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水平。例如,碳元素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就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影响经济的功能和性质。从全球范围看,产业结构的变迁,既有共性规律,又有国别和时代差异。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第二次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目前发达国家全部进入第二次转变,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转变,并受到第二次转变的影响。中国政府已经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纳入国家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包含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中国未来30年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项研究着重从定量和需求角度,探讨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性选择,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人类经济活动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根据《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人类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业,即物质产业、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表A)。下面就以这两种产业分类为基础,系统分析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结构变迁(表B),旨在发现和归纳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特点,同时检验《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表A 基于《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的产业分类
表B 1980~2015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结构变迁*
专栏A 产业结构现代化分析的基本概念
关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的结构变迁,已有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成果。我们从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有些分析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验证或补充,有些分析获得了一些新信息。
1960年以来,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差别,用不同指标衡量的产业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国别差异和国际差距普遍存在。
首先,产业水平的变迁。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人均农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间,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三次产业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图A 1995~2015年高收入国家人均农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变化
由此可见,产业增长不是无限的。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人均农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可能存在某种“极限”或“拐点”,不同国家的“极值”有所不同。目前这是一种可能性,它是否成立,还需更多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某种国际贸易条件下,人均农业增加值与农产品的合理价格和人均农产品的合理需求相关,而人均农产品的合理需求是有限的。人均工业增加值的情况也是如此。
其次,产业水平变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例如,1990年以来部分发达国家人均农业和人均工业增加值出现下降或波动,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必然导致其农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上升,事实也是如此。
18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重点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总产值结构、需求结构和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迁既有普遍的共性规律,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异、国别差异和国际差距。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关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已有广泛共识,即18世纪以来,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先升后降,服务业比例上升;结构变迁存在国际时间差,不同国家工业比例的“拐点”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大致发生在1960年前后,世界平均工业增加值比例下降大致发生在1980年左右(表C),世界平均工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大致发生在2013年。
其次,主导产业的变迁。主导产业的变迁,既有一些共性规律,又有国别差异和时代差异。根据主导产业(基于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的不同,世界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在1960~2015年期间,处于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下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先升后降,进入服务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上升(表D)。服务经济阶段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一个过渡期,不同国家处于服务经济阶段的时间长短有所差别。
表C 1960~2015年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变迁
表D 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基于三次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其三,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偏离度和国际时间差。19世纪以来,在国家内部,发达国家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相似性增加,偏离度缩小,两种结构逐步趋同;在国家之间,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两者相似性和偏离度的变迁,存在较大的国际时间差。国际时间差是指两个国家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
其四,主导产业变迁的国内和国际时间差。1960年以来,在国家内部,基于增加值结构、总产值结构、需求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存在差别,基于不同标准的主导产业的演变存在一定的国内时间差;在国家之间,主导产业的差别和主导产业演变的国际时间差,同样广泛存在。
在1960~2015年期间,发达国家的产业质量明显提高,但产业差异、指标差异、国别差异和国际差距普遍存在。产业质量的差别和变迁,将直接影响投资流向和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首先,用劳动生产率衡量的产业质量。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高收入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其次是服务业和农业,它们分别约为89 463、80 757和34 590美元。
其次,用净利润率和创新密度衡量的产业质量。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90~2015年期间,农业净利润率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净利润率波动;在2005~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的创新密度上升。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工业的兴起,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变。经济学家对产业分类进行调整,把农牧业、渔业和林业合并为第一次产业,把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公共事业聚合成第二次产业,把交通通信业、商业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聚合成第三次产业,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三次产业(图B)。20世纪的信息和知识革命导致了信息和知识产业的兴起,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巨变。我们把农业和工业合并为物质产业,把服务业分解为劳务型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分别简称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形成了物质产业、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的三大产业(图C、专栏B)。
图B 1910年美国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传统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对应关系)
图C 2010年美国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三次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对应关系)
专栏B 基于人类需求的三大产业
关于物质产业、服务产业和知识产业三大产业的结构变迁,《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做过实证和理论研究。下面从产业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讨论,有些分析是对《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的验证和补充,有些获得了一些新信息。
首先,产业水平的变迁。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人均物质产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人均服务产业增加值和人均知识产业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间,三大产业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依据面板数据,有些产业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在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人均物质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能存在某种“极限”或“拐点”,不同国家的“极值”有所不同。目前它是一种可能性,能否成立,还需要更多的检验。其原因可能与人均农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的情况相似,前面已有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图D 2000~2015年高收入国家人均物质产业增加值和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化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水平的排名(从大到小):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物质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下降,服务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上升(2000年以来部分国家下降或波动),知识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上升(图E),与《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结果一致;在1995~2011年期间,物质产业需求比例下降,服务产业需求比例上升(2000年以来部分国家下降),知识产业需求比例上升。
图E 1970~2015年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
其次,主导产业的变迁。根据主导产业(基于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主导产业)的不同,世界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物质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在1970~2015年期间,处于物质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下降,处于服务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上升,处于知识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上升(表E)。其中,处于知识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是基于24个OECD国家的分析结果;其他国家缺少相关数据。
表E 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基于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其三,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结构的排名(从大到小):
首先,产业质量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90~2015年期间,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在1980~2015年期间,物质产业净利润率波动,服务产业净利润率上升,知识产业净利润率先升后降。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质量的排名(从高到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OECD,1996)。1970~2015年期间,高技术活动(High R&D intensive activities)增加值比例(高技术活动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及其比例变迁,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
六大集群包括农业、工业、流通服务、其他服务、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表A)。下面简要讨论其发展趋势和排名。其中,农业和工业发展趋势在前面已有讨论。
首先,产业水平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70~2015年期间,四大集群(流通服务、其他服务、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的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在1995~2011年期间,四大集群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水平的排名(从大到小):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70~2015年期间,增加值结构变化为:流通服务比例先上升后波动,其他服务比例上升,人类服务比例上升,基本服务比例先升后波动(图F);就业结构变化为:人类服务和其他服务劳动力比例上升,流通服务和基本服务劳动力比例先升后波动(图F);在1995~2011年期间,流通服务需求比例波动,其他三个集群需求比例呈上升趋势。
图F 1970~2015年发达国家四大集群的结构变化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结构的排名(从大到小):
首先,产业质量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90~2015年期间,四大集群的劳动生产率都上升;在1990~2015年期间,流通服务净利润率上升,其他服务净利润率下降,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净利润率先升后降。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质量的排名(从高到低):
首先,产业水平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70~2015年期间,23个部门人均增加值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和制造业等多个部门在2000~2015年期间出现下降或波动;在1995~2011年期间,20个部门人均需求上升。
这里以制造业为例。在2000~2015年期间,在21个发达国家中,大约有17个国家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出现先升后降或数值波动;在2006~2015年期间,高收入国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值在5700美元左右波动(图D)。由此可见,制造业与农业一样,其人均增加值的增长可能存在某种“极限”或“拐点”,不同国家的“极值”有所不同。目前这是一种可能性,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更多检验。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水平的排名(从大到小):
图G 2015年发达国家24个部门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和就业比例的排名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发达国家在1970~2015年期间的变化如下:
表F 1970~2015年发达国家24个部门的结构变化
图H 1970~2015年发达国家6个部门的结构变化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结构的排名(从大到小):
首先,产业质量的变迁。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在1970~2015年期间,23个部门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等10多个部门在2000~2015年期间出现下降或波动;制造业等9个部门净利润率上升,农业等4个部门净利润率下降,建筑业等8个部门净利润率波动,信息和交流等2个部门净利润率先升后降。
其次,发达国家(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产业质量的排名(从高到低):
首先,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世界服务业现代化的现实水平。
首先,三次产业结构的前景分析。在21世纪,发达国家农业和工业比例下降,服务业比例上升;处于农业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将继续下降,处于工业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和国家比例先升后降,进入服务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和国家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产业结构的前景分析。在21世纪,发达国家物质产业比例下降,服务产业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知识产业比例上升;处于物质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和国家比例将下降,处于服务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和国家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的国家数量和国家比例上升。世界经济将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其三,六大集群结构的前景分析。在21世纪,六大集群的前景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农业比例和工业比例下降,流通服务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其他服务比例有可能小幅变动或波动,人类服务比例上升,基本服务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
其四,24个部门结构的前景分析。在21世纪,不同部门的前景有较大差别。发达国家有些部门(如健康和社会帮助,艺术、娱乐和文娱比例等)将上升,有些部门(如制造业和建筑业比例等)将下降,有些部门(如金融和保险比例等)将先升后降,有些部门比例(如房地产和租赁劳动力比例)有可能波动等。
其五,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将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等将对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新生物技术等将改变生产方式、产业质量和产业结构等。
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世界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许多特点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有一些独特表现。这里介绍其中的部分特点。
首先,产业水平影响产业结构。产业水平和水平变迁,影响产业结构和结构变迁。产业水平的发展趋势,既有共性,又有国别和时代差异。统计数据显示,1970年以来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变化可以分为三类,即上升、先升后波动、先升后降。产业增长存在行业差异;有些产业人均增加值的增长,可能存在极限或拐点。
其次,产业结构和结构变迁既有共性规律,又有国别和时代差异、产业和层次差异以及时间差。197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主要分为四类,即上升、下降、转折和波动(表F)。1980年以来大约60%的产业结构指标与国家经济水平显著相关。
其三,产业质量影响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变迁。1970年以来产业质量变迁同样存在产业差异、指标差异、国别差异和国际差距。它的主要影响包括: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资本和劳动力流向、国际产业分工、国内产业结构及结构变迁。
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案例和原理
世界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大型国家和中小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其变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小型国家之间差别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业结构变迁的原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这里大型国家指国家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选择美国、日本和墨西哥为样本。
首先,美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起步时间大约是1790年。大约在1790~1920年(或1950年)期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图I)。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大约在1990年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图J)。
根据国际经验,完成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为:农业增加值比例下降到15%以下,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到30%以下;开始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为:服务业比例超过60%,工业比例持续下降。如果没有完成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国家,工业比例开始持续下降,则有可能是一种综合产业结构现代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赶超过程中。
图I 1820~1970年美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
图J 1950~2015年美国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
其次,日本产业结构现代化。起步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大约在1868~1970年期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目前处于服务经济阶段。
其三,产业结构变迁的国际时间差。这里以三次产业的结构变迁为例。2015年墨西哥的三次产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960年相当,两者相差约55年;2015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990年前后相当,两者相差约25年。
中小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变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变化较大。这里选择2个中型国家(英国和德国)和3个小型国家(瑞典、葡萄牙和波兰)作为分析样本。
首先,英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起步时间大约是18世纪60年代。在1760~1870年期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1870~1970年期间,产业结构“高位徘徊”(图K),先后被美国和德国等赶超。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大约在2002年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图K 1870~1970年英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
其次,瑞典产业结构现代化。起步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大约在1860~1950年期间,完成了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大约在2003年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其三,产业结构水平影响国家现代化水平。在2000~2015年期间,国家产业结构现代化指数与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显著正相关(表G)。有理由相信,没有产业结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体系现代化,也没有经济和国家现代化。
表G 2015年8个样本国家产业结构现代化指数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比较
产业结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它涉及产业经济学、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科学等。
关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变迁的学术成果很多,这里举几例。
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下面介绍几种相关理论。
首先,内涵。产业结构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个经济现象。
迄今为止,产业结构现代化没有统一定义。下面是它的三种操作性定义。
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变迁与现代化的交集。关于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变迁,大致有四个判断标准,即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产业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
其次,过程。产业结构变迁是产业水平和产业质量的函数;产业水平和产业质量的变迁,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迁。产业结构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
产业结构现代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沿过程和追赶过程,它们相互影响。前沿过程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是领先型产业结构现代化。追赶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是追赶型产业结构现代化。
在18~21世纪末期间,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表H)。世界经济发展不同步,不同国家启动和完成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时间有差异,进入和完成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时间有先后。
表H 世界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两个阶段(前沿过程)
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大致包括:部分可预期、不均衡、不同步、阶段性、分层性、多样性、长期性、风险性、宏观结构趋同和具有副作用等。
产业结构现代化具有二重性:既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又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有两个导向:市场需求和国家利益。它们体现在产业结构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的每一个决策过程中。
其三,结果。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而变化。结果不仅与其过程的时间跨度相关,与它的起点截面、终点截面(分析的终点)和地理范围相关,还与其目标紧密相关。关于结果分析,可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其四,动力。动力分析涉及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分析了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模型,它们可以应用于产业结构现代化领域。
其五,模式。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时间跨度和发展路径。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阶段模式。
图L 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动力转轨:从工业拉动到知识产业推动
图M 21世纪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三条路径(示意图)
一般而言,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更多受资源禀赋和工业的影响。第二次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更多受知识产业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综合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更多受政策导向和国际竞争的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政策选择,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自由贸易与产业保护、产业促进与产业调整、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策选择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尊重国情,还要坚持目标导向。
三、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现代化,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根据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基本原理,我们认为,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建成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经济强国。
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大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例如,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经完成第一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农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分别低于15%和30%等。但我们的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大致处于世界中游,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既要尊重规律和国情,又要面对新趋势和新竞争。未来30年,中国可以选择综合产业结构现代化路径,制定产业结构现代化路线图,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和知识经济发达国家。
中国产业结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网络数据库(World Bank,20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产业结构和投入产出数据库(OECDa, b,2017),部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7》。基于这些面板数据的分析,更多反映一种发展趋势。
首先,产业水平的发展趋势。1960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比1960年提高了130多倍,人均工业增加值提高了80多倍,人均农业增加值提高了30多倍。在1960~2015年期间,中国三次产业人均增加值的国际差距都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
其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1960年以来,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下降,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先升后降,服务业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上升;中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似性增加,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目前中国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差距仍然较大。
图N 1960~2015年中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
图O 2015年中国(a)和美国(b)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比较
其三,产业质量的发展趋势。1962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比1962年提高了50多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多倍。在1962~2015年期间,中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都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
首先,产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5年期间,中国三大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知识产业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约23倍,人均服务产业增加值提高了约17倍,人均物质产业增加值提高了约9倍。
其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5年期间,中国物质产业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务产业增加值比例上升,知识产业增加值比例上升。2015年中国知识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23%,约为美国的一半(美国约为46%)。
其三,产业质量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0年期间,中国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其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产业、物质产业、服务产业。
首先,产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5年期间,中国六大集群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人类服务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约26倍,人均基本服务增加值提高了约21倍,人均流通服务增加值提高了约16倍。
其次,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5年期间,中国农业增加值比例下降,工业比例先波动后下降,流通服务、其他服务、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比例上升。
其三,产业质量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0年期间,中国六大集群的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人类服务、基本服务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较快。
中国24个部门中,有18个部门统计数据比较齐全,这里以它们为例。
首先,产业水平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5年期间,18个部门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其中,人均增加值增长较快的部门是:环境治理、信息和交流、房地产和租赁、健康和社会帮助、专业和技术活动、金融和保险、教育等。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迁。在1995~2015年期间,房地产和租赁等7个部门增加值比例上升,农业和制造业2个部门增加值比例下降,采矿业等9个部门增加值比例先升后降。就业结构的变迁,因统计数据不全难以判断。
其三,产业质量的发展趋势。在1995~2010年期间,18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都呈上升趋势。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是:专业和技术活动、教育、采矿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安全、制造业等。
首先,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现实水平(2015年)。
其三,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路线图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的一种系统集成。
首先,战略目标(图P)。全面完成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两次转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经济强国,全面建成制造业强国、服务经济强国、知识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逐步达到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的世界先进水平,早日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知识经济发达国家。
图P 21世纪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示意图)
其次,运河路径(图M)。瞄准产业结构变迁的未来前沿,两次产业结构现代化协调发展,加速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结构转型;坚持“抓质量、上水平、调结构”的基本原则,以提高产业质量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水平为抓手,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为落脚点,全面推进产业质量、产业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迎头赶上未来的世界前沿水平;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建成制造业强国、服务经济强国和知识经济强国;在21世纪下半叶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经济强国、世界经济强国和知识经济发达国家,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
其三,监测指标。包括三次产业、三大产业和六大集群的产业水平、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的40个指标,以及24个部门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目标与任务。
其四,战略要点。在未来30多年,产业结构现代化将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领域,需要集思广益。我们认为,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协同推进,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综合研判,选择目标、路径、模式和重点(图Q),并与时俱进。
图Q 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政策分析的“四维九宫格”模型
这里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从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差距和发展潜力的角度,简要讨论未来35年在国家层面的政策重点。
首先,发展潜力。至205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发展潜力差别很大。其中,平均相对发展潜力,服务业最大,工业其次,农业较小;产业结构发展潜力,服务业最大,工业和农业比例要下降;产业质量发展潜力依次为:服务业、工业和农业。
其次,政策建议。在未来35年里,全面发展服务业,加速调整工业结构,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提高结构协调性,早日完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产业转型。
首先,发展潜力。至2050年三大产业的发展潜力排名如下(从高到低):
其次,政策建议。在未来35年里,优先发展知识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物质产业,早日完成向知识经济的产业转型。
首先,发展潜力。至2050年六大集群的发展潜力排名如下(从高到低):
其次,政策建议。未来35年里,优先发展人类服务和基本服务,加速发展流通服务和其他服务,加速调整工业结构,有选择地发展农业。
首先,发展潜力。至2050年18个部门的发展潜力排名如下:
图R 至2050年中国18个部门产业发展的人均水平和就业比例的发展潜力排名
其次,政策建议。未来35年里,政策重点如下:
此外,《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提出经济现代化路线图,《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提出农业现代化路线图,《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提出工业现代化路线图,《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提出服务业现代化路线图,它们为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政策选择。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关于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需要专题研究。制造业包含众多经济部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现代化需要专题研究。
四、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
首先,整体水平。2015年,美国等26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等102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乍得等3个国家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原住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会。
其次,国际体系。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国家分组,2015年美国等20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0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36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55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分别占国家样本数的15%、15%、27%和42%。
其三,世界前沿。2015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丹麦、美国、瑞士、瑞典、荷兰、新加坡、比利时、爱尔兰、英国、芬兰。
2015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2015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为99,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0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1和44,排名第50位和第63位。
首先,整体水平。2015年北京等5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天津等29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局部地区属于传统农业社会。
其次,水平结构。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分组,2015年中国多数地区属于发展中地区。其中,北京、香港和澳门3个地区具有发达水平的部分特征,上海、台湾、天津、江苏、浙江、广东6个地区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部分特征,山东、福建等19个地区具有初等发达水平的部分特征,贵州等6个地区水平较低。
其三,前沿水平。2015年中国内地(大陆)地区现代化的前沿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地区现代化的前沿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下线。例如,2015年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水平。
五、结束语
18世纪以来,基于主导产业的演替,世界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其中,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有不同的特点和机理。《国际行业分类》(建议版)提出的产业分类,适合于知识经济阶段的结构分析,并为产业政策提供分类基础。
从产业结构看,目前中国是一个工业经济国家。建议中国制定产业结构现代化路线图,加快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全面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强国,是一项神圣使命。
何传启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