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对立与合作

1.三个国际的关系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了三派。右派是主张改良的社会民主党,1919年2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了恢复第二国际的大会。恢复后的第二国际也称伯尔尼国际,是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大本营。左派是坚持革命的共产主义政党。1919年3月初,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事实上已经是共产党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左派来到莫斯科,召开各国共产党人的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在社会主义运动分裂后形成的图谱中,除了主张社会改良的右派和坚持暴力革命的左派之外,还有观点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派。与此相适应,在第二国际和共产国际之间也存在着一个由中派政党组成的第二半国际。不久,中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加入了共产党,另一部分回归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两大组织。虽然有共同的历史渊源,但由于受制于国家利益和大国关系的影响,这两个国际组织在两次大战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峙,最终淡没在大国关系当中。

共产国际成立后,受一些国家出现的社会危机的影响,乐观地认为资本主义已全面崩溃,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最后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因而无产阶级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发起革命进攻,建立欧洲的乃至世界的“苏维埃共和国”。而社会民主党特别是它的右派仍继续宣扬改良主义,已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正是在这种世界革命思想的指导下,共产国际采取了直接向资本主义发起进攻和打倒社会民主党特别是它的右派的方针。

然而,随着一些国家的革命相继失败,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蓝图并没有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谋求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1921年6—7月间召开的共产国际三大确定了“争取群众的大多数”的策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民主党势不两立的局面,放弃直接向资本进攻。此后,各国共产党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统一战线策略,共产国际执委会于1921年12月又通过了《关于工人统一战线,关于对待参加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和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的工人,以及对待支持无政府工团主义组织的工人的态度》提纲,允许共产国际各支部同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的党派组织达成协议,共产国际本身也不会拒绝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同样的协议。

在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导下,共产国际与第二国际关系、第二半国际的关系及各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与此同时,社会民主党也在谋求各工人党派的联合行动。早在1921年6月,英国工党就向第二半国际提议召开一次世界工人组织的代表大会。1922年初,第二半国际执行局根据法国社会党的建议,分别写信给第二国际执行局和共产国际执委会,建议三个国际先举行代表会议,商讨欧洲经济形势、工人阶级反对资本进攻以及召开世界工人代表大会等问题,共产国际执委会和第二国际执行局先后接受了这个建议。

1922年4月2日,三个国际的代表会议在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开幕。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49人。会议主席团由第二国际的托姆·肖、第二半国际的阿德勒和共产国际的蔡特金组成。会议开始时,三个国际的代表在各自的致辞中都表达了要统一行动的愿望,彼此以同志相称。但是,三个国际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出现了分歧。共产国际的代表提出,应当只讨论与工人群众共同行动有关的、能促使联合的问题,如防御资本进攻、同反动势力斗争、反对战争危险和《凡尔赛条约》、援助苏维埃俄国等。第二国际要求共产国际保证与其他国际相互信任,保证不引起新的分裂、不破坏比利时和英国等现有工人阶级的统一,同时提出苏俄的政治犯和格鲁吉亚等内政问题。尽管会议上争论不断,但最后还是通过了联合宣言,号召全世界劳动者在会议期间举行联合示威游行,反对国际资本的进攻的联合行动,提出了实行8小时工作制、为反对因资本主义列强赔款政策而严重加剧的失业而斗争、无产阶级采取反对资本进攻的联合行动、拥护俄国革命、争取各国恢复与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在各国及国际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等口号。4月5日深夜,三个国际的联席会议在《国际歌》的歌声中闭幕。

然而,这次会议虽然是三个国际联合行动的良好开端,但由于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指责共产国际破坏和分裂社会主义运动、苏维埃俄国加紧迫害社会革命党人和阻挠对格鲁吉亚问题的调查等问题,三个国际建立统一战线的尝试并没有实质进展。

之后,三者的分歧越来越大。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三次扩大全会通过的《汉堡代表大会》决议认为:“新出世的第二国际则是一个死胎婴儿。……这是共产国际在工人运动中最后的一个敌手。”[74]1924年6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认为社会民主党普遍“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左翼”,“成了资产阶级的‘第三’党”,甚至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一翼”。[75]1928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更是将对社会民主党的错误看法推向了极端。《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提纲不仅肯定了第五次大会关于法西斯和社会民主党是资产阶级的两大支柱的看法,而且进一步认为社会民主党已经由维护资本主义转变为积极建设资本主义,由空谈阶级斗争转变为宣传“工业和平”,由“保卫祖国”转变为准备发动反对苏联的战争,由小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转变为颂扬帝国主义的国际联盟,在外交事务方面更是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最坚定代表者。1929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次扩大全会在其决议中,第一次公开地使用“社会法西斯主义”来为社会民主党定性,在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斗争的策略上提出了“阶级反对阶级”的口号。

对于这个时期工人运动建立不起统一战线,各国社会民主党同样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在建立之初就视共产国际为异己,不支持布尔什维克一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而是支持由孟什维克等社会民主党之类政治团体参加的“俄国政府”。1924年以后,在共产国际对社会民主党的攻击层层加码的同时,社会主义工人国际针锋相对地指出,欧洲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只能通过实现“经济民主”来完成,坚决否认在西欧地区有进行布尔什维克革命、工人阶级暴力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宣称在“文明国家”中没有“布尔什维主义存在的土壤”。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还指责苏联内外政策“热衷于恐怖和侵略”,认为共产国际所主张的“资本主义战争不可避免”是对和平的威胁,把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主张视为“好战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思想领袖的考茨基,甚至还公开攻击俄国的苏维埃政权与法西斯政权一样,都是“专制主义的”。[76]

2.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以及它们所属的各国党之间的尖锐对立,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法西斯主义借机得势。

在欧洲,德国是法西斯主义的大本营。然而,共产国际和德国共产党认为,它们的主要敌人不是法西斯,而是社会民主党,法西斯主义的产生是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成功和社会民主党背叛的结果,因此拒绝动员一切力量同法西斯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德国社会民主党醉心于营造魏玛共和国的“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坚信靠实现“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就足以防范法西斯主义。由于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性质及其特点认识不清,对它的危害认识不足,无论是德国共产党还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彼此的争斗上,而无视日益发展壮大的法西斯主义。

直到纳粹党上台,德共才醒悟过来,向社会民主党发出和解、共同行动的呼吁。希特勒上台的当天,德共号召全国各党派工人和无党派工人进行罢工,共同抵抗法西斯专制政权,呼吁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建立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德共的行为在引起广大工人群众响应的同时,也引起了希特勒的仇视。在搜查和占领了德共中央在柏林的办事处、禁止任何反法西斯主义的集会和出版物并查封了德共机关刊物《红旗报》之后,1933年2月27日晚,纳粹又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不仅查封了德共的所有报刊、大肆逮捕共产党人,而且取消了德共在国会中的81个席位。把德共打入地下之后,纳粹3月底在国会通过了旨在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保卫人民与国家法》,把那些投票反对此法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关进了集中营,5月初搜查了社会民主党所属的工会办事处并逮捕其领导人,6月宣布禁止社会民主党的一切活动,没收它的一切财产,剥夺它的所有议席。长期以来,一直彼此指责为法西斯的德国共产党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最终在真正的法西斯分子的监狱中会面了。

面对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欧洲局势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无论是共产国际还是社会主义工人国际都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以前的方针和政策。1933年2月6日,挪威、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和德国等7国社会民主党在巴黎举行代表会议。会议向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提出立即召开两个国际会议的建议,联合制订反法西斯主义的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波兰等国共产党也纷纷向社会民主党发出呼吁,号召各国工人采取统一行动,共同支援德国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些背景下,1936年7月25日至8月21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关于法西斯主义、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目前的历史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工人阶级的战斗统一战线。为了成功地反对资本的进攻,反对资产阶级的反动措施,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是不管政治观点如何都被剥夺一切自由和权利的所有劳苦者的死敌,至为必要的是,让统一行动在工人阶级各阶层之间,不管他们属于那个组织,确立起来,这一点甚至于要在工人阶级大多数以一个推翻资本主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共同战斗纲领联合起来之前就要做到。”[77]

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之间的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人民阵线运动上面,这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最成功的合作,尤其是法国、西班牙等国共产党的工作最为突出。

1936年1月,法共同社会党制订了人民阵线纲领,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平、自由”。从内容上看,这个纲领是各党派为反对危机、反对法西斯主义、争取竞选胜利而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但将法国各阶层群众团结到了左翼政党周围,有利于打击法西斯分子企图在法国建立独裁统治的阴谋。所以,在同年4—5月间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人民阵线击败了右翼政党和法西斯党派,共获得381个议席,占了多数。其中,社会党的议席从原来的97个增加到146个,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受命组阁。法共议席也从12个增加到72个。社会党人勃鲁姆组阁时,曾征求法共的意见并希望法共能入阁。法共按共产国际的指示没有参加人民阵线政府,但表示共产党人将“忠实地、无保留地支持以社会党为首的政府”。

1935年8月,西班牙共产党响应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正式向西班牙各党派提出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倡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36年1月15日,西班牙共产党与工人社会党、左翼共和党和工人联合总会以及其他一些左派政党、团体联合组成了人民阵线,同时还颁布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纲领。在2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中,人民阵线获得胜利。在全部473名议员中有268人来自人民阵线,其中共产党的议席由1933年的1个增加到14个。资产阶级共和党左翼领袖阿萨尼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实施人民阵线纲领,投入反法西斯主义斗争,开始了民主化改革的进程。

3.苏德关系对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影响

然而,就在各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和开展人民阵线运动的时候,双方的合作却开始冷却。虽然1938年1月两个国际共同发表声明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却拒绝了共产国际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建议。在法国,当共产党在1938年统一了党内认识并提出要参加政府的时候,勃鲁姆断然拒绝。此后,法共严厉抨击政府奉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所谓“不干涉”政策,勃鲁姆政府于1937年3月宣布“暂停”实现人民阵线的纲领。1938年11月,社会党更是积极支持已经宣布与人民阵线决裂的激进党人政府的内外政策。

是什么原因造成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逆转呢?除了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之间固有的偏见外,这还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有关。鉴于苏联党和国家及其领导人在共产国际中的特殊地位,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围绕着苏联的内政和外交来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宣布:苏德两国都希望加强世界和平事业,双方约定任何一方都决不对另一方采取侵略行动,决不支持第三个国家对另一方发动侵略战争,决不参加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遇事互相协商,通过友好交换意见或仲裁方式解决双方的争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意味着在法西斯主义为了奴役欧洲乃至世界而四处扩张的时候,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斗司令部”的苏联根据自己一时的利益,突然降下了反法西斯旗帜,并要求处境不同的各国共产党服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于苏联突然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共产国际政策急剧转变,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茫然不知所措,更不用说先前就对共产国际和苏联持怀疑态度的社会民主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共产国际政策的逆转更引起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强烈反应。1939年8月26日,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执委会就向各国社会民主党发出号召,要求它们立即“终止同共产党的任何关系”。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又跌进了谷底。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所属的党有的是轴心国的,有的是同盟国的,还有的是中立国。这种状况使本来就很松散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更难统一行动。因而,随着战火越烧越大,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却越来越沉默。1940年4月3日,该国际执行局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制定的《欧洲改造纲领》再也没有问世的机会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比之下,共产国际还有一个短短的反抗法西斯斗争的时期。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共同的敌人又将苏联同美国、英国联系了在一起,建立起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又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重点。就在德国进攻苏联的当天,季米特洛夫在会晤了苏联领导人之后,立即召开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扩大会议,其主要议题就是“关于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经过讨论,会议提出了共产国际新的政治方针和任务。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应立即发动一场广泛的、全力支持苏联反对希特勒德国掠夺战争的运动。第二,在所有被德国侵占的国家中组织一场反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德国本土组织反法西斯斗争。第三,苏联进行的是正义的卫国战争,所以,要全面支持苏联的卫国战争。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还建议正在同法西斯进行斗争的各个国家的共产党,支持本国政府为保证开展反法西斯德国的斗争而采取的一切措施。

所有这些都表明,共产国际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又举起了一度放下了的反法西斯大旗,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不过,由于处于战争年代和受到种种限制,共产国际也很难卓有成效地展开正常活动,在最后的两年中对各种共产党也起不到什么约束作用了。1943年6月9日,季米特洛夫签署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通告》,共产国际在存在了1/4个世纪之后,继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之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出现是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分裂的进一步深化。最初是马克思主义队伍中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出现,由此产生的思想分歧和理论争执,然后是主要的社会主义政党在组织上出现的分裂并由此导致第二国际的破产。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上述裂痕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进一步强化。同是工人政党,同是工人政党的国际组织,为什么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势如水火?归根到底,这两派对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解和为了实现这种目标所走的道路大相径庭。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及其所属的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试图将自己的目标、模式及所走的道路说成是唯一正确的,并且以此为衡量标准来攻击对方,都将对方划到了敌对的阵营中,作为首先打击的对象。

讨论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评价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时曾经指出:伯恩施坦是一个卓越的人,但在智力上不足以与马克思匹敌,在某些问题上,特别是在经济史观和经济力量的集中这些问题上,他的观点是特别浅薄的。可是,伯恩施坦“浅薄”的理论后来却在整个欧洲社会民主党内和工人阶级中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何评价熊彼特的这种看法?

扩展阅读

1.〔苏〕尤·米·斯切克洛夫:《第一国际》,刘永鑫、余克柔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2.殷叙彝等:《第二国际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4.〔德〕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5.〔俄〕列宁:《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