆柱的底面积呢?”“底面周长越大体积越大吗?”“底面周长与高越接近体积越大吗?”等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孩子们在反思中总结方法,留下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经验: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在猜想中提出问题,在联系中提出问题,等等。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将树干涂白”一课。基于京西校区校园里的梧桐树被虫咬的现象,学生提出了将树干涂白的策略。进而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由我们做这件事情的话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想到了“购买材料的问题”“人员分工的问题”“时间安排的问题”“安全保障的问题”等等。接着聚焦“购买材料”这一问题,学生想到了树的数量、树干的直径、涂白的高度、涂白的面积、石灰的品牌与价格各是多少等很多数学问题。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数、量、算、网上查阅资料等多种方法解决购买材料的预算问题,并给学校写出建议书。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

改变: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

教师大胆退出讲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一概不代替,学生走上讲台或者能引发同学们的思想共鸣,赢得掌声,或者能引发同学们的不同思考,赢来质疑声。改变角色,加强生生互动,以生为本,是贯彻四声之本。

激励:积累问题,体验成就感。

开辟问题墙、问题角,设计七彩问题单,及时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定期开展问题交流活动,使学生体验提出问题的成就感。

第二阶段:各学科全面铺开,人人参与。

随着对四声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师全面开展四声课堂的研究活动。组长带领老师们开展“开学第一课”“一课一声”的课堂展示等系列活动,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改进四声课堂。但是在推进四声课堂的过程中也有部分老师遇到了困难,具体表现在:1.学生在交流中不知如何让课堂充满四声,感觉没有抓手,无从下手;2.不同年级老师对学生交流习惯的培养缺乏层次感。

第三阶段:设计四声用语,加强指导。

基于教师的需求,郑校长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特点亲自设计不同的四声用语。四声用语都以“我”字开头,如低年级的“我来试一试”“我补充”,中年级的“我欣赏你的方法”“我质疑”,高年级的“我的观点是”,等等。以“我”字开头,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使其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存在感、成就感。有了四声用语做指导,老师们豁然开朗,找到了四声落地的方法。孩子们在四声用语的引领下交流更加有自信,更加“自我”,附小的课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感。

第四阶段:学校全面验收,强力推进。

2017年12月,人大附小五校区展开四声课堂的全面验收活动。通过验收活动,加大了深入贯彻四声理念的力度。在京西校区的验收活动中,我发现很多班级学生的四声交流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上孩子们能自如地使用四声用语、自信地进行交流。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上问题设计不开放,给学生的空间小,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2)全班集体交流多,生生对话少,学生参与度不高。

分析原因:

(1)还有老师存在对四声理念认识不充分的问题,觉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四声交流习惯会影响教学进度。

(2)教师对四声课堂的研究意识不浓,对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与训练。

改进建议:

(1)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力度,使其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四声理念的内涵,确立长远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奠基。

(2)引导教师加强四声理念的实践研究。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的自由人汇报中很遗憾地没有一个组或个人以四声理念的实践为主题开展研究。四声课堂的验收并不意味着四声课堂研究的结束,希望更多的老师深入研究四声课堂,将附小的四声课堂推向深水区。

(3)改变传统座位安排方式,构建小组管理模式,加强小组交流,让生生对话成为常态。上学期我们在京西校区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座位安排方式,采用5人或6人一组的围坐方式。教师指导每一位学生运用四声用语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让平时在全班发言比较少的孩子先发言,或者说明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明自己的困难,再由其他孩子进行质疑、补充或总结。课堂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提升的空间。固定的小组围坐方式,让生生交流成为常态,成为课堂规则。我们走进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听到课堂四声,四声用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语言。当然使用四声用语进行交流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手段。在引导学生使用四声用语、打造四声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理解校长的初衷——“唯唯诺诺,不是成长的姿态,童年就应该奔放,勇敢”。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限制学生思考的规矩就要坚决取缔,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手,让孩子的思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地张扬。”

五、结语

希望四声理念能改变每一位附小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每一位教师的课改欲望,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七彩足迹。希望四声课堂能改变每一位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给每一位附小孩子留下深深的七彩烙印。希望附小的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最亮的名片,成为附小毕业生最留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