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兵者无情,孤身独行应不悔——吴起

战场上宽仁礼士的他,却在取得权柄后对妻子痛下杀手。历仕三国,数败强秦。首创武卒制,辅佐诸侯由弱至强。魏国为官,秦人不敢东向;楚国当权,三晋无心南谋。变法楚国,却最终落得与商鞅一般车裂下场,而秦,相死政延;楚,却人陨政熄。历代对他褒贬不一,怒其无情,哀其政道。他,就是《孙吴兵法》的作者之一,战国中兵家为政的翘楚。他,就是吴起。

为什么要杀妻取信?

战国年间,烽烟不断,没有任何人可以轻易远离这场时代的洪流,无论贫穷富有,无论高贵低贱,任何家族,任何个人,都在这场潮流之中,或搏浪前行,或随波逐流。

在齐鲁之地,有一户富庶人家,吴姓,家中有一子,名起,自幼聪敏好学。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吴起显然并不甘心就这样经营着家族,做一个平凡而稳定的富家公子。他渴望施展才华,渴望权力,渴望巅峰。

家中良好的经济基础,给了青年吴起不断探寻自己道路的资本,然而,在如此乱世,无论多么富有,没有足够的权力和人脉,吴起即便有着满腹才华和充足的财富,也无法轻易步入权力核心。何况一个稳定的权力圈子,本身就具备着极强的排外性。一个没有什么家世渊源的富家公子,显然不可能轻易获得话语权者的认可。这与才华和财富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高高在上者本身,并不太在意所谓的才华,更不会太过在乎民间那点财富。在他们看来,除非人才可以忠实地为他们谋求更多的财富,才有启用的价值,而民间那点钱财,只要手中还有刀剑和权力,一夜之间,予取予夺。

吴起起初并不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他四处追寻着,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认可,一展抱负,然而他的不甘心和所拥有的家族财富,并不能给他走向终点带来太大的帮助。在不断地被盘剥和被欺骗之下,吴起四处碰壁,甚至到了把家中的钱财全部花光的落魄地步。

平凡之人之所以平凡,并不全因为他们不具备出色的智慧。嫉妒吴起家财的市井百姓,其实十分乐于见到一个原本比他们过得好,却因为虚无缥缈的梦想而降低了生活质量的人是如何痛苦不堪的。随着吴起的家财在追寻官道的路程中花费殆尽,并没有人对他表示敬佩和同情,反而,冷嘲热讽和闲言碎语,就像看似晶莹洁白,却结构复杂的盐粒一般,铺天盖地地洒向了吴起满是伤口的梦想上。

愤怒的吴起拔剑而起,杀死了几十个嘲讽的乡人之后,逃走了。临行之时,他恨恨地咬着手臂,对母亲发誓:“如果不能成为大权在握的官员,绝不回头!”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史记》

富家公子吴起,就此成了败落家道的落魄逃亡者,但是即便如此,他也并没有气馁,他始终坚信,无论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足以动摇他的信心和梦想,无论什么样的羁绊,都不会成为他追逐权力的阻碍。战国乱世,人命本如草介,虽然杀人逃跑,但破船尚有三根铁钉,何况吴家虽然家道败落,但是稍微运作一番,吴起也逃脱杀人后的惩罚。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吴起对于权力的渴望,他并不想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也像被自己杀死的乡人一般轻而易举地湮灭在混乱的世道里。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足以搅动风云、扭转乾坤的大人物,即便是死,即便付出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

逃走的吴起很快拜在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他希望像当年的孔子一样,游历各国,获得尊重和地位。然而,一件家事的发生,却改变了吴起的前进方向:他的母亲,在家族衰落、儿子远行,以及岁月的无情打击之下,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了。吴起却依旧遵守着当初的誓言:不为官,不回家。

曾子本是儒家学派,对孝道颇为重视,当得知了自己的门生因为个人原因而拒绝为母亲送终这件事后,大怒之下,将吴起赶出门墙。至此,吴起和曾子都没能料到,这件事让一个未来伟大的大儒,彻底在命运的岔路口转身而去。

被儒家排斥而出的吴起并没有后悔,他似乎有些看清了自己想要走到终点到底应该需要什么,这个战乱不断的世道里,坚持学习儒家,也并不见得适合自己。于是,吴起开始学习兵法,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在当下,不一定比刀剑更好用。而且,原本聪颖的吴起学习兵家之术后,就像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一缕阳光照亮了他的仕途。需要强大武力保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鲁国君王,很快认可了这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史记》

齐鲁之地虽然广袤富庶,但是显然如果只能有一个主人的话,无疑应该是齐国。因为齐国相对于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有着更加充足的财富和粮草,有着更加能征善战的凶悍军队。对于拥有强大力量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往往希望获得更加庞大的利益,而这片土地上,现在又有什么比权力更能带来利益呢?没有一个君王愿意轻易放手权力本身,此时,又有什么比武力来的更有效呢?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鲁,国力处于弱势的鲁国非常紧张,虽然鲁穆公很欣赏和认可吴起,但是,事关国家命运,鲁穆公也很谨慎。虽然想要用吴起带兵抗齐,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件事,却让他极其犹豫。

得知了鲁穆公犹豫的原因的吴起,立刻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之事:他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向鲁穆公表示决心。放下心来的鲁穆公终于对吴起委以重任,吴起果然不负众望击败了齐军。

吴起杀妻取信,获得权柄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一个对待自己枕边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的冷血狂人,绝对是一个疯子。然而,吴起杀妻,真的只是为了权力而做出的丧心病狂之举吗?一个疯子的行为绝对无法为人预料,但是一个求学四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公子,如此作为,似乎有些诡异。这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其实,当吴起选择了通过兵家之术步入政坛、实现理想的道路之后,他已经将所有人间的情感全部斩断了。对于吴起来说,任何情感、事物、亲人,对于他来说,都是一场战争之中可以动用的筹码,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了,无论任何外物,都是其用来获得胜利、实现目标的工具,想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战胜一切人世间的情感和纠葛。

只可惜吴起的妻子并没有足够的价值让吴起利用和挖掘,所以,她成为了这位战国名臣博弈人生、追求梦想中第一个牺牲的棋子。作为一个筹码,她达到了吴起丢弃她的价值,让自己的丈夫获得了鲁穆公的信任,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失去了一切。无情的并不是吴起,只是这混乱的世道,奖励和认可无情的人,并赋予这些无情者以足够满足欲望的实际利益。

到底为何多国辗转?

然而鲁穆公显然并不能像吴起一般,做到将一切外物都视作筹码的程度,相对来说,他作为一个君王,还有些人性。吴起虽然对他更有价值,但是吴起能够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妻子,以博得信任和权力的行为,令这位似乎还有些人性的君王胆战心惊,他固然渴望更多的利益,但是他缺乏自信,担心当有一天自己的欲望和这个冷酷无情的杀戮者产生冲突的时候,自己并不能抵御这把可怕的凶刀。一个能够丝毫不在意自己亲人的疯子,又何来对君王的忠诚呢?

虽然战胜齐国保护了鲁国的利益,但是吴起毫不惋惜地杀死自己妻子的冷血行径也让鲁穆公对吴起胆战心惊,敬而远之。吴起很快被排挤出了鲁国,但是在他看来,似乎也并不是什么坏事,鲁国如此弱小,他的筹码不足以实现自己人生战斗的目标,既然如此,能够借用鲁国的军队,给自己打出些名气,也算是值得了。那亡妻,安息吧。

公元前409年,雄心勃勃的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启用吴起,率领大军,向西攻伐,击败秦军,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临晋、元里,并筑城占领。公元前408年,魏军休整一年之后,吴起再次领军,攻打秦国,击败秦军并至郑县,秦军退守洛水,沿河布防。吴起声威大震,魏国霸业初成。

吴起率领士卒,有一个极其古怪的做法,在那个阶级壁垒森严的时代里,身为统军大将,他却毫不以官员将领的高贵身份自居,竟然与低贱的士卒同居同食!简朴平易令士卒们交口赞叹。与秦国战争时期,吴起甚至到了倒头就睡在坑坑洼洼的田野地头,随便抓起点树叶稻草挡寒的程度。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

——《尉缭子》

如此一来,每一个士兵都觉得,吴起将军值得他们付出性命来追随,这个国家也值得用鲜血去捍卫。凭借着勇猛的战斗精神和人人用命的坚强意志,吴起率领魏国军队,连续击败秦国,开疆拓土。

战事稳定之后,吴起立刻开始着手改革军制,很快,一种先进的军事理念——武卒制,诞生了。其核心思想,就是将原本的战时动员和世家雇佣军体系彻底摧毁,由国家来训练和掌控一支专门用于作战的军队,军农分离,将战斗职业化。并且,详细地将部队的功能分割开来,将战斗方式相近的部队各个独立,形成作战集群体系。

这种改革,在战国时代有着颠覆性的效果,将军队这个国家机器的重要支撑力量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和脱离出来,形成一种专门的、具备足够技术性的职业,是武卒制的精髓。一名具备合格军事素养和作战技巧的武卒,因为人力的客观限制,或许无法打败两三名临时征召的普通士兵,而当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战斗序列的武卒单位,按照系统而精确的战斗部署发挥战力的时候,绝对是人数两三倍于己方但却没有系统训练过的征召军无法抵挡的。

系统化的军队体系为整个战国时代更大规模、更加惨烈的战争打开了一扇大门,更加高效而科学的杀戮成为了一种职业。军队从农耕体系中脱离出来,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沉重地打击了拥有农耕奴隶、战时应招成军的大奴隶主和旧贵族势力。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更加锋利的刀剑,显然是君王们愿意付出一定代价去追寻的。

其实,这与吴起结合所学的兵家思想和儒家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对实用主义者吴起可以把任何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并运用起来。强大的军事能力,显然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混乱的局势。而儒家思想中的施恩士卒、仁义鼓舞士气的手段,也被吴起运用得淋漓尽致。

魏国将武卒制认真地推广开来,一时间,国土并不广袤的中原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各国敬畏的霸主。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各国从魏国的军事改革效果上,认可了武卒制的先进性。

先进的军事体系带来的战斗力远远比一片富饶的土地更加重要。没有足够的武力,再多的财富和农田也不过是等待别人收割的肥羊。魏国上下都认可了这次巨大的变革,但此时,重用吴起的伯乐——魏文侯离开了人世。其子魏武侯继位。一次,与吴起乘船共游,至河中,魏王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始终算计着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国家、战胜敌人的吴起,随口回答道:“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

魏武侯点头称是,但是吴起最后一句话,却悄无声息地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得到了来自于朝堂之上的阴风恶露,就将猛烈生长,直到成为君臣之间一道难以修复的裂痕。魏武侯虽然觉得自己的德行足够,但是吴起随口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想得很多。同舟之人若认为君王的德行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会与君王为敌。而现在同舟之人,恰恰是手握魏国兵权的重臣,这样不可控的风险,对于君王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

虽然吴起只是随口劝谏,魏武侯也并没有当场发作,但是不久之后,魏国选相之时,贵戚田文力压吴起。虽然田文贤良多智,吴起心悦诚服,但是最终这件事成为魏国新锐改革派与皇亲国戚两方一次不欢而散的角力。吴起此时,已经预感到,自己似乎不能再继续待在魏国了。

不久之后,田文身故,继任者公叔显然不像他的前任那般,具备着出色的才华、视野和宽厚的品格,并且以国家大义为重。田文可以与吴起共同辅佐魏王,发展魏国,但是继任者公叔却并不想如此做。对于他来说,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竞争者,就是自己从政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排挤铲除掉。

于是,公叔与门客设计,请魏王通过下嫁公主,测试和推断吴起的忠诚。同时,与自己家里那位公主商量,请她故意轻慢侮辱自己,以证明魏国公主性格高傲,难以相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先请魏王下嫁公主,在吴起不决之时,又邀请吴起至家中作客,观看了一场早已安排好的“魏国公主高傲辱人”的好戏。

结果,本就自尊心极强的吴起显然不太认可公主凭借娘家高贵就轻慢国家重臣的做法,况且,已经杀妻取信过一次的吴起对于所谓的家事也并不感冒,在他看来一切都可以是实现目的的筹码,与其请来一位出身高贵、家事复杂的公主为妻,还不如眼下乐得自在。况且,他还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即便不是魏国的皇亲国戚,也可以继续保持眼下的身份地位。虽然魏王曾经因为一次游历对自己的回答略有不满,但是魏王应该还会以国事为重,不会自毁长城的罢!

可惜,这一次吴起根本没有想到,魏王下嫁公主是对他当初那番言论的进一步试探。他更没有想到,“好友”公叔让他看到的一切都是早已经安排好的。于是被蒙在鼓里的吴起莫名其妙地遭到了魏王的猜忌。一位统兵重臣,一旦被君王猜忌,后果可想而知。吴起虽然不在意人情世故,但是他至少知道被君王猜忌的军方首脑最终都是什么下场。因为死人,是无法实现梦想的。

于是,吴起离开了魏国,投奔楚国。很快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大刀阔斧地再一次开始了他的改革,这一次,他深深地感觉到了,如果仅仅改革军事,极有可能因为在魏国发生的事情,导致最后功败垂成。吴起是一个极其重实效的改革者,这一次,他不想重蹈覆辙,于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在楚国掀起了一场改革的惊涛骇浪。

裁剪多余官吏,减少旧贵族的供奉,打压限制传统权贵势力,加强军事,优化部队结构,驱赶游说政客。楚国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蜕变。国家实力迅速膨胀。南平百越,北吞陈、蔡,击退韩、赵、魏三国联军,西抗强秦。一时间,楚国大有一飞冲天之势,争霸天下之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楚国贵族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传统贵族都具备着强大的势力。虽然楚悼王大力支持吴起的改革,弹压了这些不满的声音,但是,楚悼王终归也是要死去的。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这一次,吴起没能再一次离开楚国。楚国旧贵族,为了报复在改革中受到的打击,发兵叛乱,击杀了吴起。

吴起一生辗转,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三国掌握重权。然而始终没有真正地在一个能够实现他理想的稳定平台站稳脚跟,不断地奔波着,追求着,孤独地寻找他的梦想。

并不是所有的旧贵族都会因为利益分配的改变而攻击改革者,也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昏聩不堪难以容忍人才。吴起颠沛流离的一生,恰恰是他自己将一切外在因素都看得过于简单,不懂得平衡和掌控各个方面的力量,虽然他有足够的才华统率千军万马,有足够的智慧让一个国家短期内强大起来,但是,他却没有发现,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抛弃一切的追寻,太过孤独。而人,总需要有牵绊才能生存。

变法到底得罪了谁?

吴起在魏、楚两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看起来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就是因法令改变而地位下降的传统贵族,然而,真的仅仅是旧贵族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利益,从而连续地干扰和打击吴起吗?

从表面看来就是如此,实际上却并不尽然。吴起的改革,超越了整个时代,在分封制还并没有彻底崩溃之时,吴起就急匆匆地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力量,试图加快这个落后制度的崩塌,然而任何制度的毁灭都需要长久的努力,任何新体系的建立都一定伴随着鲜血和死亡。

吴起得罪的传统贵族虽然众多,但是,他最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就是他所依赖和依靠的君王本身,实际上也是旧贵族和传统势力的最高代表,虽然君王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为自身争取更多的利益,可以“贤明”地任用吴起。但是,每一位任用吴起的明君,在重用吴起的同时,并没有彻底打压和摧毁旧贵族势力本身,这就足以证明,吴起认可并全身心奉献的君王本身,实际上才是他最大的敌人。

商鞅可以在秦国搅动风云,扭转乾坤,即便身死,他的思想和理念依旧可以传承,并不是因为商鞅的改革比吴起更加优秀,而是商鞅改革之初,就将君王本身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彻底改变了,而吴起却并没有,无论是重用他的魏王还是楚王,他们对吴起的思想体系本身,都并没有真正的认可。只不过,他们出于和吴起同样的实效主义,先用这个疯狂的改革者增强国力,最后再想办法控制和收回权力。

吴起的实效主义和君王并不相同,君王最终的目的看似和吴起相同,但是吴起在实施这个环节之中,将自己的作用过于放大,所有的君王都不会认可一种像机器一样精密的生活方式,纵然帝王总是无情,但是帝王依旧希望自己可以做人,可以有思想、有感情。

而吴起却并不是如此,他要将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以一种最为简单粗暴的手段迅速实施下去,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都应该是一部可以承载着他向着自己梦想疯狂前进的战车。这辆战车上的一切零件,都应该是最为实用的。一旦某个零件出现了故障,那么就采用最为有效和迅速的手段,拆除、替换。

但是君王本身显然并不想被当作零件,即便这辆战车承载着他们一同向着梦想狂奔,他们并不愿意成为一个随时可以被替换和抛弃的零件,他们只希望自己可以坐在这辆车上,平稳向前。

当吴起为了取信鲁王,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妻子的时候,君王们已经明白,一个无所顾忌的改革者绝对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没有牵绊的吴起可以一往无前地向前狂奔,并且没有一丝一毫挂念地将前进路上的一切阻碍都斩尽杀绝,这样的性格,对于需要对国家和臣子都有足够掌控力的君王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君王虽然可以支持吴起的改革,甚至愿意为了他的改革,去压制和打击一部分传统贵族势力,但是,对于君王本身来说,这份支持的背后,也一定有着如履薄冰的谨慎和提防。如果支持吴起改革的君主真的接受了吴起,认可了吴起,又怎么会留下一股完全可以制衡和打击吴起的力量,来挑起自己国家的内斗呢?

没有一个君王能够容忍自己最为切实的利益被损害,如果真的一心为国家的强盛和发展,何不将皇位交给吴起?历朝历代,并不是最优秀的智者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君主,无论大臣如何贤良,如何为国为民,自己的太子如何昏聩,如何无能,君王也不会将真正的权力交给臣子。反而,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能够在皇位上绵延不绝,一位聪明的君王既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能臣的才华,又会留下制衡臣子的手段。千年以来,又何曾有过例外!

吴起的改革,虽然对本国的强大有着绝对的积极作用,但是他没能分清楚,这个时代里,“国”其实只是王座上那个人的“家”罢了。一个外人可以协助主人为这个家添砖加瓦,可以帮助主人看家护院,可以为主人在这个家里创造更多的财富。表面上国是天下人的国,实际上,国不过是那个人的“家”罢了。

没有一个主人可以允许外人堂而皇之地掌握自己的家,所以不会有一个君王能够彻底接纳吴起,而吴起想要融入这个家庭,总归是需要一些来自于人世间的牵绊和纠缠。但是吴起却没有明白,这份牵绊和纠缠,也是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他最大的失败,就是将这些人世间的“俗事”,当成了自己实现梦想的阻碍。

对于君王来说,想要控制一个臣子,就得用些手段。于是,他们用到利益这一手段,就算是下嫁的魏国公主本身,也不全是情感,那位公主实际上只是将吴起捆绑在一起的利益纽带而已,而君王能够给予臣子利益,并且控制他们,利用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才是稳固统治的最佳手段。因为帝王不会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聪明的帝王,他们只相信利益。

可惜,吴起讨厌牵绊,讨厌纠缠,讨厌一切他认为的阻碍,他兴冲冲地将君王递过来的利益随手拨开了,虽然,这份利益与枷锁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一个自由自在追寻梦想的人如果有了巨大的权柄和力量,对于君主来说无异于一头猛兽,当君王想要把金灿灿的枷锁,笑呵呵地给这头猛兽套上的时候,猛兽却毫不留情地挥出爪子,将枷锁丢到了身后,并且还对递上锁链的人说:你的德行够了,就不用这个;你的德行不够,同舟之人,也是会变成敌人的!

这让君王们根本无需犹豫就可以做出选择,他们只需要听话的爪牙,而不是时刻会暴起伤人的同舟之客,况且这位客人还不断地要求船的主人给予自己更加有力的武器!

于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可以踩在老虎的脖子上,利用老虎的力量争取更多的利益。而他们明白,因为岁月的侵蚀,终有一天自己不得不将踩在老虎脖子上的一只脚拿开,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后人做好准备,让自己的家人能够继续踩住这只老虎,否则,就会把匕首对准老虎的心脏。

早已注定悲惨结局?

公元前381年,驾驭着吴起这头自由自在猛虎的楚悼王去世了,显然楚悼王踩在吴起脖子上的那只脚已经再没有力气继续下去了。不知是君王有意默许,还是太子过于孱弱,先前因为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而利益、地位受到了极大打击的几家旧贵族,竟然发动军队,暴起作乱。

吴起中箭,一路逃跑,直接跑向了楚悼王的停尸之处,并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藏在已故楚王的尸体背后,高呼:“群臣叛乱,谋害君王!”

死人是不会有什么抵抗力的,就算是死去的君王,他的威严和荣耀如果没有暴力作为依托,他的尸体和一袋沙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众多贵族乱箭齐发,吴起就这样和支持他改革变法的楚悼王,一起被射得千疮百孔。唯一不同的是,楚悼王早已死去,除了尸体上多了些弓箭之外,也只损失了一些已故君王的体面和威严。而吴起,则在这次变乱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所有的梦想。

此事发生之后,“孱弱而无力”保护自己父亲尸体和国家重臣的太子熊臧登临权力之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即刻将伤害了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势力全部拘捕清算,七十余家楚国传统贵族豪门势力,因此获罪,斩杀三族。而吴起也把他的极致实用主义,发挥到了最高潮,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功地把这七十余家传统贵族拖下了水。当然,新继位的楚肃王一边清算诛杀了这些旧贵族,一边也下令,将吴起的尸体,车裂示众,以为惩戒。

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吕氏春秋》

一代名臣良将,落得尸首无存的悲惨结局。其实早在吴起发誓不成名相,不回故乡,甚至母亲身死也决然不回家守孝,随后杀死妻子,取得鲁王信任,进而获得统军权柄之时,他的悲剧结局就已注定了。

他的选择,注定了他的前行之路上遍布荆棘,不会有任何可以真正信赖和依靠的亲人,因为,他早已经挥舞着利剑,将这一切人间的情感,全部斩断。选择了孤独的人,没有资格获得实现梦想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人间的情感,实现梦想只是获得幸福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他斩断了所有的情感,等于斩断了自己奔向幸福梦想的一切通路。

吴起认定了自己的孤独,他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然而他却忽略了:这个世间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纯粹的利益关系,更多的是靠情感维系。他认为的利益关系,只是成败,却并没有看清,所谓的利益,包括了很多,其中有情感、有人性、有信赖、有支持、有保护,也有毫无保留的风险。

他想要触摸到梦想,想要拼尽力气向着光明,虽然他不断地推崇“德行”和“仁厚”,对待自己的士兵像亲人一样动情,然而,他自己清楚,像亲人一样,绝不是亲人,而是另一种更加有效地利用这些士兵情感的手段罢了。

就像当初在魏国为官之时,吴起甚至抛却自己重臣的尊贵身份,选择为一个身患毒疮的普通士兵用嘴吸出脓液,这个士兵没有看出吴起的目的,只是感恩戴德,拼死效命。吴起像亲人一样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但是,这个普通士兵真正的亲人——母亲,却放声痛哭。因为她的丈夫,也是吴起手下的士兵,吴起极其用心地对待和照顾了他,并且也为他用嘴吸出了毒疮里的脓液,以至于这位丈夫为了吴起的梦想,拼命战斗,勇往直前,至死不退。而如今,同样的手段,又一次实施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她又怎能不哭?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史记》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吴起自降尊贵的身份,去吸吮一个普通士兵身上的毒疮,在他看来,这样的手段足够有效,可以激励士卒拼死战斗,那么,自己的身份又算得了什么!

可惜,吴起只是不断地把这样的手段施加给别人,并且毫不留情地拒绝别人想要给予他的帮助。他讨厌牵绊,一切世间的情感和人性,对于这个极端实用主义者来说,都是枷锁。他拒绝着、抵抗着,在与时代洪流殊死搏斗的同时,坚持着独行,并且,把一切想要扶他一把的亲人,都当成了阻碍。

当他的母亲任由这个雄心勃勃的儿子花光家产去追求梦想,但是也没有混出眉目的时候,这位母亲应该并不后悔;虽然战国时代法度混乱,但是一个杀死了几十个乡邻的杀人犯的母亲,在吴起发誓赌咒逃跑之后,又面对周围怎样的目光?

当这位母亲临死之时,吴起依旧选择追寻自己的梦想,并且还因为这件事情与自己的老师曾子断绝了关系。那一刻,这位并没有在任何史料中留下名字的老夫人,心里应该是有些伤感的罢。毕竟即便儿子什么事业都没有做成,也是可以来让自己看上最后一眼的,可惜,那份誓言成了吴起不回家守丧的枷锁,也成了他推开人间少有的几份情感的挡箭牌。

当吴起的齐国妻子面对着枕边人挥舞而来的利剑之时,她应该也并不后悔吧,毕竟这个时代里,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庸,她既然将自己当成了吴起的妻子,那么也就赋予了丈夫支配自己一切命运的权利,她或许并不害怕,还有几分欣然和解脱罢!因为自己可以成为丈夫继续追寻梦想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但是吴起不知道,他的母亲和妻子,虽然可以被他毫不犹豫地舍弃,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成为无怨无悔的基石,但是她们即便是基石,也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当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拒绝了一切新的牵绊的吴起,已经没有再用来垫脚的基石了。他一无所有,无可抛弃,这个时候,这场命运的豪赌中,吴起的筹码只剩下了他自己。

总道君王无情,常怨贵族嫉妒,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前行之路上,早已没有了一切阳光和温暖,吴起继续闷头前进着,按照着他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甩开一切,拼命狂奔,毕竟他觉得那份梦想的光并不遥远。

然而命运总归是公平的,虽然它不会轻而易举地显露自己的力量,但是却总是在冥冥之中,规划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命运不会让一个人永远赢下去,更不会把所有的眷顾,都恩赐给一个陷身孤独深渊的独行者。

于是,吴起可以出任魏国重臣,可以放手去按照自己的计划创造全新的军事体系,可以率领被他手段折服,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千军万马,征战沙场,名震列国;可以来到楚国,得到呼风唤雨的强大权力,将一个国家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成一辆可以承载着他向梦想疯狂前进的战车。

可惜,最后这辆车上,坐的不是吴起。因为,他始终孤独着,车上只有他一个人,就算依旧可以滚滚向前,那也很难看清楚真正的方向,最终,也一定会迷失在弥漫着孤独气息的无边黑暗里。

当他选择了抛弃一切奔向梦想的时候,其实,命运早已经为他安排好了最终的结局。虽然吴起可能没有看破命运的安排,但是,他认为自己看清了自己的身影和脚步,他追寻着理想,追寻着那个自己心中构想出来完美的自己,一步步前进着,只爱他自己。

或许,吴起走着走着,发现身边越来越黑暗,但是他依旧安慰着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没有走错,自己可以继续走下去。即便在命运的豪赌之中,看了看自己的身边,发现没有筹码,于是就把自己也丢上赌桌,他依旧是开心的,不后悔的罢!毕竟,那是自己选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