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创新实践是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历史的”“现实的个人”,历史存在的前提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人出现于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亦即“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的时候。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实践,在马克思那里被提升为人类社会的属性,实践在其展开过程中造就了“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因此,“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的100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2]这些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深刻揭示,但是,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更多的是注重从实践的不同领域区分实践的不同形式,而对于同一领域的实践则缺乏质上异同的分析。如果说在以前的经济时代,由于创新实践还较少,而且常常和常规实践混在一起,因此,人们对创新实践还缺乏切身的感受,对创新实践的巨大社会推动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在知识经济叩响时代大门的今天,创新实践已经上升为主导的实践形态,它也由此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革命性变革的主导力量,离开创新实践就根本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更谈不上飞跃式发展和革命性变革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还不对实践从质的规定性上加以区分,那么我们的理论显然会由于落后于时代而缺乏解释力和引导力,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提出创新实践范畴,就成了时代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是否具备可重复性,我们可以把实践区分为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两种质上不同的实践类型。从实践的方式、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效果来看,常规实践与原有的实践具有同质性。创新实践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在实践的方式、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实践的程序、实践的效果等方面,与原有的实践存在着质上的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常规实践是对创新实践的重复,创新实践是对常规实践的突破;经过一定常规实践则进入创新实践,又经过新的常规实践进入新的创新实践。重复、创新,再重复、再创新,往复无穷。创新实践又可体现在不同实践领域,实现着不同的功能,我们可以把不同种类的创新实践归结和概括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三种基本类型,诚如庞元正教授所指出的,它们分别是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
首先,技术创新是解决生产力发展中自身内在矛盾的根本手段,因而是生产实践的高级形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实践活动,而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恰恰是通过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表现出来的。因此,肯定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生产实践和生产力本身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3]这就说明,人们是在继承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实践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开创新的实践方式,开辟着人类实践的新境界,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诚然,重复性的常规生产实践,对于生产力的量的扩张,对于维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技术创新,人类实践只能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可能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生产实践才能实现质上的飞跃,才能使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其次,制度创新是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根本方式,因而是社会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社会交往实践是人类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交往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生产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常规性的社会交往实践,具有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原有生产实践正常进行的功能,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5]。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时,旧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靠常规性的社会交往实践已经不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开辟新的社会交往实践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6]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创新作为社会交往实践的高级形式,就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实践活动,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最后,知识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是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矛盾的根本手段,因而是科学实验的高级形式。科学实验是以观察、实验和建立科学理论为内容的实践活动。起初,科学实验是作为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的内在环节而出现的,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逐渐从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探索性的社会实践形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对于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妙,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动力。虽然科学实验具有探索性,但如果不能做出理论创新,科学实验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就不能转化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理论创新是科学实验的关键环节和高级形式,理论创新纠正错误的理论,超越旧有的理论,创立新理论,揭示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新规律,为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实践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7]。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序言Ⅱ.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同上34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124.
[7]庞元正,等.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理论与前沿问题.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44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