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人大附小七彩教育成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用“不懂”带动课堂四声

赵凤奕

课堂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这四声的落实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自然、生动。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四声的起点又在哪里呢?

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他们说完自己的思路后,还会这样问:“大家听懂了吗?”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却承载着很多内容。数学的学习,有它的特殊性,它比一般学科更强调“理解”的功能,前一环节“不懂”,很难进入后续的学习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要善于从分析学生不懂的问题开始,带动四声的课堂。

然而,大方地承认自己没听懂,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孩子们往往不敢说自己没听懂,一般都说“听懂了”或者默不作声。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我往往会顺势而为:“既然听懂了,都听懂什么了,谁能再来说一说!”既使重点内容得到了强化,又给没听懂的孩子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最关键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创造了人人都发言的课堂。为了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疑惑,我特意利用自己听不懂学生发言的时机,大方地承认老师哪里没听懂,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课堂中谁都会有疑惑,甚至是老师,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了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宽松氛围。当有同学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时,我及时表扬,并送出附小币作为奖励,慢慢地,学生终于敢于说自己“不懂”了!

为了使接下来的交流深入下去,我进一步要求孩子们,如果没有听懂的话,还要说出自己“哪里不懂”。例如,在刚刚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42×99。黄同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42×99=42×(100-1)=42×100-42×1=4200-42=4158。许多同学看完之后都摇头,表示没看懂。这时马同学大胆地说:“我同意你的计算结果,但是计算过程我没看懂,你能不能再讲一讲?”黄同学耐心地问马同学:“请你说一说,哪一步没看懂?”马同学说:“100是怎么来的?”黄同学立即回答:“因为99+1=100呀。”黄同学的解释并不十分贴切,但孩子的关注点是对的,只是在表述上还有待完善。这时,我介入了孩子们的交流,把同学们的疑惑澄清:“刚才马同学的疑问是不是这样的,原题本来是乘以99,怎么变成了(100-1)?”并将(100-1)用红笔描出,接着说:“不是把99变成了100,而是变成了(100-1)。”在明白了同学们的疑惑后,黄同学继续补充:“把99变成(100-1)后,就可以用42×100-42×1求出结果了。”话音刚落,杨同学又高高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说:“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还提出一点质疑。既然100-1=99,为什么要变成这样,太难想了,又写了这么多步骤,还不如直接用42乘99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满,陈同学大声地反驳道:“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虽然它们相等,但形式变了,就可以直接运用我们刚刚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了,计算42×100-42×1比计算42×99简单多了!”这时杨同学豁然开朗,拍着脑门连忙说“哦,对对,我明白了”,一边开心地笑着,一边连忙谢谢陈同学。我赶忙表扬小马和小杨:“这两位同学的疑问很有价值,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怎么做,还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谢谢你们!”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为他们送去了最珍贵的礼物——掌声。

正是由于课堂中对“不懂”的关注,我们才捕捉到了学习中的真问题,并使问题得到了放大和解决,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不断接近数学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在解决“不懂”的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既有对知识的探索,又有彼此情感的交融,四声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更真实、灵动,充满了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