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
1. 总体概览
学习经济学,需要对经济学的“前世今生”有一定的了解。本部分主要对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因为笔者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一一展开,所以只能提供大致的轮廓,要想更清楚地了解经济学的演变历程,可以参考专门的经济学说史或者经济思想史等方面的著作。
此处,为了更为清晰地描述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脉络,笔者参考了叶航(2015)的《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与第四次综合》一文,[10]并加入笔者的理解和阐释。
总的来看,从诞生到现在,经济学经历了四次革命和四次综合。
(1)第一次革命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此次革命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研究范式。即,在斯密之前的诸多学者,如威廉·配第[11]把经济学看作是家庭管理财富的学问;而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12]则秉承着一国的国力主要基于贸易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来积累和提升财富的信念;后继兴起于法国的重农主义[13]则认为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农业或种植业,即“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综合来看,除了重农主义将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之外,在斯密之前的大多数经济思想主要还是研究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这一范式的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时期,它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正如上述所指出的,在斯密之前,只有重农主义涉及了财富的生产。然而,虽然农业会创造财富,但是相较于工业来说,农业创造财富的速度和数量是较为缓慢和有限的,因为气候和环境等人为无法控制的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伴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借助这一新的动力,人们在革新生产模式、创新生产工艺和提升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其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过去传统的以人力或牲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专业分工、流水生产和规模经营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产模式。
斯密正是前瞻性地看到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在《国富论》中系统地对分工、货币、价值等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14]关于斯密的简要介绍,笔者将在后续的“主要学者”中作补充。
(2)第一次综合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15]1848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他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可以说,财富的生产和管理,也即增长和分配,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一个是研究如何“做蛋糕”的问题,还有一个是研究如何“分蛋糕”的问题。穆勒的贡献在于把这两者整合起来,而非顾此失彼或割裂,形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和领域。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这次综合也反映出时代发展的需求,伴随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财富激增,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改善,少数阶层,即最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此时为化解因贫富差距所带来的阶级矛盾,强调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自然成为维护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正因为如此,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又进入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与经济增长一起成为近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两大主要话题。
(3)第二次革命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代表人物包括赫尔曼·戈森[16]、卡尔·门格尔[17]、利昂·瓦尔拉斯[18]和威廉·杰文斯[19]等。“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the theory of marginal utility)。相较于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运用人的主观心理感受作为对价值的判断和评估标准,并认为评价一种商品价值的主要标准是最后一个单位该商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即边际效用价值。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然而,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边际效用理论也为广大学者所诟病,尤其是非经济学学科的学者。他们指出,既然经济学大厦中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即消费者理论,是建立在主观价值评价基础之上的,而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而且其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或复制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评价,经济学的科学性就会降低很多或者失色不少。然而,经济学家也指出,人的主观评价是有据可循或者是有规律的,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就会不断弥补和完善这一基石的不足。幸运的是,目前很多经济学者正在努力地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等进行量化研究,如实验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这也是第四次革命与综合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4)第二次综合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他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也被公认为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该书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了静态经济学,并逐渐开始像物理学那样,通过运用数学知识,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经济学思想。这一经济学研究范式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经济学的研究基调和前进方向,即通过数学这一媒介,将经济学思想严谨和自洽地表述出来,以供研究者学习、讨论和改进。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以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因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学家不断地借用数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来佐证和验证自己的经济思想,同时,数学家也会饶有兴趣地涉足经济学,在经济学的王国中开疆扩土,成为推进经济学科学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如获得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拉尔·德布鲁[20]、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纳什等。也正是经济学中数学的广泛和深度运用,提高了经济学学习的门槛和要求,使得诸多经济学爱好者望而却步。然而,正如笔者在前文所指出的,数学是使经济学思想表述得更为自洽和规范的工具,它使经济学者们能有一个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载体,因而在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数学只是逻辑化和数量化经济问题的工具和载体,推进经济学发展更为宝贵的动力,依然是经济学思想。
(5)第三次革命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21]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此次革命也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national economy)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关于凯恩斯,笔者会在后续的章节中作进一步介绍。在这里,笔者先对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为全面地了解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提供参考。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下,发达国家的物质产品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相较于人们刚被开发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来说,产品供不应求,并不存在过剩的现象。因而,那时所奉行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22]所提出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 Law),也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会被市场完全消费,不会存在过剩与失衡的现象。
然而,在受战争破坏、经济复苏乏力、资本家疯狂逐利等的影响下,市场消费能力急剧下降,进而导致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无法被市场消化,出现了过剩的现象。这种过剩如同多米诺骨牌(domino)所产生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那样,从一个行业蔓延到整个经济发展中,加之人们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以及政府所信仰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等,导致经济发展陷入萧条的漩涡中,并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此轮经济大萧条迫使学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1933—1939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the New Deal),在减税、补贴等多维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在罗斯福新政良好效果的启发下,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的凯恩斯认为经济发展并不能如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言的那样,即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invisible hand)来推进发展,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visible hand)去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天然缺陷,并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需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基于此,凯恩斯从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即政府出发,写就了引起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正式从经济学大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自此以后也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学派,即凯恩斯学派。
可以说,凯恩斯以前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这种学说主要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并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即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实现自我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达到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尤其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秉持为市场服务的理念,理顺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凯恩斯革命”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经济学分析架构的完整构建,“有形之手”正式成为“无形之手”既对立又统一的角色出现在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和经济活动的调节机制中。
(6)第三次综合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一书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从而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自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或政府干预主义,即所谓的凯恩斯学派之后,继承古典学派衣钵的自由学派依然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措施,让市场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政府只是个配角而已,即“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Give back to Ceasar what is Ceasar's and to God what is God's)。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尤其是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坚定捍卫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23]跟凯恩斯发生了长达20多年的论战,这场论战也被后世称为“哈耶克大战凯恩斯”。他们围绕的主题是“要坚持自由放任还是政府干预”,是“要市场还是政府”,可谓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就在自由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用包容性的眼光看到了上述两个学派的闪光点或可取之处,即这两者之间并非是水火不容、泾渭分明的。基于此,萨缪尔森综合了上述两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将整个经济学构建为反映自由主义思想的微观经济学和彰显政府干预重要性的宏观经济学。
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新经济形态逐渐开启的前夜,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的转移,自此以后,经济学的研究重镇由欧洲转到北美,研究中心由英国转到美国,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美国依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这从每年所颁发的经济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的国籍即可窥见一斑。
(7)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指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进行挑战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与范式,主要是以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agent-based computation economics)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neo-economics)。
“理性人假设”是奠定经济学学科特征的重要假设,但是在实践中,经济学家发现“理性人”并不总是理性的。如现实中经常存在一些热心的专门做好事的“活雷锋”,还有人们的很多行为也并不完全是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即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其所选择的决策有可能是在所有选择中仅仅是次优的选择等。这些偏离经济学主流假设的行为现象,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与不断升级,即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现代化方法,不断数字化和精细化人们的行为特征,从认知和人性的最本源和最本真的角度来解构和阐释人的经济选择行为,并得出更为契合人类经济行为特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甚至是颠覆“理性人假设”。
这次革命所发生的时间基本上与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文明”为标志的后工业时代相契合。 这一范式的革命与转换,具有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分工的鲜明色彩,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跨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发展的趋势。
(8)第四次综合
可以说,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正面临全面的理论危机。以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元经济学(neuroeconomics)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学在经验实证的基础上对“理性人假设”进行质疑与批判,这预示着经济学基础理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重大创新。在未来五年到十年之内,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超越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将展现于世人眼前。这也将使人们对经济学有一个更为直观和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而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家所推演出的一系列数字或符号。
2. 主要学者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经济学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笔者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通过讲述他们的基本生平和主要成就,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们的成长轨迹和生活故事。
(1)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作为英国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威廉·配第以来的古典经济学思想,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建者,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他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一名律师,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遗憾的是,他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这与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选择如出一辙。
表1-2 亚当·斯密的生平简介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亚当·斯密在其近70年的人生进程中,写就了两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一是《道德情操论》,二是《国富论》。前者主要阐述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后者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从现在的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由于斯密之前鲜有学者对这两个话题进行系统论述,因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分别被称为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虽然在论述的语气、论及范围的大小、论据的运用上有所不同,如在对利己主义行为的控制上,《道德情操论》寄希望于同情心和正义感,以同情和仁慈限制自私,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引导个人利益趋向于社会福利,但是这两部著作对自利行为的动机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基于“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或自然和谐以及天生自由的原理所内含的公正公平行为,即这两部著作所论述的是同一个“人”,一个饱含情感、富有同情心、能为他人利益考虑的“理性人”,而不是冷冰冰地只会计算最优解的机器,因而亚当·斯密把《国富论》看作是《道德情操论》的继续发挥和延展,两者并非是割裂的或是对立的。[24]
亚当·斯密的主要学术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他对英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处于商业经济时代,也就是海洋贸易所产生的重商主义,工业并不被人看中且尚未被人发掘,人们普遍认为商业或贸易才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经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贸易顺差,以获取更多的财富。然而,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和工业才是财富真正的来源,商业只是一个价值转换的媒介,并不会使价值增值;同时,相较于财富创造效率缓慢的农业来说,工业创造财富的速度更快,效益更高,且更具稳定性。可以说,亚当·斯密的思想顺应了当时社会化大分工发展的需要,也由此催化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
(2)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是英国工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最高峰,因而被誉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犹太移民家庭,在17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他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1793年,21岁的李嘉图即能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而且很快获得成功,25岁时已拥有价值200万英镑的财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所受教育的不足,因此在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时,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便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当时,英国最为突出的经济问题是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他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了真知灼见。
李嘉图生平主要写就了三部著作,即1809年的《黄金的价格》、1815年的《论低价谷物对资本利润的影响》以及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前两部著作分别基于当时的两场辩论,即“黄金价格”的辩论和《谷物法》的辩论写就而成。1809年,李嘉图在《晨报》上匿名发表了《黄金价格》一文,引起了所谓的“金价论战”。当时,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方。李嘉图为“金属派”的首领,他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券发行过多,造成通货膨胀(inflation),并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要求制定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而“反金属派”则由英格兰银行董事、金融界利益集团和执政党政府组成,他们从维护货币政策和各自的利益出发,否认银行券发行数量是影响物价的原因。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修订的《谷物法》,引起了外界对这一法令的辩论。《谷物法》是限制外国粮食进口的保护贸易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和提高国内粮价,增加地租,给土地所有者带来利益。李嘉图也积极参与了对这一问题的辩论,对《谷物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822年,李嘉图发表了《论农业保护关税》,与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25]进行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持续了许多年,直到1846年,英国政府才废除了《谷物法》。
另外,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极大关注,李嘉图的财政经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这部著作之中。该书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学巨著。因而,李嘉图也成为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并且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3)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被誉为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必修课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具有与物理学研究高度相似的社会科学。
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期望他能成为一个牧师,但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去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青年的马歇尔虽然对哲学饶有兴趣,但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马歇尔作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他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使他无法忘却。这使其感到,神学、数学、物理学和伦理学等都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利。于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来,把理解社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打算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并把经济学看作增进社会福利、消灭贫困的科学。
马歇尔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但是最为著名的要数其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巨著,其理论观点在英语国家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再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专著,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其所在的剑桥大学,也被称为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马歇尔的生平简介如表1-3所示:
表1-3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生平简介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4)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现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被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他也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卡尔·马克思并称为经济学时代奠基人。
凯恩斯的成就与他的背景和个性有关。凯恩斯的父亲是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凯恩斯的母亲也是剑桥大学毕业生,曾任剑桥市市长。因此,凯恩斯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同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接触,并结识一些有文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朋友。他遵循父母的成长轨迹,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剑桥国王学院任经济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被征召进入财政部工作,曾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并因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意见未被接受,愤然辞职回到剑桥大学任教。
凯恩斯长期担任权威刊物《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先后出版过多部著作。此外,凯恩斯还从事过证券投资,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还担任过皇家学院总务长。二战期间,凯恩斯担任英国财政部顾问,是英国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二战结束后,凯恩斯又忙于英美贷款谈判和布雷顿森林会议等一系列活动。
凯恩斯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使人们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使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看法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和深远的影响。它主要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提出可以从影响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个层面来增加有效需求。凯恩斯所构建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主旨内容。因而,可以说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3. 书籍推荐
经济学发展至今,有关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并能被称为经典或传世佳作的并不多。下面笔者主要介绍几本评价比较高的书籍,供学生参考。[26]
(1)初级微观经济学
① 《经济学(第19版)》
作者:〔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译
内容简介:该书融入时代变革的元素和翔实的经济数据,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货币政策、货币与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作了重点论述;同时,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混合经济、政府债务、稳定经济、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等也作了详细介绍。
②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
作者:〔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
内容简介:该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畅销全世界。与同类书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非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语言生动诙谐,内容引人入胜。
③ 《经济学(第四版)》
作者:〔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著;黄险峰、张帆译
内容简介: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因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Krugman)说:“斯蒂格利茨是一位疯狂的伟大经济学家,除非你深入这个领域,否则就不能真正作出正确评价。”该书在1993年出版后,即被全球公认为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成为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
④ 《经济学(微观部分)》
作者:〔美〕达龙·阿西莫格鲁、戴维·莱布森、约翰·A.李斯特著;卢远瞩、尹训东译
内容简介:该书是一本初级经济学教科书,由三位著名经济学教授联袂写作。该书强调经济学思想的简单性以及它们强大的解释、预测和改进世界上所发生事情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因此,该书在内容上没有使用微积分等数学公式,而是确定了理解人类行为的经济方法最核心的三个思想——优化、均衡和经验主义,并围绕这三个思想展开讨论。该书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强调数据和理论相互匹配。通过利用大量的数据或证据,把经济学理论从抽象的原理转变成具体的事实,加深人们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二是,注重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世界中经济运行的联系,通过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现象来印证宏观经济理论的预测效果。三是,采用大量实例,包括人民币汇率、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等问题。四是,辟出专门章节深入介绍博弈论,并将博弈论运用到许多与现实相关的情形中,激发人们对博弈论的兴趣。五是,大量引用实验经济学的结果,对于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相应的经济理论给出了翔实的说明。
⑤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七版)》
作者:高鸿业主编
内容简介:该书介绍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涵盖了国外近十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书中有诸多的经济实例,使人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训练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使人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该书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出到第七版,是国内流行的经济学书籍之一,也是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2)中级微观经济学
①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作者:平新乔著
内容简介:该书包括了消费者选择、企业行为、市场产业组织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反映了微观经济学在世纪之交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在大量阅读近三十年来经济学文献并联系中国实际后所写出的一份讲稿。阅读该书只要求读者具备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微积分知识。该书是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与经济决策人员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合适书籍。
②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
作者:〔美〕哈尔·R.范里安著;费方域、朱保华等译
内容简介:这部优秀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既深刻理解了现代经济学,又牢牢把握了主流和前沿。在介绍微观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同时,强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问题,并涵盖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可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读者可以此为基础来研修经济学的高级课程和其他学科,攻读学术文献,也可以凭借它来弄清楚经济政策和形势,做好实际工作。
③ 《中级微观经济学(第六版)》
作者:〔美〕杰弗里·M.佩罗夫著;谷宏伟译
内容简介:该书在内容上,除了讲述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外,还从很多重要的当代经济学领域出发,分析了这些理论及其实际应用,包括行为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交易成本分析、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公共财政和产业组织理论等。同时,该书有若干章节都运用博弈论来分析问题,包括:寡头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战略性贸易政策、多时期博弈中的策略性行为、不确定情况下的投资行为以及污染等。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在整个论述过程中,除了提供一些扩展应用之外,还融合了各种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例子;关注新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比如,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以及合约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分析现实市场非常有帮助;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阐释如何利用微观经济理论来解决问题和进行政策分析;每章开头都以挑战题引出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在章后对挑战题予以解答,章末还提供了大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以及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帮助读者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④ 《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第10版)》
作者:〔美〕沃尔特·尼科尔森、克里斯托弗·西迪尔著;徐志浩、杨娟、程栩等译
内容简介:该书由两位天才经济学家联合编写,内容深入浅出。该书提供了关于经济市场的一个独特、清楚而又简明的介绍。作者运用管理学和数学等方法,包括相关应用和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可以在“干中学”的实践活动。该书内容简洁易懂,且不乏启发性,能使读者学习经济学科中的“真正的知识”,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及那些正在学习中级水平的微观经济学并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读者选用。
⑤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
作者:〔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李彬、高远等译
内容简介:该书除包括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价格与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等微观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外,还涵盖近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如博弈论和竞争性策略、不确定性和不对称信息的作用及其应用,包含市场势力的厂商定价策略以及制定政策以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性问题等内容。该书的主要特色包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有大量案例,对微观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图文并茂,利用大量图表,形象地论述了需经复杂处理才能得出重要结果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并对一些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读者不需要具备高深的数学知识,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知识即可阅读该书。
(3)高级微观经济学
① 《高级微观经济学》
作者:田国强著
内容简介:该书取材于田国强教授在美国得州A&M大学经济系二十多年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英文讲义,他用了近十年时间反复修改,增补近一倍内容,囊括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直至最前沿的几乎所有典型主题,是其学习、思考、研究和讲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集成之作。该书的特色在于加入中国元素,严谨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基准理论和最前沿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只要有可能,都给出了准确的定义和严格的证明,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化改革及国家治理,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各种经济理论的内涵思想,体现了“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有机结合。
②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三版)》
作者:〔美〕杰弗里·A.杰里、菲利普·J.瑞尼著;谷宏伟、张嫚、王小芳译
内容简介:该书是国际上流行的一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也是学习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的入门读本。作者详细阐述了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以及部分均衡、一般均衡、博弈论和信息等内容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并在最后提供了大量的数学附录供数学基础薄弱的读者阅读参考。同时,为方便读者学习,该书还提供了大量的课后练习题及部分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与其他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不同,该书对数学的运用恰到好处,数学方法始终围绕经济理论并为理论服务。
③ 《微观经济理论》
作者:〔美〕安德鲁·马斯-克莱尔、迈克尔·D.温斯顿、杰里·R.格林著;曹乾译
内容简介:《微观经济理论》是最近十余年来欧美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微观经济学书籍。该书涵盖当今经济学基础理论中的几乎所有重大命题、核心思想和严密的数学证明,是一本高度抽象和严谨但又强调直觉的大作。该书主要包括个人决策、博弈论、市场均衡与市场失灵、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激励五大部分。该书是公认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圣经,已被国外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所采用,是经济学学子必读的书籍。
④ 《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程》
作者:〔美〕戴维·克雷普斯著;李井奎、王维维、汪晓辉、任晓猛译
内容简介:这部《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程》在学术攻坚和善待读者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作者使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使读者能够由点及面地学习微观经济学模型。书中涉及了微观经济学新的研究内容,如带有非合作博弈、非完美信息、双边切磋等理论的模型。该书的特点在于,尽管它也分析了传统的模型,但它更强调新近的理论发展,尤其关注非合作博弈理论对竞争性互动建模的应用、存在私人信息条件下的交易以及企业理论和其他非市场制度等。同时,作者并没有使用大量艰深的数学公式,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读者也可以通过本书很快掌握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4)学习网站
① 人大经济论坛(http://bbs.pinggu.org/),内含大量经济学方面的学习资料,是学习经济学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宝库。
②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内含诸多经济学方面的最新资讯和前沿内容,是了解经济热点话题的重要平台。
③ 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from=efnchina.com)和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from=efnchina.com),内含国内外经济学的热点话题,为学习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储备和问题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