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也可以“明知故问”
王妍
现在,课堂四声在我的课堂上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们乐于质疑、善于辩论,他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在辩论中得到了自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数学课上的两个小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质疑”可以“明知故问”
在学完“组合图形面积”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大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8平方厘米,E、F是上下两边中点,求小平行四边形面积。
孩子们马上列出了48÷2=24或48÷4×2=24的解法,大家都认为这道题太简单了。我让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想法。
生1:因为E、F是上下两边中点,所以就用48÷2=24就行了,大家还有疑问吗?
同学们都点头赞同他的观点。我没有说话,静静地看着大家,想再留给孩子们一些思考的空间。
中队长琪琪站起来:我同意你的算法,但想给你提个问题,如果用48÷2=24说明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那你怎么知道两部分的面积相等呢?
生1:我看着一样大啊!
琪琪:数学是严谨的,光靠感觉是不行的,你有数据的证明吗?
生1彻底被难住了:谁来帮帮我?
生2来到黑板前:我知道了,我画条辅助线连接EF,构建四个三角形,因为E、F是上下两边中点,所以四个三角形是等底的,又是在平行线之间,所以高也是相等的,所以48÷4×2=24是可以的。
生3:我有补充,48÷2=24为什么一步就算出,因为大平行四边形面积是DC×高,小平行四边形面积是FC×高,DC=2FC,高是相等的,可以证明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面积是相等的。(大家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这时我开始说话:大家的交流使我们的结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我也有个问题想问问琪琪,孩子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你对这个问题不懂吗?
琪琪站起来说:不是我不会,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没有讲明白。
我笑着说:那你就是明知故问了?你提的问题特别好,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自己不会的,可以是重点、难点,能引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的,这就是有价值的好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把同学们引入深层次的思考。
生1:我明白了,要想提出好问题必须对知识非常清楚!
生2:我也知道了,想提出好问题还得认真思考认真倾听。
我高兴地说:说得太好啦!孩子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明知故问”,来把大家引入新的讨论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我们对数学的认识才会更深刻。
片段二:真实的课堂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在讲“变化的量”时,我让孩子们画图来表示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在画反比例图像时出现了困难,大部分学生不会或画错。到底让不让学生画呢?我很纠结:万一学生画错了,贴在黑板上,又有老师听课,怎么办呢?转念一想:如果课堂上孩子们都没有任何问题,一帆风顺地上一堂课,那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课堂不就是要暴露孩子的错误吗?这样不才是真实的课堂吗?所以,我大胆地让孩子们把画的图都贴在黑板上,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真的很会思考!
生1:(把自己画错的图贴在黑板上)面积一定时,长和宽应该是一个增加一个减少,我画出来的图却是一同增加的,我知道我画错了,但是不知道哪儿错了,谁能帮帮我?
思考片刻后,生2指着图:我知道你错在哪儿了,你看横坐标的数,这边是0,越往右应该越大,可你标反了。
生1:我还是没听明白……
生3跑上来:我来帮你改。(边说边改了起来……)
生1恍然大悟:太感谢你了,这下我知道了,是坐标数据标错了。
生4:开始我也错了,看来坐标上的数据真的很重要,它会影响变化的趋势呢。
…………
我对四声课堂的思考
像这样的对话,现在几乎每节课都会发生,其实,刚开始尝试这样的课堂形式时我也有很多的困惑和不适应。一路走来,我认为关键是老师观念的转变,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难的。
第一,每节课我都会把判断的机会让给孩子,注意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因为只有倾听才能有思考,有思考学生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了质疑进而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辩论……我们要知道,从课堂上最初教孩子的一些套话如我有补充,我想提问……到孩子们有序、自发、主动地对话,甚至能提出直指数学核心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教师要退,但还要适时地进,进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天地,深入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起到引领、提升、小结的作用。要时刻捕捉孩子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对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更要及时表扬和引导,使更多的学生想提问、会提问。这对于老师要求更高,老师在学生交流时要精神高度集中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因为学生的发言是不可控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的预设,而是要针对孩子的困惑和问题进行教学,这要求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专业知识更强。
第三,教师要相信孩子,学会放手,你给孩子多大的空间,孩子们就能走多远!学生们在这样“思辩”的课堂中体会到了尊重,学会了思考,得到了自信……
课堂上老师的地位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借鉴,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老师是理性的思考者、智慧的参与者、无形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