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生态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重要影响无须多言,从我国不断演化的国家发展理念中即可窥视一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观念,并将“信息化”加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之中,形成“五化并举”的战略发展理念,突出了“信息化”在这一进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无论是“两化融合”,还是“五化并举”,亦或“四化同步”的新表述,都表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无比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信息化本质上是一个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既是技术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是一场产业革命的过程,即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一个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
1.1 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中的信息生态位
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杨学山[2]认为,信息有自在态、自有态和记录态三种存在形式。自在态信息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物,包括非生物体个体、非生物体群体、生物体个体和生物体群体在物理空间遵循物理规律,自行散发出的信息。自有态信息是指各种物体内含的信息,主要是生物体、机器智能、信息系统自身可用的信息,即自有且自用的信息。记录态信息是指对自在态信息和自有态信息通过一定的工具、用一定的载体记录下来,并能够为特定智能群体理解和使用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在自然和社会中存在不同形式,如物质以反射光、声波、辐射、引力等形式显示其存在和特性;物种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沿着独特的增长和演进路径,是遵循遗传基因等信息;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则依靠文字、数据、文献等记录态信息。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自然和社会中具有不同的信息生态位。也就是说,信息在自然和社会的时空演化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关联和独特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1)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生态位
生态系统时刻都在进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是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枢纽,使其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最后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生态位可以理解为不同自然主体(如动物、土壤、人、太阳、空气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由自在态信息、自有态信息、记录态信息、信息时空等因子组成的自然信息环境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2)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生态位
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以及人际交互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具体来说,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平衡、稳定的发展系统就是社会生态系统。
信息在社会生态中的作用源起于人对信息的感知。人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进行感知,凭借自身的知觉能力和自然环境感知自在态信息,凭借直接交流能力和人文环境感知自有态信息,凭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感知记录态信息。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之上,不但逐渐学会了驾驭信息、利用信息,而且还创造了特有的符号信息系统,不仅能从时空上把握客观世界,而且能以认识主体的姿态来认识自我,具有自我意识。
社会生态中的信息生态位是指不同社会主体(个人、家庭、组织、产业、社群等)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时空、信息制度等因子组成的社会信息环境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1.2 信息生态和信息化生态
在分析信息生态位之后,可以进一步明晰信息在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态进化中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视角下,随着信息对社会各行各业的逐渐渗透,进而形成社会在信息的作用下的进化过程,并最终达到某种平衡的生态系统。
(1)信息生态
信息生态所描述的主要是信息流及其与其他方面关系。Davenport等[3]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写道,信息生态关注人们如何真正的运用信息(怎样搜集、表达、共享、传递,甚至怎样忽略信息)以及信息怎样满足人的需求,并说明了理想的信息人员不仅能存储信息,并且能整理、裁切信息,提高信息的风格样式,能提供信息的情境,以及选择喜欢的媒介形式来表达信息。他认为信息生态是一种“隐喻”的概念,它隐喻以一种系统观来看待组织内的信息环境问题。作者指出,组织的信息生态包含三个层次的环境,即信息环境、组织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信息环境是核心,它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员、信息行为、信息文化、信息制度、信息过程、信息策略和信息架构等六个方面。
除了企业信息生态这种偏微观的概念界定以外,还有学者从更宽泛的角度对信息生态进行了定义。B.Nardi等[4]在其著作《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认为信息生态可以看成一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不是核心的要素,但是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核心要素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作者提出了信息生态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如信息生态是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信息生态中存在关键性“物种”;信息生态具有持续改变、多样性和协同进化的特点,以及信息生态具有地域性。
可以看出,信息生态虽然也强调信息人、信息行为、信息策略、信息文化等因素的协同,但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人,即“信息人”,包含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服务者、信息消费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监督者等在内的信息人才是信息生态的主体。这些主体与相关因素一起构成信息生态系统,同时又成为其他更大系统中的生态位。
(2)信息化生态
信息化生态所描述的主要是信息化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作用,是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已经知道,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的持续壮大并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转型和升级的历史进程。这里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信息资源(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等新型产业类别。从微观来看,信息化有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园信息化、商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军事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等多种形态。可以看出,信息化进程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促进方方面面的变革和进步,持续壮大的信息产业还成了新经济的主导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如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就着重安排了“信息化重大工程”,包括宽带中国、物联网应用推广、云计算创新发展、“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应用、国家政务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相关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已经认识到信息化自身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七个维度的认识,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生态系统
一是人本论。这是关于信息化理念进化的问题,强调的是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在相应环境中处理“人”、“机器”(或称“技术”)、“信息”三者的关系时建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秩序。
二是阶段论。这是关于信息化进程分析的问题,强调的是信息化进展的测评要因地、因时制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初期的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装备为主要标准,到进一步的以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标准,再到以人们的信息行为和所需的信息服务为主要标准,求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位一体的和谐进步。
三是信息技术论。这是关于信息化切实权衡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应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以及研发新的信息技术帮助人类解决尚未攻克的难题,并最大程度降低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对其投入与产出加以权衡。
四是信息资源论。这是关于信息化统一规范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将已有人类文明记录以及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记录数字化,并成为机器可识别的数据化,进而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资源化,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相应的工作规范。
五是信息服务论。这是关于信息化优先定位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在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不断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同时,根据信息服务对生产和生活的帮助功能和作用,大力激发人们的信息需求,努力扩大信息消费,持续激励信息行为,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
六是信息环境论。这是关于信息化生态构建的问题,强调的是如何在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协调处理好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之间的以人为本的内部关系,以及与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外部关系,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
七是人机融合论。这是关于信息化战略制衡的问题,强调的是当信息化水平发展到更高阶段时,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信息技术高度智能,信息行为成为自觉,信息服务十分便利。这时,如何实现人际和人机和谐共处,并确保社会公平,需要战略思考,合理制衡。
可以说,信息化生态包括信息化生态系统和信息化生态位两方面含义。信息化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组成的基本结构在某阶段的特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动态调节和整体发展系统。信息化生态位是指信息化生态系统在更大的经济社会系统中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的独特地位。
1.3 信息化生态中的信息服务生态位
习近平总书记[5]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在信息化生态的大环境下,信息服务俨然成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凭借信息服务的帮助、释疑、解惑等功能,信息服务在信息化进程及新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信息服务生态位是指信息服务在信息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定位置。信息服务生态位普遍连接和服务于信息化生态中的各个主体,对于信息化进程来说十分重要,处于优先定位的地位。信息服务生态位的保持和发展要求信息化进程中合理地选择和调整其定位,使其有利于信息服务者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信息服务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信息服务生态位的定位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清晰定位。信息服务定位时必须明确、清晰,不能随便定位或者没有定位而任其发展。在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信息服务应有确定的信息功能、明确的服务对象,明确的信息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内容资源的范围、数量和质量要求,明确的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明确其在信息环境中所充当的角色及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明确所利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设施与手段。保持信息服务生态位的相对稳定,可以适应环境,完善自我,形成优势。
第二,宽度适当。信息服务在信息化生态系统各维度上的宽度必须适当,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如果信息服务生态位太宽,则容易引起信息服务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即占有和利用近似的信息资源,或者资源重复建设,并进一步导致信息服务者之间的恶性竞争。如果信息服务生态位太窄,有可能造成整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生态位空缺,即有用户提出一定信息服务需求,却无信息服务者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必然会导致信息服务生态链或生态链网的缺失或断裂,甚至会造成信息服务生态系统的失衡,不利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宽度调整时应采用错位策略,通过优化功能、资源、时空等生态位结构,对信息服务生态位的重叠部分进行分离,使信息服务者在信息服务功能、服务对象、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空间与时间方面与其他信息服务者尽可能减少信息生态位重叠。
第三,协同发展。当信息服务者的生态位近似或重叠度较高,且错位难度较大时,应当遵循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原则,采用协同发展的策略,共同占有相同的信息生态位,通过合作式竞争与资源共享,在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中达到动态平衡,通过理性的竞争与合作达到共存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互利互惠、协调共生。共生关系能给信息服务者带来好处:一方面,互利共生可获得各方信息服务者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产生“共生放大效应”;另一方面,可以避开在整体上的竞争关系。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的信息服务者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信息服务者的利益。
第四,动态调整。信息服务者不仅要构建恰当的生态位,而且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信息服务生态位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如果墨守成规,保持原有的生态位不变,则有可能导致战略失误,错失良机,甚至威胁自身的生存。事实上,信息服务者的职能和任务、服务内容、服务策略以及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状况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信息服务者应根据这些变化,通过扩展、压缩和移动等方式及时地对不合时宜的信息服务生态位进行调整。生态位扩展本质是指信息生态位宽度的扩大,即在已有的生态位基础上,对潜在生态位进行开发,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服务项目创新、信息资源引入和信息时空拓展等方式,寻找更有利的发展空间。生态位压缩是宽度的缩小,通过减少原有信息服务生态位上的因子,取消相对劣势的信息服务项目,将优势信息服务项目打造成精品信息服务项目,在整个信息服务系统中形成其独特的竞争力。生态位移动是指从一个生态位转移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信息资源和新的信息空间,信息服务能力较强的信息服务者可以抓住机遇,转变其信息生态位,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