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也是设置账户的基本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对外报告会计要素划分为6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1.2.1 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特别提示
“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
2. 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2.2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别提示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 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等。
2. 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指除流动负债以外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特别提示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即资产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短,流动性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债务的偿还期限,偿还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
1.2.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特别提示
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否则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1)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2)资本公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于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金,包括资本溢价、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等。
(3)其他综合收益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4)盈余公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在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等。
(5)未分配利润指尚未分配的结存利润,其数额等于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和分出的利润后的余额。
1.2.4 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从事本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如施工企业的工程结算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施工企业的材料销售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计为营业收入。
特别提示
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处理,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如增值税销项税额、代收运杂费等。
不属于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而是利得,如施工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
1.2.5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特别提示
费用是日常经济活动中而不是偶发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按经济用途可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1)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的总和。
(2)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特别提示
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称为“工程成本”或者“施工成本”,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
施工企业一般没有销售环节,因此,通常情况下没有“销售费用”。即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的期间费用只有“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两种。
1.2.6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特别提示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如各项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等。
1.2.7 会计等式
上述6个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这6个要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就是会计等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要开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得占用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就形成企业的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以货币形式表现并确认为资产。另一方面,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从数量上来说,其来源必然等于占用。在所有者权益数额一定的情况下,从债权人手中取得多少资金,必然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者向企业投入多少的资金,也必然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所以,资产的价值量必然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不断地取得、使用、生产和销售不同资源的过程。从静态来看,企业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后,在某一时点上总是表现为占用一定的资源,即占用一定的资产。这些资产同样也只能来源于债权人的债务,来源于所有者的投资或归所有者所有。企业的资源价值总量也仍然等于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额及其增值额的总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化,并不能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关系。这一基本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表明债权人和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一会计等式还是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源及方向,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才能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9种情况。
(1)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2)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3)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4)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5)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8)一项负债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但无论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都不会影响等式的平衡关系。
2. 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确定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确定实现的利润总额。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表现为利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这一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3.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伴随着收入的取得也将发生相应的费用。在某一具体时点上,通过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形成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作为企业经营成果,利润的取得表明企业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由于企业是由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而组成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只能属于所有者,利润的实现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增加;反之,企业经营亏损只能由所有者承担,则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将第2个会计等式带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可得出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财务状况表明企业一定时期资产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时期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明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反映一定时期的增量(或减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实现利润,将使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发生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将上述等式移项可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可以将这一等式称为“扩展等式”,这一等式将会在后面要讲到的借贷记账法中,提示账户结构,即哪些账户借方登记增加,哪些账户贷方登记增加。
1.2.8 会计要素的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 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 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 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 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 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特别提示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