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及其对我国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做了深刻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总书记在阐述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提出和阐明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述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入学习这一论述,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在21世纪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关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不同的样态,既有增砖添瓦式的丰富完善,也有理论观点的重大创新,甚至还有新理论形态的形成。后者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讲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发展的规律,就可以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而努力探索和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现在又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为此我们就不能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运用和丰富完善,而要结合全新的历史条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创新性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改造世界的学说,它不只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是理论上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发展和创新。因此,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理论和实践两个基本方面,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正像理论与实践本身有所区别一样,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也各有内涵和特点。理论创新,顾名思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在概念术语、思想观点、理论原理以及科学体系上的创新。而实践创新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创新,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创新。它表现为实践目标的创新和实践过程与手段的创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上的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尽管各不相同,但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两个内在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从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只从理论自身的角度是无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的。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必须深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去,特别是深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中去。理论与实践具有内在联系,它们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深刻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原理对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也是一把钥匙。
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规律的揭示,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外在描绘上,也不能停留于一般性地谈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而必须深入这个统一的内在过程中去,考察二者统一的具体机制和机理。这样,就进入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之中。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创新过程中的两方的互动。互动,指二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们各自的创新都不是独立地进行和实现的,而是在与另一方的互动中完成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而实践上的创新又总是有赖于理论上的创新。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往往并不是从已有理论和原理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在与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并依靠实践上的探索和创新而实现的。当社会主义实践面临新的形势,遇到新的课题时,特别是当原有的理论在新的现实面前不敷使用时,社会主义实践本身就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这就是新的实践对原来理论的突破,这种突破如果在经验的积累和验证方面取得成功,就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素材和动力。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没有系统的论述。它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出现,并不是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实践需要的结果,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的结果。当我们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当这个经验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时候,理论创新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理论形态,就是这样形成的。
同时,实践的创新又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我们通常所说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在理解这个指导时,往往只是从观点的方面去理解,用经典作家已经有的观点和论述来对应现实的需要,这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其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精神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实践第一的精神以及创新发展的精神,都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因此,一方面,实践创新是对原来理论的突破;另一方面,实践创新又是在理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的指导下实现的。而且,实践创新的实现和完成,又离不开理论创新的支持。
(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佳状态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是一个动态运行的复杂过程。理论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创新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的结合就更是如此。由此可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
这个运行过程可以有着不同的状态,比如良性运行状态或非良性运行状态。
所谓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状态,是指这两种创新之间,以及在各自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形成一种顺畅有效的运行状态,是一种自觉地相互配合、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是有矛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也是如此。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里面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有着试探的成功与失败,有对创新成果评价的誉与毁。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内部诸多因素之间也有相互矛盾的关系。理论家和学者必须妥善处理其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才能实现理论和学术上的创新。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实践过程的诸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外部条件之间,也会有各种矛盾甚至冲突。而且,由于实践本身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因而它的创新过程中的矛盾甚至可能以残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和实际生活之中。这就更使矛盾趋于激化。因此,实践创新的过程,也需要管控好各项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同样,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二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的过程。如果二者的互动不能正常地良性地运行,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矛盾冲突。尽管我们并不否认矛盾本身存在的客观性以及必要性,但是尽可能地使互动过程具有良性运行的状态,无疑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要求实践的创新能带动理论的创新,但又不能违背理论本身的逻辑;要求理论的创新要为实践创新提供支持和推进,同时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探索。这些要求也会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这就要求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在推进自己工作中的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矛盾以及争论是难免的,但这种矛盾斗争要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不应激化成为影响社会运行的社会政治斗争。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让马克思主义以共识最大、冲突最小、代价最小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创新发展。
(四)努力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实现创新发展是一条规律,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都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特别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过程。从历史上看,这两大成果都来之不易,都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时期,当时一些共产党人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将俄国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给中国革命实践带来巨大损失。毛泽东从实践斗争中成长起来,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上走了弯路。理论创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被封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新理论的指导下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运动,不仅没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而且实际上是一种恶性的互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拨乱反正,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走上了良性互动的轨道。但这个过程也并不平坦,中间也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包括政治风波和反革命暴乱这样的社会动荡。经过了种种冲突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逐步走上正常的轨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结果。
在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而解决好这个时代课题的根本性规律遵循是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