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长江上游既是中国地理上的封闭地带,亦是中国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特区域。地理的封闭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使中国的这一腹心地区带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经济和文化的特征。在这一广大区域,清中叶以来就聚集着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把这一巨区提取出来,作为研究区域社会演化的个案,来探索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漫长历程,去考察这一历程中的曲折、困难和痛苦,将是很有意义的。

长江是一条横贯中国东西的经济和运输大动脉,重庆—武汉—上海这三个长江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组成了联络中国腹地、中部和沿海地区的完整系统;长江流域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它沟通了西南、华中、华东(江南)几个大区的经济往来;长江流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荆楚文化,再到下游的吴越文化,组成了一个长江文化带。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必须要借助于载体,由西至东、从上到下万年流逝的长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这个角色。因此,从特定角度看,长江上游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说是整个长江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之所以把长江上游视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考察,是因为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其区域性的特征。实际上,人们在研究中已经习惯于这样的视角,如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即是围绕这个区域来进行的;台北“中研院”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共列十个区域,长江上游的四川也是独立区域之一。在国外也有学者根据这个划分进行区域性的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施坚雅将中国分为长江下游、岭南、东南沿海、西北、长江中游、华北、长江上游(四川)、云贵和东北(满洲)九个“巨区”,对城市结构和系统进行分析。

因此,本研究也是把长江上游作为一个地理、环境、经济,以及文化的独立区域,来考察这个地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路径、特点,以及局限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