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老师上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对于经济学的传承与发扬、研究与分析均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于2012年6月份博士毕业并留校于东南大学,幸运的是,当年9月份即走上讲台,给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期间还给数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给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微观经济学”课程等。经过这6年多时间的历练,笔者也从一个基本上只会照本宣科、喃喃自语的“菜鸟”,逐渐成长为一名能驾驭课本知识、控制课堂节奏,并能获得学生广泛好评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此过程中,笔者也深知,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学业深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对初次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授课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性、严谨性和幽默性的语言来提升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摆在大家眼前的这本《微观经济学讲义》,是笔者6年多来教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心得与内心体会的总结和写照,也是践行学生学好、老师教好“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努力和体现。因而,在编写这本《微观经济学讲义》时,笔者一方面要遵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架构,从导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八个方面进行撰写;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将知识点通俗化,站在学生的立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力争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不仅明白这些内容的由来,而且还能以此类推,学以致用。
自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年)建构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派以来,有关“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可谓是琳琅满目、汗牛充栋。因而,在编写这本《微观经济学讲义》时,笔者心里也一直在打鼓,即相较于市面上所出售的那些经典、权威、厚重的教材而言,本教材的优势是什么?或者说本教材的卖点是什么?毕竟编写一本教材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科研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编教材的机会成本并不小。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编写过程中不断进行琢磨和思考,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撰写教材的动力大致上可以归结成以下两点:一是,虽然大多数国外教材都堪称大家甚至大师之作,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但是这些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书中所举的例子均是国外的,对于存在文化差异的中国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另外,这些教材大多比较厚重,难以在一个学期全部讲完,且携带也不方便。二是,虽然国内也出版了很多“微观经济学”教材,但是既能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点讲透又不失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教材并不多,即要么过于学理化或学术化,内容晦涩、艰深,要么过于直白化或叙事化,缺乏知识性和专业性。基于此两点,笔者斗胆,尽力改进目前教材中所存在的不足,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相较而言,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结合笔者授课的经验,将以往授课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入教材中,并且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编写,使教材内容更加易懂,同时也注重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建构起“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构架,实现读书由厚到薄再到厚的过程;二是注重问题导向,即每一章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架构展开,带着问题讲述教学内容,从而使教材增添更多的趣味性,而不显枯燥和艰涩;三是注重教学内容背后的原理及其运用,在尽量讲透知识点,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该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列举并分析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运用。
本教材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作为参考。笔者也非常欢迎和期待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就如何提升经济学的教与学和笔者进行讨论。
当然,笔者能力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诸多纰漏和不足。另外,笔者也参考了诸多资料和讲义,包含来自网络上的材料,但未知其名,不能一一列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吕正、杨丽明、姚文海等编辑,感谢你们对本书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冯伟
于东南大学四牌楼图书馆
2018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