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从多元的社会主义思想到多样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500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

——习近平[1]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为摆脱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剥削制度、实现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进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

在中国,没有什么词比社会主义更耳熟能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不仅是她的基本标识,也是全体国民每日听、说、读、写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主义在让人们心潮澎湃的同时,也常常使人们困惑不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围绕着这些问题,社会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几乎从来没有中断过。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几乎从社会主义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社会主义本身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第一,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衍生于拉丁文形容词“socius”(社会的),其最初含义是与“个人的”相对立。第二,关于“社会主义”一词何时并由谁使用的,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法国人最先使用的。1832年,法国圣西门派的门徒乔西叶尔在《地球》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1834年,另一名圣西门主义者比埃尔·勒鲁在《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一文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概念。此后,“社会主义”一词先在法国、接着在欧洲其他国家开始流行开来。但也有文献指出,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827年和1832年分别适用于罗伯特·欧文和圣西门的追随者的学说,并于19世纪40年代得以普遍应用。第三,“社会主义”最初的基本含义是与“个人的”相对立的,所表达的是不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倾向于集体主义”。第四,“社会主义”一词后来不断地拓展,便有了“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社会、经济、法律秩序”的内涵,是用以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内不可克服的矛盾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建立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应该造福于人民大众,而不应当为少数人谋私利。

K 6JK 6ZQ]社会主义是“欧洲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学说。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827年和1832年分别适用于罗伯特·欧文(1771—1858)和圣西门(1760—1825)的追随者的学说,并于19世纪40年代得以普遍应用。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就不是一种单一学说,其信仰内容和实践方案都是多种多样的。与后来的种种社会主义学说相比较,单一的经典社会主义是不存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与真正的自由主义或真正的保守主义一样,也是不存在的”[3]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发端比较早的国家,其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二是在这种批判基础之上设想的一种未来社会制度。不过,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却是多层面的,它既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国家形式。

首先,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不断分化的一种政治思想。在任何社会的任何时代,思想都是多种的,如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外交思想、军事思想等,政治思想只是其中之一。政治思想也是多种的,如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社会主义也只是其中之一。所以,社会主义思想既不是所有思想的全部,也不是政治思想的全部。不仅如此,作为政治思想的社会主义,从一出现就不是单一的,有比较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痕迹。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界的划分方式,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有法国的让·梅叶、摩莱里和加布里埃·马布利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有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利·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西欧还有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主要社会主义思想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法国的蒲鲁东主义、俄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影响日渐增大的同时,内部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分歧,逐渐分化成主张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和主张革命的布尔什维主义。自此之后一直到今天,它们都是世界上两种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当然,在它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而它们内部也有一些亚分支。

其次,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人们有组织、有意识并且有计划地改变或重建社会秩序的行为。社会运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改良的,有革命的,还有反动的或空想的,等等。仅就社会主义运动而言,它以工人为主,辅以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领导者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组织,目的是要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实现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一样,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多元的和不断分化的。比起社会主义思想来,社会主义运动发端要晚些。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大陆爆发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各种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有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民主革命,有以摆脱外族压迫、实现独立为目标的民族革命,也有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正因如此,1848年2月被学术界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端。以后社会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上面。就前者而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先后出现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就后者而言,欧洲各国甚至亚洲、北美等地普遍建立了社会民主党(社会党)。这些政党和国际组织领导各国工人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争取工人的民主权利和改善生存环境,反对军国主义和战争。然而,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分化相一致,各国社会主义党乃至第二国际也都裂变为两部分。主张改良的成为社会民主党,主张革命的逐渐演变成为共产党。从地域上看,社会民主党在欧洲的中西部占主导地位,共产党则在欧洲的东部占主导地位。社会民主党致力于在现有框架内通过和平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站在本国政府一边,战后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共产党则坚决反对本国政府,主张用暴力推翻现有制度以实现社会主义。二战后,中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共产党成了执政党。

最后,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国家形态。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除了具备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之外,它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宣称工人、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发展目标是全面好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东部的俄国。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士兵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欧和东南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东欧。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以及蒙古也在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另外,古巴于20世纪50年代、老挝于70年代也宣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柬埔寨的红色高棉在70年代中后期进行过军事共产主义的实验。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社会主义在苏联持续了74年,在东欧持续了43年。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发生社会剧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都失去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不仅如此,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个联邦制国家先后解体。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拉美的古巴继续存在。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在这三个层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其主要表现是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多元分化上面:从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想、多样的社会主义政党,到多样的社会主义运动,再到多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的这三个层面时常还时空错位地叠加和相互影响,再加上国内政治文化传统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内涵更为复杂。

不论从哪个层面上说,社会主义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运动是社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所以,不了解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完整地认知政治思想、社会运动和国家形态的复杂内容。特别是在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对世界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既积累了厚重的经验,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深刻教训。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对于认识世界、认识中国都是不可或缺的。

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多重的,也是动态的。人们往往以自己所处的特定时空来定义它的内涵和评价它的功过,情感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很重。正因为如此,不同国度和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知和评价,甚至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对社会主义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必须把社会主义放在整个政治思想、所有社会运动和世界政治当中来认知、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被社会主义所批判的对象也是处在发展、完善和变化当中,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也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社会主义三个层次的任何一个截面都必须放到特定时间和空间里,而不能无限放大。社会主义的内涵是多样性发展的,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不能单一化和固定化。

讨论

20世纪90年代,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提出,苏联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扩展阅读

1.高放:《“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4日。

2.于光远、高放:《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通信》,《读书》1979年第2期。

3.蔡声宁:《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40期。

4.〔法〕让·马雷、阿兰·马鲁:《社会党历史——从乌托邦到今天》,胡尧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