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俄国的社会主义

在欧洲大陆上,俄国最靠东并且疆域横跨欧亚,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落后于西欧。1861年,为了维持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岌岌可危的统治,也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俄国沙皇废除了农奴制,建立了地方自治机关,成立城市杜马,进行司法机关的改革。此后,俄国缓慢地从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东方色彩依旧十分浓厚,政治上仍是沙皇专制,90%的居民在农村,村社是农民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这时的俄国,各种社会矛盾非常多,但由于专制统治,批判者没有公开表达的场所。所以,无论是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更多地都是强调暴力革命,设想的未来社会也都具有反权威和要求绝对平等的特点,出现了巴枯宁主义、克鲁泡特金主义和民粹主义三个社会主义流派。

1.巴枯宁主义

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革命者米哈伊尔·巴枯宁的思想和主张,也被称为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1814年5月,巴枯宁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19岁从彼得堡炮兵学校毕业后,又在莫斯科学习了四年德国的古典哲学。1840年,巴枯宁离开俄国,先后到了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国,结识了魏特林、蒲鲁东、马克思等人。受他们的思想的影响,巴枯宁积极地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1849年5月的德累斯顿起义失败后,巴枯宁先后被萨克森和奥地利当局判处死刑。1851年被引渡回俄国后,巴枯宁先被监禁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直到1861年才逃离了流放地,辗转到了伦敦。1864年以后,巴枯宁投向第一国际的活动,1867年建立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1876年7月,巴枯宁病逝于伯尔尼。巴枯宁一生写了多部著作,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革命问答》《上帝与国家》《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著作当中。

概括起来说,巴枯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绝对的自由和平等。巴枯宁认为,自由是人支配自己本身和按照自己的观点与信念来行动的权利,这种权利同另外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阶级甚至整个社会提出的任何专制性的统治要求都是相对立的。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唯一创造者,理想的社会不应该有任何对自由的限制,不应该有任何管理和法律。对于每个人来说,只存在着一个唯一的教条、唯一的法律和唯一的道德基础,那就是自由。这种绝对的自由是以绝对的平等为基础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只有在一切人平等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二,立即通过暴动手段来废除一切国家。巴枯宁认为,就实质而言,国家是对外实行侵略,对内保护阶级特权、实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有国家就必然会有统治,有统治就必然会有奴役,而有奴役就不会有真正的自由。所以,应当立即摧毁和破坏一切国家。消灭了国家,也就消灭了资本、剥削和奴役。如何消灭国家呢?根据巴枯宁的主张,要不断地进行暴动,由意志坚强的密谋团体组织的全民暴动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唯一途径。巴枯宁所反对的是一切形式的国家。在他看来,不论哪种国家,差别仅仅是表面上的,而实际上都是少数人管理、统治多数人,都是侵害个人的自由。如果有国家,就会有统治,因而也必然有“奴役”。

第三,反对一切权威。巴枯宁在《上帝与国家》中说:“不要外来的立法,也不要权威”,“我们否认一切立法,一切权威,一切特殊权的、特许的、官方的和法律的影响,即使它从普选中产生的,我们确信它只会有利于少数人的利益”。在《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一书中,巴枯宁提出,政府、司法、教会、国家、土地、金钱统统不要成为权威。只有不要权威,才能“使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集体至上与个人至上达到空前一致”。

K 6JK 6ZQ]巴枯宁有他自己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由共产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的某种混合物构成的;他想把这两种理论合而为一,这说明他对政治经济学完全无知。另外,他从蒲鲁东那里借用了关于无政府主义是社会最终状态的词句,同时他反对工人阶级的任何政治行动,因为这种行动似乎就是承认现存的政治状况。此外还因为一切政治行动,按照他的意见,都是“权威的”。至于他希望怎样消灭现存的政治压迫和资本的暴虐,他打算如何不用“权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最喜爱的关于废除继承权的思想,他没有说明。[40]

2.克鲁泡特金主义

克鲁泡特金主义是俄国另一名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和主张。克鲁泡特金有“世界上最主要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家”[41]之谓。他写了许多著作,如《一个反抗者的话》《田园、工厂、手工场》《一个革命者的回忆》《面包与自由》《互助论》《法国大革命》《现代科学和无政府主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面包与自由》。

1842年,克鲁泡特金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过贵族军官学校,在校期间受革命报刊的影响,开始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不满。毕业之后,克鲁泡特金到了西伯利亚,受蒲鲁东思想的影响开始信奉无政府主义。1867年从西伯利亚回来后,克鲁泡特金进入彼得堡大学学习地质地理学,后来还成了地质地理学家。1872年,克鲁泡特金出游到瑞士等国,受俄国流亡者的影响,投身革命,参加了第一国际。在这个过程中,克鲁泡特金结识了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参加了无政府主义的组织汝拉联合会。回国后,克鲁泡特金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并因此在1874年被沙皇政府逮捕。1876年,他越狱逃亡国外,先后旅居瑞士、法国和英国,直到1917年2月革命后才返回俄国。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克鲁泡特金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无政府主义的理论。

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无政府主义是建立在人、社会、自然三者复杂的相互关系上,互助论是核心。他认为,互助法则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下来。互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社会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与同类互助合作。因此,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如果有人不愿意与社会合作,或者社会不允许他进行合作,那么他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社会中的人总是依靠互助合作才能成功地解决冲突,推动历史的发展。因此,互助是社会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进化因素。

第二,废除国家、法律和政府,实现人的自由。从互助论的历史观出发,克鲁泡特金认为,在人类历史上,互助的自然本能与反互助的罪恶势力一直在进行着斗争,人类历史就是代表这两种势力的组织之间不断斗争的历史。代表互助本能的是人们自发组成的自治团体如自由城市、村庄和公社等,而代表反互助本能的罪恶势力则是国家、教会和统治阶级。国家和政府的存在是人类和社会生存的最大障碍和威胁,因此要消灭国家、政府,铲除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恢复人类的无政府状态。

第三,无政府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在经济上,革命胜利后把个人所有的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归全社会、全体人所有,即所谓“万物属于万人,万物为万人所有”。产品的分配制度则遵循各取所需和平均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政治上,没有统治集团,也没有任何权威,也不存在剥削和压迫。只有消灭国家、取消法律、废除政府,才能实现人类的最大自由,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社会。在文化教育方面,要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要给人以自由,就必须在教育中将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最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另外,一些工厂搬到农村去,从而实现工农业相结合以便促进农村的发展。

第四,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在人类社会中重建平衡。克鲁泡特金认为,达到共产主义的途径是通过革命,而革命是已经出现的科学的、社会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这种革命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而不是一种政治上的夺权。它既没有领导又不用预先制订的计划,而是靠人民的团结、合作的本能和革命的精神,其目的是破坏旧的国家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3.民粹主义

除了巴枯宁主义和克鲁泡特金主义外,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影响也比较大。它反映的是农民和小生产者对农奴制残余的不满和对新兴资本主义的反抗。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要晚得多,直到19世纪下半期,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远远地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还保留着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民所遭受的压迫有增无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大量的农民走向破产,无产者遭受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代表农民、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知识分子提出要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特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开始时,他们在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活动,后来转向农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的运动,力图通过发动农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由于自称是“人民的精华”,他们也被称为民粹派。1873年冬,民粹派认为在两三年内,社会革命将在俄国成为现实,因此决定“到民间去”动员人民起义。两三千身着农民服装的青年从各个城市来到农村,模仿农民的语言,号召农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但是,农民并没有相信他们的宣传和说教。这些来到民间的民粹派几个月之内就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到民间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之后,许多民粹派人士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还很难接受社会主义的宣传,应该根据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提出切实可行的纲领。1876年10月,他们成立了民粹派最大的秘密革命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土地和自由”社把土地和自由作为纲领的基础,提出每个农民都有权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己劳动耕作的土地。现存国家制度是与俄国人民根本对立的,必须把全部社会职能转归村社,实行村社的完全自治。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土地和自由”社并没有真正使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由于在同沙皇进行斗争方式上的分歧,“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为两派:一派反对搞个人恐怖,主张为平分土地给农民而斗争;另一派是主张搞个人恐怖主义的“民意党”。19世纪80年代初,“土地和自由”社瓦解。“民意党”人在1881年初谋杀了亚历山大二世后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1884年停止活动。

民粹主义就是民粹派的理论和主张,其基本理论是俄国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农民社会主义”的思想。

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是一种衰落和倒退,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张要制止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纯粹是一种偶然,无产阶级在俄国的出现也是历史的不幸,根本不会成长和壮大起来,也不会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民粹派还把正在瓦解的农民村社看作是社会主义的雏形,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他们不仅充分肯定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而且把农民反对农奴制的斗争理想化,认为农民是实行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由知识分子领导农民暴动来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然后依靠农民“天生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倾向”,便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胚胎”——村社来实现社会主义。民粹派的这种“农民社会主义”,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平民知识分子捍卫农民利益、反对农奴制度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要求。

K 6JK 6ZQ]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民粹派的批判

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生于1856年12月,1918年5月去世。他年轻时也是民粹主义者,1880年由于沙皇的通缉被迫逃往西欧。在国外期间,普列汉诺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83年创建劳动解放社,开始向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普列汉诺夫反对民粹派的资本主义不会在俄国发展起来的观点,认为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运动的自然法则,没有任何力量K 3JK 3ZQ]能使它离开这条道路;反对民粹派否认工人阶级的革命作用的观点,认为工人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起来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人数众多的农民则是分散、落后、没有前途的阶级;反对民粹派关于俄国农民村社是社会主义基础的看法,认为村社不是社会主义的萌芽,而是掩饰富农剥削的一种形式;反对民粹派的精英主张,认为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不是英雄人物,而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是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是各个阶级为自己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而进行的斗争。

列宁生于1870年4月,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此后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93年秋,列宁来到彼得堡并加入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1894年,列宁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对民粹派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列宁认为,决定历史进程的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人,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不是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杰出人物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是在农村刚刚开始分化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其观点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情绪。90年代的自由主义民粹派放弃了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实际上是代表农村中富农的利益,因此已经不是人民之友,而是人民之敌。

讨论

19世纪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世纪。除了马克思主义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带有浓厚本国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它们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又为何在19世纪晚期走向衰落?如何评价这些社会主义流派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扩展阅读

1.〔英〕乔·柯尔:《费边社会主义》,夏遇南、吴澜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英〕罗素:《自由之路: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孙暑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法〕索列尔:《反思暴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拉萨尔言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

6.〔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马骧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俄〕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巴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马龙闪、刘建国:《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