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的社会主义
法国虽然也是资本主义发端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比起英国来还是要慢一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比英国曲折,并且充满了暴力。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晚了近150年,过程也更为复杂。从1789年7月到1794年7月的五年间,法国经历了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的统治。在这个过程中,被送上断头台的不仅有被推翻的国王路易十六,还有推翻他的罗伯斯庇尔等人。到19世纪,法国先后出了拿破仑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事件不断,其中较大的有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等。在经济发展方面,法国也在英国后面。19世纪40年代,当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时候,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小资产阶级日渐破产,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社会的各种矛盾既多又尖锐。但是,法国有思想的传统,在启蒙运动之后,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人,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法国人有两位。所有这些就是19世纪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底色。
法国与马克思主义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流派有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也被音译为“安那琪主义”,主张立即取消国家和政府,确立没有任何政治权威的、绝对自由的社会。无政府主义虽然出现在近代,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创始人都提出过这种主张。《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说:“‘无政府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an archos’。该词首次出现时带有贬义,英国内战中的平均派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忿激派都被政敌称为无政府主义者。”[33]不过,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还是法国人蒲鲁东提出的一系列主张。1840年,他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第一次将无政府主义作为积极的词语来使用,由此提出的观点也奠定了无政府主义的基础。蒲鲁东本人也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之父”。
1809年1月15日,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出生在法国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家庭中,其父是农民,兼做木桶和造酿啤酒。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他父亲的小本经营已经破产了,负债累累。所以蒲鲁东年幼失学,12岁的时候就到一家小旅馆当店员,以后又到印刷厂当徒工。22岁时,他离开家乡,先后在巴黎、里昂、马赛、土伦等地谋生。尽管生活贫寒并且颠沛流离,蒲鲁东还是利用各种机会自学,读了大量的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思考了许多社会问题。“蒲鲁东亲眼看到他父亲的小农经济遭到破产,眼看自己就要过半无产者的生活,但并不甘心。于是,他试图争得物质上的独立地位并成为一个小私有者。但未能成功。由于他的出身和地位关系,促使他成了代表那破产了的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维护小私有者的地位,保护小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争取财富的平等分配。这就是青少年时代蒲鲁东的基本思想倾向。”[34]
因此,投身于政治运动之后,蒲鲁东就以自己的言行来批判资本主义。在理论方面,他出版的著作有《什么是所有权》(1840年)、《贫困的哲学》(1846年)、《社会问题的解决》(1848年)、《一个革命家的自白》(1849年)、《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1851年)、《论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1865年)等。在行动方面,他积极地参加了1848年革命,曾经被选入制宪国民议会,由于猛烈抨击当局,两次被捕入狱。1849年因撰文反对路易·波拿巴,蒲鲁东被判三年监禁,后来还一度流亡国外。蒲鲁东抨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激进言辞和受迫害的遭遇,赢得了很多人的同情。所以,他的观点和主张在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的工人中有相当大的市场。
蒲鲁东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什么是所有权》《贫困的哲学》《一个革命家的自白》等书中。其中,前一本是他的成名之作,全称是《什么是所有权或对权利和政治的原理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蒲鲁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特别是无政府主义主张。
蒲鲁东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货币。一旦货币被消灭,剥削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要成立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互助制”的社会。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只要履行同样的义务就享有同样的权利,并且都能互换劳务、互换产品、彼此贷款、彼此担保等,这就是互助制的法则。这种互助制社会将成立“交换银行”,发放无息贷款,帮助工人设立合作社、小作坊,使他们得以摆脱货币的奴役。这样,小生产者可以用他们日渐增多的财力逐步购买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以此实现小生产者永世长存的理想世界。在此基础上,蒲鲁东设计了一种既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保留着私有制又如社会主义那样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为了实现这种社会,他提出了一系列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首先,要废除一切国家和政府。蒲鲁东认为,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政府,还是无产阶级的国家和政府,都是建立在剥夺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之上的,并且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正常起来。所以,必须完全取消国家和政府,以实现未来社会的成员享有最充分的自由,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最纯洁的关系。实现这些的办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充分协商的前提下订立一种“契约”,用它来代替国家和政府。其次,反对政治,反对集权。蒲鲁东认为,政治就是集中权力和剥夺个人的自由,个人只有从权威和社会身份中解放出来,按照自由契约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最后,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认为,权威是与统治和服从相联系的,只要有权威存在,人和人之间就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社会就是一个有等级的社会。因此,他明确提出:“不要权威!教会、国家、土地、金钱统统不要成为权威!”“不要权威!就是让自由的契约代替专制的法律,让自愿的协商代替国家的仲裁;让公道和平等代替铁面无情和至高无上的司法;让理性的伦理代替启示的伦理;让力量均衡代替权力均衡;让经济统一代替政治集权。”[35]
工团主义,也叫无政府工团主义或革命工团主义,是工会运动中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工团主义19世纪末出现在西欧拉丁语系国家,20世纪初在法国和意大利广泛传播。由于法国人将工会称为工团,工团主义也就是法国的工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思潮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工人对第二国际强调议会政策的不满,具有更为“革命”和“激进”的色彩。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就有‘革命的工团主义’的名称出现于法国。其实,工团主义基本上只是把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体系、纲领和策略搬进工会运动而已。然而与否定一切组织和一切权威的纯粹无政府主义不同,它主张以工团联盟去代替国家机构,所以人们通常又称它为‘无政府工团主义’。”[36]工团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索列尔、贝蒂埃、德勒萨尔和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列昂奈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索列尔。
1847年11月2日,索列尔出生在法国瑟堡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68年从巴黎国立工艺学校毕业之后,索列尔做过很长时间的土木工程师,1891年因工作成绩卓著而受到政府的表彰。1892年,索列尔要求提前退休并且拒绝接受政府发给的退休金,以示与政府的彻底决裂。以后,他移居到巴黎专门研究哲学和从事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等人创办了当时欧洲的左翼刊物《社会发展》。恩格斯、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拉布里奥拉等人都为这个刊物写过文章。后来,由于对法国社会党的政策不满,索列尔与拉法格发生意见分歧,退出了《社会发展》编辑部。由于对当时独立于社会党之外的工团主义组织感兴趣,索列尔后来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工团主义思想。
索列尔的工团主义思想受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等思想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反映在他的《暴力论》《工团主义者的社会主义前途》《进步的幻想》等著作中。概括起来,索列尔的无政府工团主义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工团的自主发展,反对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索列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认为社会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来实现,因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受害者。但是,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索列尔又反对由工人政党来领导运动,认为工人政党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会受资产阶级政治的腐蚀,不仅不会起引导作用,反而会挫伤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妨碍工人的自我解放。所以,社会主义的前途取决于工人团体的自主发展。
第二,强调暴力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手段,坚决反对议会斗争。索列尔认为,议会斗争不会使工人阶级得到解放,只能以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以一个国家代替另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暴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要素,能从野蛮中拯救世界。工人阶级要进行自己的革命,就必须运用自己占有的力量、自己的劳动。一个靠剥削人的劳动建立起来的制度,潜在地受到劳动这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支配才能运转。如果劳动者不参加生产,那么,所有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政治和文化大厦就会断裂、瓦解。[37]具体而言,索列尔所主张的是无产阶级自发的暴乱,是罢工、怠工、示威游行。他尤其是推崇总罢工,认为这是革命运动的主要途径。
第三,强调未来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索列尔主张,在革命胜利后,立即取消国家和政府。第二国际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之一是主张在消灭资产阶级统治之后组织一个新的国家,由他们上台执政,无产阶级不需要新的继承人凌驾在自己头上。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应该是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小私有制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