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概要

殷杰[1]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从研究目的上,本成果基于多元维度的研究模式,以自然主义为轴线,梳理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流派、人物思想以及富有争议性的哲学问题,呈现了社会科学哲学的演变过程、趋势定位、理论范式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建构一种基于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方案和思路,由此寻求到社会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点或可供选择的研究路径。

(2)从研究意义上,本成果对于如何分析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特征,主流思想的逻辑路径、发展趋势,以及构筑改变科学哲学的传统研究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3)从研究方法上,本成果采用了文献调研、历史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跨学科的对话、合作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突出重点问题与兼顾基础理论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理性反思相结合。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主要内容

本成果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一是“社会科学哲学的元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论域、理论模式、“认识转向”等基本问题。二是“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此论题在考察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流派及人物思想。三是“社会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践”,此论题从复杂性、模型化、精确化等维度探讨了社会科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导论部分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最新动态以及学术背景做了概要性的说明,对“社会科学哲学”这一概念本身做了基本阐明,并回答了“社会科学哲学”如何定位的问题,重点考察了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主题的三种基本理论定位,指出这三种界定的演变实质上就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逐渐走向自为和成熟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社会科学哲学元理论方面的研究,共两章(第一至二章)。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我们试图通过社会科学哲学的背景、形成及理论、特征四个方面来勾勒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概观性图景,以此作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从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制度化以及与哲学的互动发展出发,概述了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了目前关于社会科学哲学的四种基本看法,即统一社会科学论、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批判社会科学论、社会科学增长论,进而提出其所形成的社会科学的本体论、社会科学的认识论、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的价值论、社会科学的伦理学和社会科学的政治学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论域。最后,阐述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形成的四个基本流派,即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解释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批判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后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第二章首先指出社会理论的所有内容都需要哲学的有效介入,来寻找各种理论性和纲领性的思想,这是当代社会科学哲学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思想前提,进而通过阐述哲学在反思社会科学时所采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论工具,提出了社会科学哲学的五种理论模式,即自然科学模式、描述主义模式、批判理论模式、社会建构论模式和诠释学模式,这些模式是对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化反思的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该章进一步概括了能够反映社会科学哲学基本思想特征的四次重大转向,即逻辑转向、语言转向、历史—文化转向和知识转向。这四个转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清晰脉络,形成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独特的认识论观念,即反实证主义、知识的语境化和知识的不确定性等。最后,该章对体现实证主义之后的社会科学哲学的四种思潮做了简要介绍,它们是建构论、批判实在论、女性主义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

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阐述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共五章(第三至七章)。通过第二章的内容,我们得知社会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四次认识上的转变,即一般性的科学和知识的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变化。它们在各自的方式中,不仅导致了实证主义和古典传统假设的结束,而且促使了新方法的建立及其基本假设的重构。把握这些转向,我们可以从20世纪形成的主要思潮中来进行,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传统、解释学传统、批判传统、实用主义传统和后现代主义运动。出于本成果自始至终所贯穿的研究主线自然主义的考虑,我们重点选择实证主义传统和实用主义传统作为代表给予介绍。

第三章“社会科学哲学的肇始者:实证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中问题域的形成及理论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20世纪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起点。此后的各种社会科学哲学路径,无论是反对抑或继承实证主义观念,大都以其为原点。该章首先分析了20世纪前半期的主流科学观——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形成过程和思想根源,阐释了其核心论题,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本质特征。应当看到,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的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的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核心主张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无法再适应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从而导致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念以及一系列替代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方案的出现,这也是重新理解和认识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该章重点阐述了实证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理论形态——逻辑经验主义,这也是实证主义由社会、经验等具体论域逐步上升到逻辑、语言等普遍思维观念的具体展现。

第四章“作为一种行动哲学的方法论:实用主义”采用了一种颇具特色、独具匠心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思路。该章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分析、研究并总结社会科学的全貌,这样一种研究策略有助于人类的发展,从而与世界形成有效的对话、解决现实问题和探索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该章通过对迪尔凯姆、韦伯及波普尔等人的社会科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溯源,重点梳理了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奎因和罗蒂等人的社会科学思想和观点,揭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思路。

回顾科学哲学发展史,我们发现,正统的以科学理性为基点的科学哲学传统,随着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介入,在其内在发展路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就不再可能把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视为外在因素而置之不理了。接下来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阐述了批判实在论、女性主义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的思想。它们都属于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思潮和方面。

第五章“自然主义的复兴: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主要对英国科学哲学家罗伊·巴斯卡提出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做了介绍和分析。批判实在论主要包括先验实在论、批判自然主义和解释性批判三个部分。该章首先对批判实在论的理论渊源做一简略介绍。其次,通过对先验实在论之本体论的重申,提出“基于什么样的本体论科学活动才是可能的?”这一新的本体论问题,重新恢复了科学哲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视域,进而得出先验实在论所揭示的自然科学中实在的深层的、分层的特征,使得无论是自然实在还是社会实在,在本体论的意义上都呈现出共同的本质,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上形成了相同的科学本质观念。再次,基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自然主义的论述,考察了自然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本体论上的差异,揭示了社会科学得以形成的可能性条件,从而进一步回答了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最后,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维度阐述了批判实在论之于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

第六章“社会科学的反思性模式:女性主义认识论”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五个派别的女性主义科学观出发,揭示出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考视角。女性主义者起初只是批判科学领域中女性人数太少等不平等现象,后来发展到全面质疑科学系统,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颇具颠覆意义的“女性主义科学”构想。女性主义科学观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性别”这一维度,打开科学知识生产或科学实践的“黑箱”,解构科学知识的事实性和科学实践的合理性,以及传统元科学话语的权威地位。该章的目的就在于,立足于女性主义的自然科学分析,通过考察科学行为与性别的内在关系,以性别关系为基础提出不同的科学行为的可能性问题,最后指出大多数女性主义科学研究者事实上已经朝向作为实践的科学研究,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主义转向的研究态势。

第七章“认识论的社会维度:社会认识论”,对社会认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包括它的基本原理、代表人物和实践等方面。随着诸如历史主义、建构论之类观念的普遍渗透,一种全新的认识论视角逐渐显现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关注于知识生产组织性、强调知识建构性的建构认识论中,还是在侧重于真信念获得的求真认识论以及研究他人话语的陈词认识论中,认识论的社会化都为不同认识态度提供了新视野,使得一种学科建制的社会认识论日渐繁盛,并能够在其大框架下进行规范的学术交流和概念构建;同时也为知识生产、真理探询提供了新的认识路径,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潮流。因此,社会认识论是对相关于知识的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利益和社会体制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哲学研究,或者说它是知识与信息的社会维度的哲学研究,其求解方式与传统认识论有很大的不同,社会认识论在坚持了认识论的规范内核的同时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在自然化的基础上不仅将认识论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同时也与新兴的各门社会科学紧密相连,在新的哲学时代中显现出研究的合理性和研究意义。

沿着社会科学哲学“认识转向”的历史针脚,我们考察了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社会科学哲学思潮。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科学哲学逐渐走向自为和成熟并且逐步获得自己新的理论定位,这就意味着它不再按照实证主义的要求,围绕从自然科学哲学那里借来的论题来进行组织,而是开创和发展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理论目标,形成了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而向具体社会科学学科渗透。

基于此,我们在本成果的第三部分论述了有关社会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践方面的内容,共四章(第八至十一章)。这一部分主要从复杂性、模型化、精确化等维度探讨了社会科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社会科学知识的科学化:复杂系统的适用性”立足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把复杂性科学及其思维方式介入于社会科学研究当中。首先,该章考察了社会科学中是否存在规律这一具有争议性的论题。规律在科学中所发挥的说明和预测功能,关涉到社会科学是否具备“科学性”的问题。同时,复杂性作为一个跨学科前沿领域,随着其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兴起和发展,为诸多哲学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因此,在复杂性这一全新视角下对社会科学规律存在的合理性、特征、意义等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在社会科学哲学范围内对这一系列问题给予合理的回答,为社会科学规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次,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始终和科学解释的讨论纠缠在一起。然而,当代科学解释已经从寻求“为什么必然”转向了“如何可能”,科学解释接纳了社会性、偶然性和地方性等方面的观念。尤其是社会科学解释,将之前作为干扰因素或外部参量排除掉的要素,诸如诠释性、意向性、动机功能等,重新引入到解释中,引发了关于解释之本质、标准和合法性的思考。为此,我们通过对社会科学解释之本质和特征的分析,尝试性地引入复杂性方法,为理解社会科学解释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合理性证据。最后,该章通过消解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方法论之间的传统二元对立,揭示出“社会学危机”的本质和复杂性方法的潜在适用性。“社会学危机”是伴随社会学发展及其逻辑演化的一个核心循环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不同,但不论是缺少应有的学科地位、统一的研究范式,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化,都与其方法论取向上的内在分裂直接相关。基于此,该章通过深入挖掘社会系统论思想的演变过程,阐明复杂性方法与传统社会学研究的内在联系,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复杂性转向”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从哲学视角明晰了复杂系统科学及范式的基本观念模式,试图回答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非同质性应用所包含的合理性所在。

第九章“社会科学实践:公共政策研究范式的转移”是对社会科学实践问题的阐述。该章首先指出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是社会科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从阐述社会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开始,立足于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社会科学具有公共政策取向的必然性,提出公共政策取向的研究范式转移的新态势,继而对历史上学者们关于社会科学介入公共政策的路径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思考了新的时代语境下社会科学的公共政策维度的变化,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重建其研究维度的有效措施。基于此,该章进一步系统考察了传统公共政策的研究模式,并指出公共政策研究迫切需要复杂性研究范式的介入。一方面,传统公共政策研究在实证主义范式的指导下,倾向于在线性因果链和秩序观的基础上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因此,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政策主体的多重相关性和互动性、政策实施环境的不可控性以及政策运行过程的路径依赖性。另一方面,复杂性理论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集中于现象的不可还原性、非线性、自组织演化以及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等特征,在很多方面与公共政策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因此,复杂性理论有望为公共政策研究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发展路径。

第十章“社会科学的模型化:贝叶斯概率解释模型”基于经验主义与主观主义对概率概念的不同解释,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种不同方法论原则,阐述了一种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所构建的主观概率视域下的贝叶斯概率解释模型。该章首先剖析了亨普尔的概率解释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困境,即如何看待并未包含统计规律的科学解释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该章分析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逻辑经验主义所持有的拒斥形而上学这一基本哲学主张。随后,该章进一步阐述了贝叶斯概率解释模型的理论来源与运用,为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最后,通过阐述贝叶斯概率解释模型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凸显该模型的两个方法论功能:一是作为一种动态的认识论模型,二是为社会科学解释中解释主体的认识论地位做出了合理辩护,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社会科学,因而对于社会科学模型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十一章“社会科学的精确化:马里奥·邦格的系统论思想研究”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个案分析。邦格是加拿大籍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出版有80多部著作,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几乎涉及哲学的各个领域。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8卷本丛书《基础哲学论》,是对哲学各个方面的系统而严格的研究,并因以追求精确哲学为目标的“科学唯物主义”而享誉学界。相较于早期物理学哲学和科学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邦格新近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却较少为国内学者关注。该章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邦格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做一总体上的探析。其一,通过对当前社会科学的哲学困惑以及一系列诸如社会科学研究中核心概念、认识层面、哲学理论领域的混乱局面的综述,阐释了邦格对于社会科学核心概念、社会科学实践和理论分析等方面的精确化的理论诉求,基于此,进一步论述了邦格对于此问题的解决策略即提出一种系统论的解决方案。其二,基于传统社会科学本体论所存在的社会自然主义与历史文化主义、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邦格不仅指出了传统社会科学本体论思想中的缺陷与不足,而且结合系统科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社会科学本体论思想。邦格社会科学本体观的新质在于其对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的引入,并对传统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彰显了对传统社会科学本体论思想的批判综合。其三,针对社会科学的传统解释模式的困境,基于对机制的重要性和普适性的充分认识,邦格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科学的机制解释思想。这种新的社会科学解释模式,不仅满足了社会科学理论上的解释需求,而且与社会现实关联密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重要观点

本成果的重要观点主要体现在结束语部分——“走向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作者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综述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内部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发展趋势。其一,社会科学中为何发生“自然主义转向”。此部分对自然主义基本内涵进行了简略介绍,进而对社会科学哲学中所探讨的自然主义给出了范围上的界定。基于此,通过阐述当代自然主义者对于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归纳出激发科学哲学中自然主义进路的两个理论来源:一是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二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正是奎因与库恩所开辟的自然主义路径,使得当代科学哲学研究表现出一种广泛的“自然主义转向”,这一基本共识也使得社会科学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重新出现了以自然主义为主导观念的多种研究进路,表现出不同的理论特征。其二,社会科学的自然主义进路及特征。此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科学哲学在经验科学一系列新成果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各种自然主义进路及理论特征。它们分别是:经验自然主义、批判自然主义、自然化的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其三,自然主义如何保证社会知识的科学性。此部分首先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中出现了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历史主义等研究趋势,这些进路使得经验科学的发现与有关科学的哲学问题之求解日渐相关,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经验科学为模式,论述了自然主义为社会科学及其知识的科学性所提供的有效辩护。由此,本成果最后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改变了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为理解社会科学的科学理性之本质提供了一个统一框架。

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创新

本成果致力于从一种多元维度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相关历史学派、人物思想所蕴含的自然主义因素,并对之进行了文本解读和观点分析,从而提出以“自然主义转向”的思维模式来把握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因而,这种研究模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目前,学界对社会科学领域内自然主义的研究并未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来审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本成果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研究,甄选了从实证主义到邦格共九个包含自然主义合理内核的不同方面,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主义之于社会科学以及科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了各个方面自然主义的意义,给出一种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具有融贯一致性的自然主义。

2.应用价值

第一,本成果基于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通过论述及比较各个社会科学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当代科学成果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指出了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自然主义发展趋势。从这一整体趋势出发,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合理定位和评估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众多具体理论形态的内在品质,从而以自然主义立场为视角给出一种新的研究视域。

第二,本成果的重点是对当代社会科学中的自然主义进行多维度审视,具体包括自然维度、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实践维度。这种分析模式及其具体研究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实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方式的认识,以及对科学自身、科学与哲学内在关系的理解。

3.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是一部系统阐述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专著,不仅指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内在地体现出一种走向自然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为建构一种基于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方案和思路,反映了国际社会科学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成果对于推动国内哲学学科的发展,提高社会科学的话语权、自主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对于加快国内公共理性系统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实践的形成、探索中国语境下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与科学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关联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释

[1]殷杰,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