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杨善华

这本《老年社会学》是原北京大学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老龄问题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生命科学学院的田清涞教授为丛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笔者自己从事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二十余年,觉得也有必要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学术见解做一梳理,同时亦有感于田清涞教授对老年事业的无私奉献,因此就应承下来,承担《老年社会学》的写作任务。

老年问题这些年来日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单是老年社会学,不管是翻译的还是国内学者自著的,已出版的亦有数本。故笔者觉得,既然要写,就要写出自己在研究实践中的感悟,力求能有自己研究的特点。因此,首先,在体例的把握上,笔者顾及了研究专著和教材两个方面。笔者一直认为,老年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一样,究其本质,还是一门经验的学科,所以只有在经验研究中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年人自身以及他们生存的环境。而在其生存环境中,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一环。故在这本《老年社会学》中,笔者特意写了“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文化”这一章(第四章),意在指出中国社会独特的养老文化对中国老龄化进程中养老问题解决之影响。

其次,笔者认为,从老年社会学究其本质是一门经验的学科这一论断出发,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老年社会学研究中就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笔者多年来一直尝试用现象学社会学特有的意义探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当然也包括社会中的老年人,笔者多年所做的对老年人的调查大都是借助意义探究式的深度访谈完成的,故笔者在《老年社会学》中对这样一种深度访谈的方法做了重点介绍和阐述。

再次,笔者在第五章中以制度和文化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城乡养老的历史变迁和现状。笔者深感中国的“家本位”文化对中国城乡家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这种家族主义的观念在减轻了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的同时,一定会让更多的老人将养老首先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在加重自己责任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种生活不由自主的无奈。但是也有可能因为这种家族主义的观念对养老责任做了这样的划分而缓解代际矛盾,从而凸显大家庭的价值,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最后,虽然本书书名是《老年社会学》,但就其针对的问题来看,其实还是中国老年人的问题。所以,如上面提到的第四章的中国养老文化一样,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以在第三章里谈到的老年社会问题也主要是与中国目前体制、政令和结构相关的老年问题。因为养老的责任在中国民间社会中历来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只有鳏寡孤独的老人才交由社会负责。这就是民间养老制度的一种路径依赖,当我们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设计针对新情况的养老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这种路径依赖带来的影响。

所以,笔者在书中提出“总体性养老制度”的设想,这就是第一章中提到的“以城乡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包括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确定为在当前以及可以想见的将来的中国城乡社会的总体性养老制度。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机构养老确定为主要养老方式,因此大多数老人都还是要依托社区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在第八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要逐渐将养老的重心从机构(设施)养老转到依托社区实行居家养老上来。而且,日本政府也认为这是日本的国情决定的。而对中国来说,确立这样的总体性养老制度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将政策的重点和养老资源的分配转向社区。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要依靠政策的“顶层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体制和政令才能成为解决老年人遭遇的各类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时的有效手段。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在加速,我们面前的任务将会变得日益艰巨。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遵循以往的养老传统,发挥广大民众的自主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我们的相关制度和政令,我们能够解决这个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