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研究佛教思想而不了解印度文化,对于佛教的整体理解或基础理解会有欠缺,常常会出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佛教产生在古印度,佛教最初的基本教义形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在发展中构建的理论体系长期影响了佛教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传播形态,也对印度文化中的其他成分施加了重要的影响。但佛教不是古印度产生最早的宗教派别,也通常不是古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佛教在产生和发展中的一个很长时期,吸收借鉴了古印度文化中的大量其他思想,与不少其他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样,在研究佛教时联系印度古代文化来进行综合探讨就是十分必要的。
印度文化源远流长,而佛教文化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之后,对包括中国原有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初来自印度的佛教与中国原有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研究佛教文化,很难说清楚汉代后的中国文化的整体情况,也很难对东方思想与社会有全面的认识。
佛教的产生及主要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等宗教派别有着较直接的关系。早期佛教思想的不少成分是在批判、改造、吸收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是印度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体系。印度佛教思想与婆罗门教及印度教思想构成了印度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思想在东方文明的长期发展中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珍宝和绚丽的哲学之花。笔者学习探讨佛教和东方哲学数十载,自认为还算尽心尽力,但仍然觉得这一领域深不可测,所接近明了的问题十分有限,通常过一段时间就喜欢将某一时期所发表的文稿加以回顾和反思,重新进行整理、编排,分列一些主题,汇编成一部书稿。这既是对自己心得的一种梳理,也是继续探讨的一个起点。
本书是我近年来研究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的著作,分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印度哲学思想
这部分对印度哲学的主要发展线索进行了叙述,论及了印度哲学的远古圣典吠陀和奥义书、佛教与耆那教、正统六派哲学(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伽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等,从总体上勾勒了印度哲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具体来说,着重研究了古印度三大宗教的核心哲学理念及其差别与特色、奥义书思想及其与婆罗门教六派哲学的关联、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展示的思维方式,并论述了古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几组重要的基本概念,如“真假”与“善恶”、“禁欲”和“享乐”、“轮回”与“解脱”等。书中还论及了古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形态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以及佛教的四姓平等观及多元倾向的思想体系。
第二部分: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
这部分对印度文化中的两大体系婆罗门教和佛教中的一些核心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论述了两教在事物形成观念、社会人生观念、无明观念、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主要异同。此外,还比较了佛教的法类别论与胜论派的句义论、佛教的二谛与婆罗门教的二知、佛教与弥曼差派中的神观念等,并论述了《瑜伽经》与禅定问题。这些都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中影响范围较宽或起作用较大的问题,突出地表明了印度文化特别是印度宗教哲学的理论特色。
第三部分:中印文化思想融汇
这部分对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变化情况及融入了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因素的佛教形态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中国人对来自印度的佛教较早采取的态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译经大师的翻译情况、中国佛教般若学说最初的理论倾向、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禅宗的特色等有关问题。在论述中着重分析了佛教基本义理的印度渊源和传入中国后所产生的本土特色,还论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各种“师说”与印度佛典的关联、佛教的戒律、汉文资料中的一些外道文献、舍利及佛塔在中国的影响等。通过这类内容的论述,从一些角度展示出中印两大文化体系在佛教发展过程中融汇而成的东方思想的重要形态。
第四部分:佛教与现代社会
这部分主要就佛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对人们日常生活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论述了现代社会中佛教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展现自身中的积极成分、如何造福众生或利乐有情等问题,具体涉及了现代都市寺院佛教的积极发展、人间佛教思想在印中佛典中的重要表述和现实意义、药师思想与健康社会、佛教思想与世界的和平与和谐等内容。佛教在创立时期主要关注的就是人的问题,在后来的长期发展中论及了更为广泛的世界或宇宙现象问题,但发展到今天,人类或人类社会的问题依然是佛教关注的中心。佛教中的这方面成分一直是东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核心内容。
本书是在笔者数年已发论文的基础上增删修改后写成的,其中不少内容在撰写时并未考虑作为一部书的协调问题。笔者虽就此尽力做了一些调整,但不足之处必定仍然存在,书中的其他瑕疵也在所难免。这类问题请方家指教。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 姚卫群
2016年12月于五道口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