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长安,风流才子的繁华

他少年风华,仅以一诗名扬天下。他抱着满腔的报国热情,一心仕途,虽然几经沉浮,却步步登科;最后,他得偿所愿,终在大唐的朝堂之所,占有了一席之地。

十六岁,声名动长安

扬名天下,几乎是每个吟诗作赋的人最大的梦想。对于白居易而言,也不例外。他少年时期,就已经名扬乡里。如今饱受流离之苦,内心孤寂,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寄托,来填补心灵的空白。去京城闯一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去京城,一定要有能拿得出手的诗作啊!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都拿了出来,左看右看,没有一个满意的。他拿起笔,想要写一首新的诗作,作为自己立足京城的敲门砖,但是却思路全无。

他拿着笔,呆了很久,只好抑郁地又放下了笔。最后,他只好出门散心,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灵感。

此时正值春天,白居易漫步在江南的草原上,看着蔓延天际的小草。突然想到了符离那生机勃勃的碧草。江南的草虽然柔软,但是似乎少了些许刚劲。而符离的草,也许是因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总是给人一种向上的生机。

是啊!最柔软的小草都能够历经战火的洗礼,百折不挠。自己为何不可呢?想到自己与家人离散,饱受战争之苦,又想到自己无数次在这荒原古道之上,与故友分离,白居易忽然诗兴大发,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完此诗后,白居易感觉这是自己所有诗中最有启发的一首,完全可以作为去京城的应考之作,于是便给这首诗提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有了这首诗,白居易便觉得信心倍增。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诗作,把这首诗放在第一位。

第二天,他便与自己的叔父白季康说了去京城的想法。叔父听到后,一边为侄儿有这样的壮志高兴,一边又有点放心不下。毕竟京城鱼龙混杂,柴米油盐贵,侄儿如今才十六岁,想要在京城立足谈何容易呢?

想到此处,便对白居易说道:“居易啊!你心有所向本是好事,只是京城离此地两千余里,路途遥远。加上京城柴米油盐贵,你可如何立足啊?”

听了叔父的话,白居易说道:“叔父,不用担心!此去长安,侄儿自有打算。如果不能在京城立足,侄儿会早日回来。”

白季康看白居易主意已定,只好为他准备了一些盘缠,送他出了江南。但是去京城的路,哪有那么容易。中原到处充满战火,白居易风雨兼程,历经两个月才到了长安城。

初到长安,白居易被长安的繁荣所震撼。这个繁华的城市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战乱的侵扰,比之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江南,也毫不逊色。那琳琅满目的长安街,那热闹的人群,无一不彰显着这座城池的气度和繁华。

刚来到长安,白居易是激动的,只是这种激动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所打败,因为那些柴米油盐太贵了,完全不是他这样的“外来贫民”所能负担起的。

为了尽快地解决自己的困境,白居易开始拜访京城的一些名士,不得不说,相对于科举考试,找个名人推荐自己,无疑是进入仕途的最佳捷径。

通过拜访打听,白居易知道要想在京城中立足,大诗人顾况是他不得不拜访的名士。不过,听说此人桀骜不驯,恃才傲物,不是那么容易接近!

但是想想,哪个出名的人没点小个性啊!自己要想在长安立足,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直接回江南避难算了。考虑再三,他决定第二天就去拜访这位著作郎大人。

不得不说,白居易这一路跋山涉水,面容是憔悴的。加上叔父给的路费十分有限,他的衣服也显得有点寒酸。那个当年在东郭村年少风华的锦衣少年,到了京城这个富庶之地,很快就变成了落魄公子。

顾家的下人把这个年轻人领进去的时候,是忐忑不安的。要知道,他家老爷的个性可是十分不好相处的。一般二般的人物,他可瞧都不瞧上一眼,这个少年如此落魄,不会直接被自家老爷奚落一番,直接轰出来吧!

果然,顾况看到白居易的一脸菜色,十分不高兴。他想自己的时间多宝贵啊,跟这么个落魄的小伙子有什么好说的。但是,人都已经来了,暂且说几句话吧!

于是,他漫不经心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白居易看到顾况的漫不经心,心里很受打击。但是,想到来这里的目的,还是谦逊地回道:“晚生白居易,久仰顾大人之名,特来拜谒!”

“白居易啊!没听过!不过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居易,居易,京城可是不容易居住啊!”顾况奚落道。

听了顾况的话,白居易也有些生气了,倔强地说道:“晚生久仰先生诗名,特意把自己的诗作整理一番,希望获得先生的指导。如果,晚生真的才疏学浅,自会离开,不打扰先生。”说完,白居易便双手奉上了自己整理的诗集。

听了白居易的话,顾况一愣,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还挺傲骨。就不知道他写的诗怎么样。于是,顾况接过白居易的诗,看了起来。没想到,才看了两句,顾况心里就大吃一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如此才华,忍不住赞道:“好句好句啊!”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欣喜异常,看着白居易和蔼地说道:“真是好句啊!能写出如此好句,在长安居住又有什么难的呢?居易啊,刚才我只是笑言,不要当真啊!”

听到顾况这样夸奖自己,白居易刚才的郁闷便一扫而光,继续谦逊地说道:“顾大人,太客气了!晚生若能得到先生的指点,乃是三生之福啊!”

听了白居易的话,顾况对这个年轻人更满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才是栋梁之才啊!于是,马上让家人奉茶,并让白居易坐了下来,他自己更是拿着白居易的诗作爱不释手。

等到所有诗作都看完后,顾况高兴地说道:“好多年都没有读到如此佳句了!真是畅快啊!居易啊,你放心吧,我自会向上级举荐你的!”

听了顾况的话,白居易高兴坏了,再三拜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顾家。顾况也没有食言,极力向上级举荐白居易,白居易的诗作也很快传遍了长安城。

因为当初有老婆婆的指点,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即使目不识丁的妇人和尚且年幼的孩子都能读懂。一时之间,他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瞬间席卷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白居易这个名字,也成了长安诗坛炙手可热的名字。

白居易初到长安,便名扬天下,不禁壮志满怀。趁着这股“春风”,白居易很快便又出了新作《王昭君二首》: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这两首诗很快便在长安掀起了新的高潮。尤其是歌女们对此诗更是情有独钟,专门谱了曲子,到处传唱。很快,白居易的诗名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京城的才子们,无一不想结识这位独闯诗坛的“黑马”。

但是,白居易的风光只是表面的。因为他虽诗名在外,却始终不能谋得一官半职。而他又没有李白的雄厚背景,没有太大的经济来源,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

转眼白居易已经来京城两年,长安也已经进入了冬天。但是白居易却已经没钱去购置取暖的狐裘了。没几日,白居易就病倒了,因为没钱,白居易只好硬扛着。

春节过后,白居易的身体变得更加孱弱。眼看过几天就是花灯节了,正是才子佳人大展身手的时刻,只可惜自己……

正在白居易苦闷不已的时候,一些在长安与他交好的朋友约他一起出去游玩。能够与好友游玩,白居易当然高兴非常,但是想到自己病体孱弱,又囊中羞涩,只好婉拒。

朋友们走后,白居易想到自己竟然落魄到如此地步,不禁倍感伤怀,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写下此诗后,白居易辗转反侧。他突然明白,仅仅靠几首诗是不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的。要想进入仕途,有所成就,非科举考试不可!

想清楚后,白居易心中的郁结稍缓。正好这时,收到了一封来自符离的家书。自己离家多年,父母兄弟甚是想念自己,如今战乱稍缓,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

看完家书后,白居易忽觉归心似箭。自己何尝不思念家中的亲人呢?想到自己离开符离的这几年,每年的中秋之夜,自己都孤身一人,不能与亲人团聚,对家的思念更加浓烈。

又想到自己在长安的处境,虽然表面风光,但早已经捉襟见肘,苦不堪言,顿时有了一种一天也不想在长安待下去了冲动。

想到此处,白居易马上收拾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年,白居易刚满十八岁。回家的路上,白居易想起符离的点滴,不禁神往不已。自己已经离开符离整整六年,慈爱的母亲可安好,活泼的小弟是不是已经长得和自己一般高,还有与自己交好的“符离五子”是否还记得自己……

白居易越想越开心,回家的喜悦之情彻底冲淡了这几年的流离之苦。如自己所料,白居易刚到家,母亲兄弟就迎了出来。

母亲陈氏看到自己的儿子形容憔悴,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与家人分离,多年来流离失所,还独闯京城,不禁心疼不已。马上叫厨房为儿子端上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鸡汤。

白居易在长安生活拮据,加上路途奔波,早已经是饥肠辘辘。看到鸡汤,马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着儿子的吃相,陈氏更加难受,说道:“居易啊!此次回来多在家住一段时间,好好养养身体。等身体好了,咱们再考取功名。”

听了母亲的话,白居易开心地说道:“娘,这次回来,我多陪陪您!考取功名的事,儿子早有打算,您不必操心!”

白居易又看了看一直好奇地看着自己的小弟白行简,说道:“行简啊!你不认识哥哥了吗?想不到,你都长这么高了!”

见自己敬仰的哥哥如此和蔼地看着自己,白行简激动极了。这个人可是名扬长安的白居易啊!哥哥的诗作,他早已拜读了许久,如今哥哥回来了,自己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哥哥多指导自己一下。

回到家后,白居易孤寂多年的心灵,很快回暖了。他开始好好养身体,也开始为自己的科举之路做打算。

科举,笔笔生花最少年

正当白居易闭门苦读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从襄阳传来:在襄阳做官的父亲患了重病。闻此噩耗,白居易一家马不停蹄地赶往襄阳。

等到一家到了襄阳的时候,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已经卧床不起。看到老父形容枯槁的样子,想到自己至今一事无成,白居易羞愧至极。

在襄阳这段时间,白居易衣不解带地侍奉在老父身边,不时聆听父亲的教诲。白居易在浮梁担任主簿的哥哥白幼文也赶到了襄阳照顾父亲。兄弟见面自是欢喜异常,但想到父亲重病,兄弟三人顿时感到愁肠百结。

看到儿子们都侍奉床前,白季庚略感欣慰,但是想到自己已经大势已去,不仅对家族的未来分担忧虑。他知道自己这一生一直仕途不顺,虽有过辉煌,但是也未曾给家族带来大的荣光。加上他一直不事权贵,靠着微薄的俸禄也未曾给孩子们谋得一官半职。如今,自己这一去,妻子和孩子们也就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该如何过好以后的生活呢?

想到此处,白季庚不禁悲从中来。他把几个妻子和自己孩子叫到跟前,艰难地说道:“孩子们,为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可怜你们母子几人,不知以后的归宿如何。”

听到丈夫说出这样的话,陈氏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起来。白季庚看看已经头发花白的妻子,想到妻子的贤惠,拉起妻子的手,温柔地说道:“莫哭,莫哭……”

他又看看跪在床前,已经泣不成声的儿子们,说道:“等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好好侍奉你们的母亲。为父这一生,仕途不顺,不曾光耀门楣,一直引以为憾。你们一定要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完成为父的遗愿……”

听到父亲的话,白居易兄弟几人都止住眼泪,点头称是。

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撒手而去,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由于白季庚一直两袖清风,不曾留下太多财物,白家竟然没有财力把白季庚的灵柩运回原籍。最后,白居易兄弟几人,只好含泪把自己的父亲葬在了襄阳。

安葬好父亲之后,哥哥白幼文开始离职丁忧,而弟弟行简尚且年幼,自己也是闲人一个,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在襄阳,几乎无法维持生计。兄弟几人,再三商量之后,决定送一家人再次回到符离旧宅。

在白家兄弟服丧期间,白家过得更加艰难,几乎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白居易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穷人的疾苦,看到一家人的艰难生活,想到父亲的灵柩尚且留在异乡,白居易就痛苦非常。

这三年,白居易比以前更加刻苦读书。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改变白家的境况,为白家光耀门楣。

公元798年,兄弟三人服丧期满,哥哥白幼文重新到浮梁担任主簿。白居易也踏上了自己的科举之路。因为家里已经到了四处借债度日的地步。白居易决定去投靠如今在宣州做官的叔父白季康。

从白居易内心而言,他是十分不想去投奔叔父的。想到他十二岁时去投奔叔父,叔父就对他寄予厚望,而自己如今已经二十七岁,依旧一事无成,哪里有颜面去见自己的叔父呢?

然而,家境已经维艰到如此地步,除了投奔叔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考虑再三,白居易再次踏上了从符离去叔父家的路程。在路途中,白居易内心的凄苦,比上一次去叔父家更加难受。他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想到如今的战乱,父亲去世后家庭的艰难,兄弟几人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辛苦,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到达宣州后,叔父白季康看到侄儿的落魄,伤感异常。想到侄儿前途未卜,他担忧不已,便问道:“居易啊,你如今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也该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

听了叔父的话,白居易说道:“叔父,侄儿此次前来,就是为了此事。侄儿决定参加科举考试!”

白季康听后,非常欣慰,说道:“居易啊,你早该走此仕途。你虽然诗名在外,但是却没有一官半职,不是长久之计啊!如今,你有此想法,叔父定会助你一臂之力!”

等白居易安顿好之后,白季康马上带他去拜见了喜好诗文的宣州刺史崔衍。崔衍早听过白居易的诗名,对白居易礼遇非常。虽然白居易不是宣州本地人,但是崔衍却破例让白居易直接参加了宣州的乡试。

在参加乡试时,白居易认识了出身豪门的杨虞卿和才华横溢的侯权。三人一见如故,友好非常。这次考试,他和侯权都得到了崔衍的赏识,获得了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只是,自己身无分文,叔父已经帮助了自己很多,实在不好意思再向叔父借钱。白居易便决定去洛阳,母亲和弟弟行简正寄居在洛阳的族兄家中。

到达洛阳后,看到母亲和弟弟寄人篱下,白居易也是愁苦非常。母亲听到白居易获得了进京考进士的资格,十分高兴。在哥哥白幼文的资助下,白居易再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

到长安后,白居易再次遇到了在宣州的好朋友侯权。二人都家境贫寒,好诗文,因此互为知己。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白居易和侯权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进士考试。考试的题目是《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看到这两个试题,白居易顿时觉得文思泉涌,大笔一挥而就。

考试结束后,白居易心情忐忑地等待着放榜之日。他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成败与否在此一举,想到家里的困境,母亲的期望,白居易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就这样,白居易怀着忐忑的心情一直等到了放榜之日。他和侯权一起到了放榜的地方。白居易从第一名开始看起,第一名不是,第二名不是,第三名不是,第四名,白居易。看到此处,白居易被巨大的喜悦包裹,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次再回家,再也不是以前的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

与白居易的喜悦不同的是,侯权落榜了。侯权为此失落不已,与白居易寒暄几句之后,便告辞了。自此,白居易很多年都没有看到过侯权。

这一年,正是公元800年,白居易已经二十九岁了。及第之后,与白居易一样中榜的人,齐聚一起,喝酒畅聊。不久,白居易与好友们告别,回家报喜,友人们殷勤相送。想到自己从前的落魄,如今的春风得意,白居易写下了一首《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之后,便快马加鞭回家报喜。母亲陈氏得到儿子白居易高中的消息兴奋不已,一家人洋溢在巨大的喜悦中。但是,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因为进士及第,不过是进入仕途的第一步。他接下来还要面临吏部的选拔考试。

为了准备吏部的考试,白居易写下了上百道判书,这就是著名的《百道判》。两年后,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参加了朝廷的吏部考试。当考官看到白居易精彩绝伦的上百道判书时,惊喜非常,发出了极大的感慨。不久之后,白居易的这百道判书便名声大噪,白居易也因此再次高中。自此之后,白居易的这百道判书,便成了吏部应试者的范文。

这一年,正是公元802年,与白居易一起高中的还有著名的大诗人元稹。当时白居易已经三十一岁了,而元稹才二十四岁。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至交好友。

第二年,白居易终于获得了朝廷授予的官职——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校书郎就是管理国家图书的九品小官。有了官职之后,白居易便在长安定居下来,虽然俸禄不多,但是生活上却有了极大的改善。为此,白居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终于不用再依靠家里!自己终于也有俸禄了!他一高兴,便忙里偷闲做了一首诗: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

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

谁能雠校间,解带卧吾庐。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秘书省校书郎,其实是一个闲职。白居易在任三年,过得相当的惬意,除了喝喝小酒,吟吟小诗,也没有别的大嗜好。三年任期满后,白居易开始了自己的赋闲生涯。这期间,白居易对自己的仕途有了新的想法。他想,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不思进取,必须还要参加科举,以求更大的进步。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好友元稹。二人商量此事后,决定一起前往华阳观潜心苦读。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白居易写出了七十五篇《策林》。在策林中,白居易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策林》同《百道判》一样,引起了轰动的效果。因为《策林》论述精湛,言辞优美,因此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人科考的必读项目。

毫无疑问,这一次白居易又一次中第了。这一年,正是公元806年,白居易已经三十五岁了。与他一起中第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稹。但在授予官职时,白居易却因为文辞太过直接,被分配到了陕西周至县做县令。他的好朋友元稹却因为文辞稍含蓄,被重用,官拜左拾遗。

小儿咿呀《长恨歌》

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之南,北有周秦古都,南有商洛重镇。秦川蔓延千里,在周至形成了钟南山。这里有一个著名的仙游寺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必游之地。

到达周至县后,白居易先到自己的衙门环视了一下,一周后,白居易命令差役用砖头堵上县衙的西庭南门,在北墙上开了新门,他还命人在新门的两侧各植了一棵青松。

这样一来,周至县就出现了两个衙门,一个衙门是原来门向南的老衙,一个衙门是门朝北的新衙。因为新衙门前有两棵大松树,因此又被老百姓们称为“双松署”。

这一日,城南的李财主和城西的赵乡绅双双来到了“双松署”告状。二人因为争田产而起了争执,为了赢得这场官司,赵乡绅特意差人买了一条鲤鱼,他在鲤鱼肚子里装满银子,托人送到了白居易所在的衙门。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李财主耳朵里,李财主哈哈笑道:“就你那点银子能顶什么事!我伸伸手指都比你的腰粗!来人啊,去买一只最大的西瓜!”买来后,李财主便掏去西瓜里的瓜瓤,在里边塞满了银子,托人也送到了白居易的衙门。

上堂后,白居易便问他们:“你们谁先说呢?”

赵乡绅觉得自己经常出入衙门,又送了银子,便忙不迭说:“大人,我的理(礼)长(指鲤鱼的身子),让我先讲。”

李财主听了,想到自己也送的银子,便也抢着说道:“老爷,我的理(礼)大(指西瓜的个儿),让我先讲。”

二人为此争吵不休,白居易很快便沉了脸。他厉声说道:“大堂之上,竟敢如此喧哗,你二人你争我抢,成何体统!”

听了白居易的话,二人都是一愣。二人心想,我们送了银子,不应该和颜悦色嘛,怎么气氛有点不对呢?是不是忘了送银子这件大事了。

想到这里,赵乡绅便决定给这位新上任的大老爷提个醒。他灵机一动,马上跪下说道:“大人息怒,大人息怒,小的是个愚(鱼)人!是个愚人!”他特意把“愚”字拉得老长。

李财主也不甘示弱,学着赵乡绅的样子,大喊道:“大老爷啊,您息怒!您息怒!小的是个粗人,是个粗人!我是种瓜……的!种瓜的啊!”他一边说,一边用双手比划了一个大大的西瓜。

白居易听后,不屑地笑了笑,依旧厉声说道:“你们俩不用这么旁推侧敲的,本官耳聪目明,自然分得清,也看得清!”

他命人把那条装满银子的鲤鱼扔给赵乡绅,笑道:“把你的鱼还给你,你可真是一个愚人!”

又命人把装满银子的西瓜扔给李财主,也笑着说道:“把你的西瓜也收回去吧!不过也真的算是一个傻瓜!”

白居易说完,便朝着门外看热闹的百姓,大声说道:“自古衙门面朝南,理在后边钱在先。本县改衙面朝北,钱路堵衙理通天。”

赵乡绅和李财主听了羞愧不已,而门外的百姓早已欢欣鼓舞。说完,白居易便狠狠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大声地宣判道:“今天本官便以你俩以儆效尤。判你们个‘买衙贿官’之罪!来人啊!拉下去!每人重责四十大板!”

众衙役听后,觉得大快人心,便一拥而上,把二人按倒在地,直打得皮开肉绽,方才收监。

白居易“青天”的美名很快在周至县传播开来,那些想要告状的人纷纷来到衙门请青天大老爷为自己做主。一时之间,周至县的衙门人满为患。白居易也真的践行自己的诺言,不事权贵,一心只为民做主,受到了老百姓极大的推崇。

除了处理官府的事务,白居易最大的兴趣便是游山玩水了。这时候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落魄的书生,而是有官职、有俸禄的“小贵人”。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到周至县的第一个朋友马造。马造为人孤傲,但却颇有才华,与白居易一见如故。二人经常一起到处游玩,白居易还写过一首诗,赠给自己的这个好友:

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

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在马造的引荐下,白居易很快结识了更多有才华、有风骨的才子,这些人中便有王质夫和陈鸿。

王质夫为人仙风道骨,一直在仙游寺旁的仙游山隐居,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脱俗感。陈鸿是周至县的一个小官,久闻白居易诗名,对白居易敬仰非常。

四人见面,畅所欲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白居易本就对官场中的龌龊之事反感异常,怎奈自己深陷其中。如今,见有如此高洁的人物与自己结为好友,也觉得十分荣幸。

离别之时,王质夫邀请三人,有机会到他的仙游山游玩。白居易早就对仙游山神往已久,欣然应允。其他二人因为早已游览过仙游山,但也愿意与王质夫一起为白居易做向导。就这样,三人约好了共游仙游山。

这一日,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四人齐聚在仙游山,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吟诗作赋,好不惬意。

到了仙游寺,王质夫说道:“此寺虽然名为寺院,却有许多凄婉的爱情故事。”

听到此处,白居易好奇道:“王兄,何出此言?莫非有什么典故不成?”

陈鸿笑着说道:“白兄有所不知啊!据说此地是秦穆公之女弄玉与情郎萧史的相遇之地……”

听到此处,白居易心有所感,说道:“真是妙处啊!”

见白居易如此神往,王质夫接着说道:“不仅如此,这里还供奉过唐明皇和杨贵妃呢!”

白居易听后,更是惊讶非常。他马上问道:“这是何故,为什么此地要供奉唐明皇和杨贵妃呢?莫非有人如此敬仰二人不成?”

听了白居易的话,其余三人都大笑起来,最后,王质夫说道:“白兄,此事我们三人也不知是真是假,你就当是一则奇闻,暂且听听如何?”

白居易看到三人故弄玄虚,更是心痒难耐,马上说道:“三位好兄弟,就不要吊在下的胃口了,速速道来,也好让我一听为快!”

听到白居易这样说,马造忙说道:“白兄不急不急,你且听我细细给你道来!你可知,咱们这周至县与杨贵妃缢死之地马嵬坡相距不远?民间传言,杨贵妃死后,她的尸骨就是被送到了此处埋葬。后来,唐明皇驾崩之后,也被送来了这里,由这里的高僧超度。因为如此,这里才供奉了二人的牌位。”

谈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四人都唏嘘不已。沉默了一会儿,王质夫说道:“自古红颜祸水,杨贵妃一直被人们称为祸水,但细细想来,此女子也不过是红颜薄命。”

白居易听后,也感慨道:“王兄此言甚是,杨贵妃不过区区一小女子,又怎会有翻云覆雨的能力,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罢了。可怜可叹,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将随着历史而远去了!”

陈鸿也感慨道:“二人的爱情故事也堪称传奇了!世人若不为二人留下只言片语,实在是遗憾啊!”

马造听陈鸿如此说道,便马上接口道:“白兄,你素有诗名,何不趁此良机作诗一首,也好让我们瞧瞧你的才华呢?!”

其余二人,也马上称是,纷纷劝白居易作诗一首。白居易听了这则传闻,本已经心驰神往,感慨非常,听到众人的话,也不推辞,说道:“那为兄就献丑了!”

王质夫马上备好了纸笔,白居易低头略一思吟,一挥而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写完之后,四人久久不能回神。过了许久,白居易抬头问道:“兄弟们,觉得此诗如何?”

三人才恍然回神,王质夫率先说道:“妙啊!妙啊!如此大手笔,真是前无古人啊!”

陈鸿也赞道:“素闻白兄诗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啊!小弟敢保此诗一定会传遍天下!”

马造本是孤傲之人,此刻也忍不住赞道:“好诗!妙诗!此诗一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传奇,必将流传千古啊!”

在王质夫的要求下,白居易把此诗的原稿留给他做纪念,王质夫一直以此为傲。白居易此后将该诗提名为《长恨歌》。

不久之后,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传遍了天下,尤其是人才济济的长安城。据说,即使是咿呀学语的小儿,都能说上几句诗句。

那些喜欢把诗词编写成曲的歌姬更是对此诗情有独钟,甚至有些青楼妓院在评花魁的时候,会此诗的歌女便会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白居易,这个名字再一次在京师掀起了诗歌的浪潮,坐在明堂之上的皇上,也开始重新度量白居易这个人。

诗魔,怎能没有酒来狂

诗人,大多嗜酒。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最负盛名的大诗人,对酒更是情有独钟。

在白居易小的时候,他对外祖父手里的酒葫芦就好奇非常,经常趁着外祖父不注意,偷几口小酒喝。在他长大后,多年的流离失所,让他对酒有着特殊的依赖。每当他寂寞难耐,思家情切时,酒便是他唯一的伴侣。只是,那时候的他,几乎可以称得上穷困潦倒了,省的几个铜板,也只够买一些下等的酒喝。

等到他科考中第之后,终于有了收入,但是怎奈是一个看图书馆的小官,俸禄微薄,就算喝喝小酒,也不敢畅怀痛饮。而且他还有母亲需要供养,还有很多礼仪需要往来,还有以前的债务没有偿还,长安的酒又那么的贵,白居易只好适度地饮酒,酒的品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质量保证了。

白居易到了周至县后,俸禄也多了些,之前,家里借的一些债务,也在长安当校书郎的时候彻底还清了,他现在是无债一身轻,虽然仕途上有些小小不顺,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步步高升的。再加上周至县的物价也不是很高,白居易经济上有了明显的改善,不仅有足够的钱银请朋友吃酒喝茶,还有了足够的能力对酒进行一番研究了。

更可喜可贺的是,《长恨歌》一出,白居易的诗名大胜。他正担任左拾遗的知己好友元稹从京城传来消息,说皇上对他的才情大加赞赏,升迁只是时间问题。

闻此消息,白居易当然很高兴了,他一高兴,首先想到的便是痛饮一番。不得不说,酒的确是一个好东西,当人们愁苦万分的时候,酒便是解忧的良药;当人们欢喜非常时,酒又成为了助兴的法宝。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每逢喜事,便大呼:“拿酒来,今天高兴,不醉不归!”每逢难事,又有多少英雄志士,借酒消愁,愁入愁肠,愁更愁!

此时的白居易当然是前者,想当初,他十六岁进京,便扬名天下,那时候的他虽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但却穷困潦倒,报国无门。如今,他已经是三十几岁的“高龄”,再一次名扬天下,他已经是官服在身,也不用到处去找门路报国。不仅如此,他现在已经完全不用旁人举荐,就已经得到了皇帝的青睐。此情此景,他又怎能不开怀痛饮一番。

当晚,白居易大醉一场。这样的喜事,这样的转变,这样的荣光,怎能没有美酒来助兴呢?只是,貌似这酒,嗯,不太好喝啊!

在白居易完全醉过去之前,一个奇妙的想法出现了,自己何不亲自酿造一些美酒呢?

说起酿酒,因为白居易的外祖父本就喜欢饮酒,他的母亲陈氏也会酿造一些简单的酒。只是,母亲酿的酒太过普通,与乡邻所酿的酒没什么大的差别。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在白居易上京赶考之时,曾经遇到过一个姓陈的书生,该书生家里一直就是以酿酒为生。他仰慕白居易的才华,看到白居易如此喜欢喝酒,便把自家酿酒的方子,写了一张给白居易。只是,白居易当时正在准备考试,无心考虑酿酒一事,此事便耽搁下来。

等到白居易醒后,他突然想到了那张酿酒的方子。翻箱倒柜之后,他发现,幸好自己嗜酒如命,那个方子被自己保存得还挺好。因为有了自己酿酒喝的念头,白居易马上拿着此方研读起来。他发现陈家的这个方法,比以前杜康酿酒的法子,要先进很多。如果,自己能够把这两个方子加以研究,没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得不说,白居易一时的奇思妙想,为他挣了一个和“诗王”一样响亮的名字——酒狂!

说干就干,白居易自此之后,便开始潜心研究酿酒的方子。只是,说时容易,做时难,白居易发现酿酒压根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容易。为了有所品鉴,白居易开始喝各种各样的酒,想要找出其中的优劣。

他首先品尝的便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酒方。据说,此方是杜康亲自撰写流传下来的。白居易按照此方酿酒,发现此方的酒虽然清澈透明,却略显粗糙。他又尝试酿过宜城的“竹叶青酒”,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方法不对,他总觉得此酒太浊。后来,他亲自饮了来自宜城的“竹叶青酒”,虽然比自己酿造的清冽,但是却依旧不能避免浑浊。

只是,饮酒因人而异,此酒虽然浑浊,也颇受一些人的追捧,只是白居易对酒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就这样,白居易尝试酿造了很多的酒,但是却依旧没有突破。他虽然在这一时期,酿酒不成,却因为尝了很多的酒,对酒有了新的理解。

有一日,好友王质夫来到白府找白居易,走进门后,看到白居易正对着几十坛子酒发呆,心想自己真有口福,王质夫早知道,白居易正在潜心造酒,就不知道成果如何。

“白兄,莫非这些都是你酿的酒?”王质夫笑着问道。

看到好友光临,白居易也是欣喜非常。他马上迎上去,把王质夫拉到那一堆酒缸前,说道:“王兄,你来得正好,你且尝尝这些酒如何?”

王质夫早已经和白居易私混熟了,也不推辞,挨个尝了一遍,觉得似乎每缸都有过人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便问道:“白兄,觉得怎样的酒才为上上之品?”

白居易一下子便被问住了,自酿酒以来,他虽然博采百家,却一直没想过,自己要酿什么样的酒。

看白居易闭口不答,王质夫安慰道:“白兄不妨把酿酒的事情放一放,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的。白兄,可以多想想什么样的酒才最合你的心意。”

白居易听王质夫说得有理,便说道:“王兄此言甚是,居易有醍醐灌顶之感!若我心中对酒没有一定之规,恐怕穷其一生也无法酿造出美酒来!来,来,来,王兄既然到访,咱们不如对酒当歌,大醉一场!”

见白居易这样高兴,王质夫的兴致也被挑了起来,大笑道:“白兄如此洒脱,陪你大醉一场又如何!我定不醉不归!”

二人相携而笑,举杯痛饮,好不畅快。

白居易从不曾想过,这是他最后一次与自己的好友痛饮,也不曾想到,这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多年后,他终于酿造出了心中所想的美酒,只是那个当初指点自己酿酒的人,却已经故去。这个世间,陪自己喝酒的人何其多,但是谁又能同王兄一样,陪自己不醉不归呢?

世事无常,有些人,在我们生命里不过一方过客,转眼而逝。然而,他的一言一语,他的一颦一笑,却如刀刻般,刻在了我们心中,刀刀入骨,永生难忘。王质夫于白居易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刻骨铭心的存在。

白居易的酿酒生涯,因为好友的指点,在周至县,暂告一个段落。通过这个酿酒事件,他对酒的痴迷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几乎到了每逢作诗,不得不饮的地步。

白居易知道自己在周至县的任期就要到了,也知道此次再入京师,恐怕再难有机会到周至县来。于是,决定再游玩一遍这个对自己意义特殊的美丽地方。

与以往不同,他这次选择了乡下。要知道,白居易自幼在乡下长大,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一日,白居易没有与自己的好友同游,而是着一袭白衣布衫,决定深入民间。此时,正值夏日,阳光灼热,正是农民收割小麦的时候。

他刚到田野便看到很多的妇女拿着饭菜,领着孩子给在地里割麦的家人送饭。那些青壮年,就在如此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着。

虽然,他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饥肠辘辘,但是却没有人回家吃饭,依旧筋疲力尽地劳作着。

还有一些背着孩子拾麦的妇女。那些孩子尚在襁褓之中,也跟着自己的母亲在烈日下烤晒,有些耐不住炎热的孩子,早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拾麦的母亲依旧一手哄着孩子,一手不停地拾麦。

白居易看到此情此景,难受极了。他停下来,问身边一个正在拾麦的妇女:“此地可是你家麦地?”

妇女听后,悲苦地说道:“官人,这哪里是我家的麦地。我们已经没有麦地可种了,我们的麦地都为了缴纳官税而卖光了!我们没有饭可吃,只好拾些麦子充饥。”

听到此处,白居易羞愧不已。自己何德何能可以过着如此舒适的日子,而这些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想到如今混乱的朝廷,又想到这些辛苦的割麦人,没准什么时候也会失去自己付出血汗的田地,成为下一个拾麦人,一时间,竟然热泪盈眶。

他想到白家一心为民的祖训,又想到自己为人父母官,却对此情此景无能为力,不禁悲从中来。

他浑浑噩噩地回到家中,竟然食之无味,夜不能眠。多次辗转反侧之后,白居易只好借酒消愁。酒过三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周至县的任期,很快到了。果然,和自己好友元稹说的一样,他被皇上招至京师。公元807年,唐宪宗亲自下诏,招白居易回长安,破格升为翰林学士。

樱桃口,小蛮腰

白居易再次回到了长安。与以往不同的是,白居易这时候的回归,无异于载誉而归。长安的达官贵人都知道,白居易这次的回归将扶摇而上。

不得不说,达官贵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们马上看到了白居易无量的前程,纷纷向白居易表达自己的好感。但是,哪里知道,白居易竟是一个铁板子,虽然做得几首诗都柔情百转,为人却是十分刚正不阿,不事权贵。

那些投其所好的达官贵人大多都碰了一鼻子灰,看到白居易如此“不识好歹”,有些人知难而退,有些人却对白居易怀恨在心。其中这些怀恨在心的人,就包括时下正十分吃香的宦官。自古,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此时,还满腔报国热情的白居易,显然还没参透其中的奥妙。他还不知道,自己虽然刚入京师,却已经得罪了真正的掌权者,为自己以后的仕途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次入长安,白居易身心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轻松,也正是因此,他在闲暇之余,经常与自己的好友饮酒作乐。只是,自己的好友元稹因为得罪权贵,被贬为了河南县令。少了这位好友作陪,白居易喝酒之余总不觉得畅快淋漓。而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王质夫远在陕西,也不能相聚,喝酒之余,不免觉得寂寥。

大概是看出了白居易的寂寞,他身边的朋友便想,不如带他到青楼妓院舒缓舒缓。要知道,那时候的青楼妓院可是合法的,不仅合法,还十分明目张胆。若说长安城最繁荣的是哪里?青楼妓院无疑是要排在第一位的。那些长安才子最爱去的地方是哪里,那一定也是青楼妓院无疑。风流才子,人不风流,枉才子!

已经资费不缺的白居易,在朋友的带领下,也豪不做作地随着他们去了长安最大的青楼。那些青楼的姑娘们,听说来人正是她们仰慕已久的白居易,一下子热火朝天了。

谁不想一睹,这个大才子的“芳容”,而且这个大才子还刚刚受到皇帝重用,马上就要飞黄腾达了。

在众多目的的驱使下,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都纷纷在这位大才子的面前献歌献舞。其中两人,一个唱的最是绝伦,一个舞的也最是精妙,她们俩就是至今仍然闻名于世的“樊素口”和“小蛮腰”的原身——樊素和小蛮。

这是樊素和白居易的第一次会面。与小蛮不同的是,樊素早已经对白居易敬仰非常。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她最喜欢的诗歌,每次,无论是吟,还是唱,她都内心触动。那时候,她一直想,是怎样柔情百转的男人,才能写出如此可歌可泣的爱情。

如今,她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思慕已久的大诗人。自己怎能不努力叫这位白大人刮目相看呢?一曲之后,樊素便又唱了一曲,此曲正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起先并没有特别注意这名女子,在这烟花之地,他对酒的感觉要比对女人的感觉更甚。

谁知,在他半醉半醒之间,忽然听到有人吟唱自己的那首《长恨歌》,声音清脆,曲调婉转,犹如天籁。

他抬头,静静打量那位唱歌的女子,只见她肤如凝脂,眉如远黛,青丝垂肩,广袖飘飘,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是那一张正在一开一合的樱桃小口,不点而朱,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精妙绝伦!”白居易看着那张樱桃小嘴,忍不住地赞道。

樊素唱完之后,便走到白居易身前,微微一福,轻启朱唇,轻轻地说道:“小女子樊素,久仰白大人诗名,倾慕不已!愿为大人再歌一曲。”

其他的才子早已经开始起哄,随行的朋友,也趁机劝道:“白兄,你果然是声名远播啊!既然,樊素姑娘如此仰慕你,何不招至家中日日为伴呢?”

白居易仔细打量眼前充满期待的女子,心中一动,不禁想起了那个令自己相思了半生的女子,也曾这样充满期待地看过自己。罢了,罢了,如此佳人,若不收之,让佳人以后如何在此地自居。

当晚,樊素和小蛮便随白居易回到了家中。她们二人,自此之后,一直陪在白居易身侧,为他排忧解难,颇受白居易喜爱。白居易更是写下了不少关于二人的诗句,最出名的便是那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了。

有了樊素和小蛮的陪伴,白居易寂寞的心情得到了很大的填补。然而,这件事却触动了白居易的母亲陈氏。

自从白居易这次回到长安后,便租了一所大房子,想要把自己的母亲陈氏接了过来。母亲陈氏一生坎坷,未曾享受过荣华富贵,自己如今有此能力,怎能不把自己的母亲接来同住呢?

于是,在白居易到长安后不久,他就派人把自己的母亲陈氏接到了长安。母亲陈氏到达京师后,看到儿子有如此成就,欣慰极了。她一生困苦,所念所求,不过是儿子能够有所成就,光耀门楣。如今,自己得偿所愿,怎能不高兴呢。

可是,最让母亲放心不下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儿子的终身大事。要知道,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三十六岁的高龄了,却还没有娶妻,此事一直是陈氏的心头大患。陈氏自然知道儿子为什么一直未娶,这也是陈氏心口的一道伤。自己从小寄予厚望的儿子,竟然爱上了一个乡野女子。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儿子,为了这么个乡野女子,曾不止一次地出言顶撞自己。

这样的女子,尚未过门,就让儿子如此对待自己,若是过门了,还了得!更何况,白家虽然曾经落魄,却也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所娶女子即使不是什么官宦女子,也绝对不会是乡野卖唱的歌女!

就这样,白居易和自己的母亲第一次发生了大的争执。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白居易本是孝子,怎会真的让母亲伤心绝望,只好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初恋。只是,多少个午夜梦回,自己耳边,总是会传来那一声充满期待的“居易哥哥”。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孑然一身,不愿娶妻的原因。在他的心里,那个“妻子”的位子,早已经属于一个乖巧体贴的女子。

这一晚,母亲见儿子竟然从青楼带回了两个歌舞妓。“歌妓!歌妓!”想到那个与自己八字没有一字合的女子也是唱歌为生的,陈氏顿时对刚到白府的樊素讨厌非常!

陈氏想,绝不能如此耽搁下去了。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如果一直如此,她怎么对得起自己死去的丈夫!怎么对得起白家的列祖列宗呢!

等到白居易来跟自己请安的时候,陈氏便留下白居易说话。她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眼睛因为多年的操劳,也已经看不清东西。她慈爱地看着自己的这个儿子,想到他小时候的不凡,如今的辉煌,觉得此生得子如此,夫复何求。

她拉着儿子的手,说道:“居易啊,如今你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也该成家立业了。娘知道,你心中有那个女子!可是那个女子,如何配得起你如今的身份。”

见儿子低头不语,陈氏一阵心酸,眼泪就跟着落了下来。白居易见老母亲哭了起来,想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一生,顿时觉得愧疚不已。

他马上跪在母亲面前,说道:“母亲莫哭,儿子听你的便是!明天便让人为儿子说媒,娶一个女子回来,孝敬母亲。”

陈氏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又看看儿子早生的华发,想到儿子至今无后,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可是她一想到那个让自己厌恶的女子,又想到儿子以后的前程,便硬下心肠,说道:“居易,你自小便从不曾让母亲失望,只是婚姻之事,一直与母亲做对。别的事,母亲都可以依你,只是那个女子,我是万万容不下的!莫说是为妻,就是为妾、为奴,我也是容不得的!你自此便断了念想吧!”

白居易听到此处,想到自己日思夜梦的女子,顿时肝肠寸断。自己终是负了她!是他负了她啊!可是,他能怎么办呢?即使是能为妾、为奴,以她那样孤傲的性子,又如何能应允呢?

自己这半生,只倾心爱过这样一个女子,不曾成就一段佳话,却成了永久的伤口。自此之后,日日夜夜,这伤口将会越来越深,永生难以愈合,这痛、这苦、这痴心,终是付诸东流了。

从母亲房里出来之后,白居易浑浑噩噩。他失魂落魄地走在繁华的长安街上,看哪里都是满目疮痍。他知道,母亲主意已定,自此之后,自己与那个叫“居易哥哥”的女子,再也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了!

之前,他还对此事抱有幻想。他总想着,只要他们两个人都坚持下去,终究会长相厮守,谁能料到,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凄凉。

他越想越是痛苦,便一头扎进了一个酒馆里,唤道:“小二,拿酒来!”这天,白居易一天都在酒馆里买醉,直喝得酪酊大醉,摔倒在地。

店里的人,有人认识这位大诗人的,便告知了也在酒馆喝酒的杨虞卿。杨虞卿与白居易本是知己好友,听到好友大醉的消息,惊讶非常。

他知道,白居易虽然嗜酒,却也不会贪杯至此。等到楼下一看,杨虞卿大吃一惊,昔日那个风度翩翩的好友,怎么今天竟是如此模样啊!

他和家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白居易弄到了自己的家中。他细心喂了好友茶盏,却不想好友竟然痴痴地念道:“湘灵,湘灵……我终究是负了你!负了你啊!湘灵……湘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