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儿童自我控制的概念

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自我控制概念,提出了看法,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学者至今对自我控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除了用得较多的“self-control”外,“ego-control”“self-regulation”“impulse control”“effort control”和“inhibitory control”等也有一定的使用率,其含义既有重叠也有区别。

一、自我控制概念

《心理学词典》中把自我控制定义为不受外界诱惑因素影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是一种意志力强的表现。一些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定义了自我控制,比如杨慧芳和刘金花认为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控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遵守道德规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陈伟民和桑标认为,儿童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科普(Kopp)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体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从社会认知的角度,侧重个体对外部行为的控制。鲍姆斯特(Baumeister)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远期目标,修改以往的行为、反应方式,禁止或压制自动化、习惯的、与生俱来的欲望、情绪,诠释的重点在于“克制”(override)和“改变”(alter)。

纵观各家观点,研究者基本上从三个角度对自我控制进行了定义: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角度来定义自我控制,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从目标定向角度来定义自我控制,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从气质角度定义自我控制,认为自我控制指个体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自我控制定义的界定角度不同,所考察的范围也有差异,但是我们可以从控制的主体、控制的对象、控制的表现、控制的过程、控制的结果等方面对自我控制内涵加以认识:控制的主体是自我;控制的依据包括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外在的期望和规范;控制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外在的环境和事件;控制的表现为启动/停止、坚持/放弃某种心理或行为;控制的过程就是认知环境和个人、选择和确定目标、制订和完成计划、评估和反馈结果、应对困难和挫折、抵制干扰和诱惑;控制的结果就是实现目标。

杨丽珠团队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给自我控制下了一个综合的定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从而成功地适应社会。本书中所有实证研究均是以此概念为基础进行的。

二、相关概念辨析

在自我控制的研究领域,有很多和其相近的术语,如自我调节、努力控制、自我调控等,但研究中最多的还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和“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术语的应用。自我控制这个术语既是舶来品(对照英文词翻译)又是本土既有的词汇。本书所使用“自我控制”这个术语,应该从不同文化对心理学术语理解的角度,并结合两个词的基本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一)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的辨析

西方研究者把个体对行为的掌控命名为“self-regulation”或“self-control”。这两个术语在西方研究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细微差异。

在概念上,self-regulation被看作是为了改变当前状态而系统地利用当前状态信息的过程。当个体“regulate”时,他们将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导或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某些研究中self-regulation指相对较少地付出努力,相对自动化地进行调节。但当个体“control”时,个体表现出一种会为了某种长远的大价值目标而压抑另一目标的反应倾向,self-control是一个比self-regulation更具体的概念,self-control相对于self-regulation要付出更大的努力。self-control更多地与“抑制”或“限制”相关,self-regulation更多地与“调整”或“灵活适应”相关。但是多数研究者承认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的内部机制是相同的。

在程度上,西方研究者也认为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稍有差异,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如科普认为,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紧密相连,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的差异在于程度不同,而不是本质不同。self-control意味着个体适应新情境要求的灵活性有限,延迟满足和等待的能力也有限;相反,self-regulation被认为是个体能适应各种变化,它是控制最成熟的模式。

在研究内容上,self-control的研究多是与实际行为的抑制有关,如犯罪行为、健康行为、行为评定、行为干预等研究,主要侧重在于实际用途,另外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也较多地使用有关“control”的术语。而self-regulation则多考察内部机制,如调节过程、调节策略等,实际上应用的研究差异也正反映了西方研究者对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概念理解的差异。

我们可以假想一个例子说明以上观点,如果一个中国内地的司机到香港去开车,由于内地的交通规则是右侧通行,而香港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那么这个司机一上道路的时候就会由于其优势反应,而把车开到右侧(为了司机的安全,我们假设路上没有其他的车辆),当这个司机意识到自己这种不适应环境的行为后,会马上刹车,这个过程更像是“self-control”,通过自己的意识,抑制(inhibition)了自己不适应环境的行为。然后该司机会利用自己的驾车技术,把车掉头开向左侧道路,这个过程更像是“self-regulation”,个体利用自身的资源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环境。但是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均是行为的统一体,目标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只是在程度上稍有不同。

综上所述,尽管self-control与self-regulation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差异的,但总体上来看,二者的内涵、内部机制、控制或调节行为的目标基本一致,只是在研究范围和程度上略有差别。目前,西方心理学界还没有对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进行严格的区分,仍然把它们作为等位概念使用。

(二)本书中自我控制的内涵

本研究致力于探讨与儿童自我控制相应的人格特征,编制评定量表并同时探讨认知神经的内部机制,故更倾向于“self-control”的概念,所以本研究采用“自我控制”这一术语,其实这也正符合我国学者对相应概念的理解,在早期研究中我国研究者习惯用“自我控制”这个术语来描述相应的控制行为,但这并不是说“自我控制”本身就严格等同于“self-control”,我们所采用的定义为“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系统”,这个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包含了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的内涵,也就是说我们更倾向于广义地去理解“自我控制”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