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促进全民的健康长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道德的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首要财富。健康长寿,既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也是国家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健康现代化的最高目标。健康现代化是健康领域的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健康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
人既是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受益者。没有健康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本《报告》着重从定量分析角度,分析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经验(表A),探讨21世纪中国健康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表A 发达国家健康指标的发展趋势
健康现代化研究大致有三个视角:健康治理角度、健康服务供给角度、健康服务消费角度。本《报告》主要从健康消费和社会需求角度研究健康现代化。健康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既包括健康体系(图A)、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的现代化,也包括健康行为、健康结构、健康制度和健康观念的现代化。本《报告》重点研究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的发展趋势,其中,健康服务包括健康医护和健康保险服务,健康治理涉及健康监管、健康科技、健康用品和健康产业等。
图A 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的系统结构(5+3钻石模型)
本《报告》健康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联合国统计署、世界卫生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库等。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有所不同;同一数据库有时会进行调整,有不同数据版本。不同国家健康数据的质量有较大差别,会影响国际比较。根据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主要反映其发展趋势。
一、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选择健康生活等四个方面的150多个健康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截面分析和过程分析,分析的时间跨度为400年(1700~2100年),分析空间范围为131个国家,覆盖世界97%人口,试图发现和归纳世界健康现代化的事实和特征。
20世纪以来,世界健康发展有规律可循。在100多个健康指标中,上升变量约占52%,下降变量约占15%,转折变量约占14%;开放变量约占11%,极值变量(有极限值的变量)约占89%;大约43%的健康指标与国家经济水平正相关,30%的指标与国家经济水平负相关。健康发展的国别差异、指标差异和时代差异非常明显。
1.世界健康生活的发展趋势
健康生活是有利于全面健康的日常生活,涉及健康观念、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和患者医护过程以外的全部健康相关因素。
首先,健康观念。18世纪以来,人类的健康观念不断变化。随着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发展,对健康的定义不断深化,同时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目前,发达国家注重健康的整体性,强调综合身体、精神、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的健康,倡导健康生活和全民健康;发展中国家对健康的理解,许多时候停留于生理健康的层面,重视临床治疗,传统医学仍然发挥作用。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其次,健康行为。19世纪以来,成人吸烟率先上升后下降。1960年以来,人均酒精消费量先上升后下降。1970年以来,育龄妇女避孕率先上升后下降。1984年以来,孕妇产前检查的比例和接受专业人员接生比例上升。1990年以来,非法药物使用比例上升。非法药物使用比例,英国由1990年的8.2%上升为2014年的11.1%;德国由2.3%(2000年)上升为3.1%;法国由1.5%(2000年)上升为2.2%。
其三,健康营养。1961年以来,发达国家人均食物供应量、人均脂肪供应量、人均蛋白质供应量先上升后波动,人均食物需求有极限。在1990~2013年期间,22个发达国家人均食物供应量的平均值在3300千卡/天附近波动,2013年世界平均值为2870千卡/天,人均食物供应量的国际差距逐步变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养不良人口比例下降,育龄妇女贫血发生率下降,新生儿低体重比例下降,但国别差异较大。1969~2014年期间,5岁以下儿童超重比例上升,但国别差异明显。
其四,健康状况。18世纪以来,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但有短期波动。2014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为72岁,高收入国家平均为81岁。2000年以来,多数国家出生时预期健康寿命延长。
21世纪,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和出生时预期健康寿命会继续延长,到2050年,世界平均预期寿命有可能达到82岁,世界平均预期健康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会进一步降低,到2050年,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有可能降至约1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约12‰。
2.世界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医护服务。涉及可及性、服务效率和效果、质量和安全等方面。
其次,公共健康服务。1980年以来,儿童(12~23个月)百白破疫苗(DPT)免疫接种率和麻疹接种率上升。2000年以来,成人流感免疫接种率上升,但国别差异较大。
1990~2014年期间,结核患病率下降,治愈率上升,但国别差异大。2014年,结核病患病率的世界平均值为174例/10万人,高收入国家为26例/10万人,中等收入国家为193例/10万人,低收入国家为330例/10万人。
1990~2014年期间,艾滋病患病率先上升后下降,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覆盖率上升,但国别差异比较大。
其三,健康保险服务。1960~2014年期间,世界大多数国家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都在上升。OECD统计数据表明:私人健康保险覆盖率、公共(政府/社会)健康保险覆盖率、公共和私人健康保险覆盖率均呈上升趋势。
其四,健康人力资源。下面简介健康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的变化。
其五,健康基础设施。1980年以来,OECD国家的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先上升后下降;2014年,美国的医院密度和公立医院密度分别为17.97所/百万人、4.55所/百万人,日本分别为66.72所/百万人、12.25所/百万人,加拿大分别为20.54所/百万人、20.31所/百万人。
1960~2014年期间,发达国家床位比例(每千人病床数)先上升后下降;2014年,美国为2.9‰,英国为2.7‰,德国为8.2‰。
21世纪医护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健康保险服务的覆盖率提高,医生比例和护士比例会提高,但病床比例可能下降。
3.世界健康环境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生态环境。1990年以来,清洁饮水普及率和卫生设施普及率都呈上升趋势。1990~2015年期间,许多国家PM 2.5年均浓度和PM 2.5浓度超标暴露人口比例先上升后下降。2015年,世界平均PM 2.5年均浓度为42.3微克/立方米,高收入国家为16微克/立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49微克/立方米,低收入国家为34微克/立方米;世界平均PM 2.5浓度超标暴露人口比例为92%,高收入国家为62%,中等收入国家为97%,低收入国家为99%。
其次,健康社会环境。19世纪以来,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成人识字率上升,人均国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等。1985年以来,世界贫困人口比例下降。
其三,健康国际合作。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外来医生比例和外来护士比例上升,国际健康服务的互动增强,但仍然存在国别差异。
21世纪健康环境将不断改善。2050年,世界平均清洁饮水普及率预期接近100%,卫生设施普及率预期达到约9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国际合作加强。
4.世界健康治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监管。1995年以来,人均健康支出和人均寿命成本上升。2014年,人均健康支出世界平均为1061美元,高收入国家为5251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为292美元,低收入国家为37美元。
1995~2014年期间,许多国家健康支出占GDP比例、公共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和公共健康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上升;而私人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现金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和药物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下降,但国别差异普遍存在。
其次,健康科技。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公民登记覆盖率上升,但国别差异明显。现代医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三,健康用品。1980年以来,许多国家人均药物销售上升,心血管药的日使用量上升,但是国别差异较大。
1980年以来,CT扫描仪比例、核磁共振仪比例和放射治疗仪比例上升,但国别差异大。2014年CT扫描仪比例,日本为107台/百万人,美国为41台/百万人,加拿大为15台/百万人,俄罗斯为9台/百万人,英国为8台/百万人。
其四,健康产业。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上升。2015年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瑞典为11.1%,美国为7.4%,德国为7.7%。健康产业劳动力比例上升;2014年健康产业劳动力比例,瑞典为15.4%,美国为13.4%,德国为12.5%。
21世纪人均健康支出和人均寿命成本会继续增长,健康科技和健康用品会继续发展,健康产业比例会继续增长,健康治理将走向全球化等。
5.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次健康现代化是从传统健康向现代健康的转变,主要特点包括现代健康观念的形成,现代医疗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健康服务的专业化、体系化、大众化、标准化和福利化等。
第二次健康现代化是从现代健康向全民健康的转变,目前特点包括健康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治疗为主”向“防治结合”转变,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国民健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等。
在2000~2014年期间,健康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8%~19%,健康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约为81%~82%。健康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大致是: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
6.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客观现实
2014年,在131个国家中,瑞典等25个国家是健康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3个国家是健康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33个国家是健康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51个国家是健康欠发达国家。健康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属于健康发展中国家。
7.世界健康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首先,健康现代化是相对可以预期的。20世纪以来,在151个健康指标中,78个指标为上升变量,22个为下降变量,21个为转折变量,11个为波动变量。
其次,健康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0世纪以来,在100多个健康指标中,大约73%的健康指标与国家经济水平显著相关,27%的指标与国家经济水平不相关。
其三,健康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健康现代化不仅内涵是变化的,而且不同国家的表现也是变化的。世界健康前沿、国际健康差距和国家健康地位是可变的。
其四,健康现代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可以出现停滞、中断或倒退现象等。整个世界的健康现代化进程是连续的和不可逆的,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现代化进程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出现停滞或中断,也可以出现暂时的倒退等。
其五,健康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过去300年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传染病致死比重下降,疾病治愈率提高等。
其六,政府和科技在健康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但都是不可替代的。
8.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如果按2000~2014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2050年健康现代化指数的世界先进水平会比2014年提高约1倍;2050年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平均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约50年;不同健康指标的表现有很大不同。
二、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国民健康体系
健康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包括健康行为、健康结构、健康制度和健康观念的现代化,健康体系现代化是其重要内涵。国民健康体系是以国家为单元的健康体系,是维持健康生活、提供健康服务、提升健康质量的开放体系。
2.健康保险体系
健康保险体系既有多样性也有共性。根据保险功能不同,健康保险可分为基本健康保险和非基本健康保险(补充健康保险)。根据健康保险结构特点,OECD国家的基本健康保险主要有三种类型:国家福利型、社会强制型、混合型。
根据健康投入、健康产出和健康回报指数的评价结果,国家福利型和社会强制型健康保险,在健康回报指数上没有明显差异,国家福利型表现略好(表B)。
表B 六个国家的健康保险结构和健康回报指数
OECD国家健康保险医疗项目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存在国别差异(Paris,Devaux,Wei,2010)。在多数OECD国家,急诊住院、门诊、检测和诊断影像医疗项目的保险覆盖率很高。不同国家基本健康保险支付比例,因人群而变化。大部分OECD国家的基本健康保险,针对急诊住院、门诊、检测和诊断影像的报销比例较高。
3.国家健康战略
国家健康战略是促进全民健康、提升健康质量的国家战略。在过去60多年里,健康战略由“健康个人”发展到“健康国家”或“健康社会”。20世纪70代以来,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中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启动国家健康战略。
4.健康现代化的国家案例
国家健康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国别差异。
美国健康现代化过程大致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医疗和保险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及其管理体系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国民健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阶段,大致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保险体系的改革、健康服务的信息化、健康生活的普及化,以及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等。
英国是福利型国民健康体系,是真正实行免费医疗制度的国家之一。英国健康体系由国家健康服务、私人健康服务和医疗援助三个部分组成。该体系具有全民覆盖、免费医疗、投入较低,回报较高和公平性较好等特点,但服务供给不足。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社会强制型保险体制的典型代表。德国的健康保险以社会强制型健康保险为主,自愿型商业健康保险为辅。
5.健康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健康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包括内涵、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
健康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健康领域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从传统健康向现代健康和全面健康的转变,它包括现代健康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健康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国际健康体系和国家地位的变化等。
在18世纪至21世纪期间,健康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健康现代化是从传统健康向现代健康的转变;第二次健康现代化是从现代健康向全民全面健康的转变。健康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遵循现代化科学的一般规律。
6.健康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健康现代化指标是监测和评估国家和地区的健康状况、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健康治理等方面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世界卫生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中国等国家,都建立了健康指标体系。
健康现代化100个核心指标(附表1-1-2),是基于健康风险—健康状况—健康响应分析框架建立的。它涉及健康风险、健康状况、健康响应三大主题,健康风险主题包括营养失衡、疾病风险、非健康行为、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五个方面的30个指标,健康状况包括人口结构、健康感知、发病率、死亡率四个方面的30个指标,健康响应主题包括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和健康体系三个方面的40个指标。
7.健康现代化的水平评价
2014年健康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法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瑞士、挪威、奥地利、英国、新西兰。美国排第18位。
在2000~2014年期间,健康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国家有20个;其中,地位升级的国家有14个,地位降级的国家有6个。
三、中国健康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健康长寿不仅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而且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共同愿望,更是中国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给中国健康现代化提供了政策指引。我们认为,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一个人民健康长寿的社会,一个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的社会,一个家家拥有健康保险的社会,一个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
下面简要讨论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表C)和政策建议。其中,关于中国健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部分来自《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些时候,不同来源的数据存在差异。关于健康现代化的政策分析大致有三种视角:健康治理角度、健康服务供给角度、健康服务消费角度。本《报告》根据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经验,从健康消费和社会需求角度,讨论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政策建议。这种讨论只是一家之言,或可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种政策补充,供大家批评指正。
表C 中国健康指标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中国健康发展与世界健康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指标表现不同,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中国健康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具有较大不平衡性。
1.中国健康生活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观念。201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9.79%,比2008年的6.48%提高3.31个百分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
其次,健康行为。2000年以来,女性成人吸烟率下降了43%,但人均酒精消费翻了一番;育龄妇女避孕率、孕妇产前检查比例和专业人员接生比例上升。2010~2012年,中国女性成人吸烟率、育龄妇女避孕率、孕妇产前检查比例、专业人员接生比例等反映健康行为的指标,都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三,健康营养。1980年以来,中国人均脂肪供应量提高了约1.8倍,人均蛋白质供应量和人均食物供应量分别提高了约81%和44%。1990年以来,人口营养不良比例下降了约56%。2000年以来,5岁以下儿童超重比例、成人超重比例和女性成人肥胖比例上升,女性成人肥胖比例提高了1.4倍,2013年达到8%。2013年中国人均脂肪供应量、人均蛋白质供应量和人均食物供应量分别约为96克/天、98克/天和3108千卡/天,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其四,健康状况。中国人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6.5岁提高到2014年的75.8岁,提高了9.3岁。1980年以来,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了80%、80%和82%,妇女总和生育率和少女生育率分别下降了38%和57%。2000年以来,孕产妇死亡率、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和肺结核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4年中国人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都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五,中国健康生活的前景分析。未来30年,中国健康观念将进一步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将会增加,成人吸烟率和人均酒精消费将会下降;人口营养不良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人口超重和肥胖比例可能会继续增加。同时,中国健康状况将会持续改善,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和出生时预期健康寿命将会继续提高,而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指标将会继续下降。
2.中国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医护服务。近年来医护服务工作量增长较快。中国人年均门诊次数由2005年的1.7次上升到2015年的5.4次;医生平均年门诊次数从2010年1759次上升到2015年的1951次;2014年中医诊疗率为1990年中医诊疗率的2.2倍。2015年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年均门诊次数高于医院的医生年均门诊次数;村卫生室门诊次数占全国门诊次数的比例约为23.4%。
其次,公共健康服务。中国免疫水平不断提高,从1983年到2014年,中国儿童DPT免疫接种率和儿童麻疹免疫接种率分别提高了70.7%和26.9%。中国传染病防治水平有所提升,1994年以来,结核病患病率下降,结核病治愈率提高。2014年儿童免疫接种率、结核病患病率和结核病治愈率,都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三,健康保险服务。目前,中国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农合三大险种为主的医疗保险制度,2015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根据统计数据估算,扣除重复保险,2015年中国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约为91.6%。
其四,健康人力资源。1990年以来,中国医生比例提高了34%,护士和助产士比例提高了1.4倍,医生专业毕业生比例提高了10.5倍。2014年,中国医生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护士和助产士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五,健康基础设施。1965年以来,中国医院密度提高了1.6倍,2014年医院密度达到18.9所/百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提高了2.4倍,2014年床位比例为4.8‰。2005年以来,公立医院密度下降。
其六,中国健康服务的前景分析。未来30年,中国医护服务水平将会提升,医护结构将有所改善;公共健康水平将会提升,免疫接种率将会提高,结核病患病率将会继续下降;健康保险覆盖率将会继续提升,保险质量将会提高;中国医生比例、护士和助产士比例将会继续提高;中国基础设施将会继续完善。
3.中国健康环境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生态环境。中国清洁饮水普及率和卫生设施普及率上升,分别从1990年的66.9%和47.5%提高到2015年的95.5%和76.5%。中国PM 2.5年均浓度和PM 2.5浓度超标暴露人口比例上升,分别由1990年的39.3%和99.2%上升到2015年的57.2%和约100%。2015年中国清洁饮水普及率和卫生设施普及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PM 2.5年均浓度和PM 2.5浓度超标暴露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平均值。
其次,健康社会环境。1960年以来,中国成人识字率提高了1.2倍,2015年达到96%;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提高了1.5倍,2014年达到9.2%。2014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均国民收入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平均值。
其三,中国健康环境的前景分析。未来30年,中国健康生态环境将会受到重视;中国健康社会环境水平将会不断改进;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健康合作。
4.中国健康治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健康监管。根据《世界发展指标》的统计数据,1995年以来,中国人均健康支出提高了10.3倍,人均寿命成本增长了9.5倍;健康支出占GDP比例和公共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分别提高了57.2%和10.5%,公共健康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下降了35%,私人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下降了10.8%;2014年,中国私人健康支出占健康总支出的比例、现金健康支出占健康总支出比例,都高于世界平均值。
其次,健康科技。2011年,中国医药产业科技经费比例,约为美国和英国的15%,约为日本的17%,约为德国的30%。
其三,健康用品。中国药品供应能力不断提高,2013年中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额总计13040亿元,2015年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613亿元。
其四,健康产业。2014年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比2010年提高了38%。2014年中国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健康产业劳动力比例分别约为2%和3.2%。
其五,中国健康治理的前景分析。未来30年,中国人均健康支出、人均寿命成本有可能继续增加;健康科技投入将会增加,健康药品和医疗设备供给将会更加丰富,医疗设备也将趋向智能化;中国健康产业比例会大幅提高。
5.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基本事实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健康现代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末年的健康现代化起步、民国时期的局部健康现代化、新中国的全面健康现代化。
2014年,中国健康现代化水平属于健康初等发达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中国健康现代化指数为41,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9位。
2014年,中国健康指标发展不平衡,健康生活等四个方面52个指标的发展水平大致是:11.5%的指标为发达水平,23.1%的指标为中等发达水平,51.9%的指标为初等发达水平,13.5%的指标为欠发达水平。
6.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根据健康统计的面版数据,如果131个参加评价的国家都大致按2000~2014年健康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计算(部分国家的增长率做出调整),中国健康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2030~2040年有可能进入世界前40位左右,进入健康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2050~2060年有可能进入前20位左右,进入健康发达国家行列;在2080年前后有可能进入前10位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中国健康现代化的主要挑战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挑战来自许多方面。这里介绍几个具体挑战。
其一,提高护士和助产士比例。2015年护士和助产士比例,中国约为2.4‰,发达国家(21个OECD高收入国家)平均为11.3‰,英国、德国、日本、瑞典和挪威分别为8.4‰、13.4‰、11.2‰、11.9‰和16.9‰。发达国家护士和助产士比例平均值是中国的3.8倍。
其二,提高健康环境质量。2015年PM 2.5年均浓度,中国为57.2微克/立方米,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16.3微克/立方米,世界平均值的41.7微克/立方米。中国PM 2.5年均浓度是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5倍。
其三,增加公共健康投入。2014年公共健康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中国为10.4%,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瑞典和挪威的比例分别为:21.3%、16.5%、19.7%、15.7%、20.3%、13.7%、19.3%和18.2%,2013年高收入国家平均值为17.4%。
其四,提高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2014年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中国为2.0%,发达国家(21个OECD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8%。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比例是中国的3倍多。
8.中国健康现代化的路线图
中国健康现代化路线图是健康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路径的一种系统集成。
战略目标:全面建立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全面提升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改进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逐步达到健康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分步实现健康现代化,建成国民健康长寿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长寿社会。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四个方面目标:
运河路径:瞄准健康发展的未来世界前沿,加速从传统健康向现代健康和全民健康的转型升级,迎头赶上健康发展的未来前沿;在2030年左右全面超过健康现代化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60年左右进入健康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行列;在2080年左右走到健康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前列,健康体系、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高标准实现健康现代化。
9.实施“健康高铁”战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
中国健康现代化包括五个现代化,即健康体系现代化、健康生活现代化、健康服务现代化、健康环境现代化和健康治理现代化。未来30年,中国健康现代化可以借鉴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采用“系统升级、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简称“健康高铁”战略(图B)。“系统升级”指健康体系现代化,实现从医疗卫生体系向国民健康体系的转型升级;“四轮驱动”指以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和健康治理四个方面现代化为动力,实现四化联动。
图B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健康高铁”战略
宗旨:促进全民的健康长寿。健康体系建设是手段,健康长寿社会是目标。
基本思路:以“系统升级”为先导,顶层设计,系统优化;以“四轮驱动”为动力,全民参与,四化协同;以“健康优先、质量优先、公平优先和共建共享”为原则,促进国民健康体系的五个子体系的系统整合,推动健康生活现代化等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建设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健康高铁”(Health Superhighway System),建成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长寿社会(图B);全面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有病好治好康复;环境安全营养好,优质公平可持续;健康服务全覆盖,健康长寿生活美”的健康目标。
这里“健康高铁”是一个形象化比喻。就像中国铁路系统从工业时代的“普通铁路”升级为信息时代的“高速铁路”一样,中国健康体系也需要转型升级,从医疗卫生体系升级为整合型国民健康体系,即从工业时代分立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医疗用品体系,向信息时代整合型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的转型升级。“健康高铁”是高速运行的整合型国民健康体系的一个“形象化说法”。
国民健康体系,不同于医疗卫生体系。例如,前者以人为本,后者以疾病防治为本;前者以人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后者以“救死扶伤”为中心;前者以健康长寿为目标,后者以患者康复为目标。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体系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国民健康体系则是知识社会的前沿。
在本《报告》里,“健康高铁”有三种用法。首先,从系统角度看,“健康高铁”是信息时代的整合型国民健康体系的一种“形象化比喻”,包括五个子体系和三个影响因子(图A)。其次,从战略角度看,“健康高铁”战略是健康现代化的一个战略构想,包括“系统升级和四轮驱动”等(图B)。其三,从工程角度看,“健康高铁”是一个“健康高速运行系统”,包括健康基础设施、健康服务平台和主干线路等。
目标:全面建成信息时代的整合型国民健康体系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长寿社会,全面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谓“健康长寿社会”,就是人民健康和长寿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
任务:包括六项主要任务和三个方面的行动计划。
10.加速健康体系现代化,建设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
国民健康体系是一个以“人的健康需求”为中心的、健康需求和健康供给协同进化的开放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子体系和三个影响因子,即健康生活体系、健康医护体系、健康保险体系、健康用品体系和健康治理体系,以及相关的健康科技、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等(图A)。
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是分工合作、责权明确、全民参与、全程覆盖的整合型国民健康体系。其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全民的健康长寿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相互促进、经济与社会相互支撑。其主要功能是:为全民提供“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
首先,健康生活体系。健康生活体系是支撑和维系健康生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其次,健康医护体系。健康医护体系是提供健康医护服务的服务体系。
其三,健康保险体系。健康保险体系是提供健康保险服务的服务体系。
其四,健康用品体系。它是生产和提供各种健康用品的健康支撑体系。
其五,健康治理体系。健康治理体系是健康治理的相关机构和制度的总和。
11.实施健康生活行动议程,加速健康生活现代化,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健康长寿,从我做起。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完善健康行为,维护公共卫生。就是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精神饱满身体好”,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生活行动议程是促进国民健康长寿的议程。它要求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原则,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全程规划,全域覆盖,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设一个国民健康长寿的社会。其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生活全程规划、健康生活行为指南、健康中国人计划、国家健康服务平台、母婴健康平安计划、儿童健康成长计划、农村健康儿童专项、职业人群远离亚健康计划、心理健康行动计划、健康老人计划、农村健康老人专项、残疾人健康生活计划、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全民健身运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倍增计划等。
健康生活全程规划,是从全生命周期和全民覆盖的角度,对国民的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健康生活服务和基本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设计、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提供促进健康生活的咨询、指导、服务和健康管理。可五年修订一次。
健康生活行为指南,以健康生活全程规划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为基础,针对健康生活重点领域的健康观念、健康心理和健康行为,设计具体的操作细则,提供一份健康生活的“健康说明书”。可五年修订一次。
制定健康中国人标准,推动健康中国人达标行动,每年对达标典型给予奖励。鼓励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健康人”行动计划。
以健康生活行动指南为基础,研制和发行“健康日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人工智能与健康服务的深度合作,研制家用“健康仿生人”等。
12.实施健康医护优质工程,促进健康服务现代化,做到“有病好治好康复”
健康长寿,医护先行。医护部门和医护人员是健康长寿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实施健康医护优质工程,全面改善医院的医护环境,全面提高健康医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有病早治早康复、有病能治能康复、有病好治好康复”。
健康医护优质工程的内容包括:医护服务流程再造、社区医院标准化、临床路径计划、诊疗常规计划、整体护理行动计划、医护人员收入倍增计划、医护质量监督体系计划、医院医护环境现代化、健康教育的现代化等。
医护服务流程再造工程,在医护体系和医院两个层次同时进行。在医护体系层次,建立分工合作制医护服务体系,完善医护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就诊和转诊。在医院层次,对“进入、诊断、治疗、康复和退出”的医护流程全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系统改造、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明确医护服务职责,控制医护成本,降低患者的等待和逗留时间,全面提升医护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其一,普通医院医护服务流程再造。全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医护服务流程再造和医护质量标准认证,提高医护服务质量和医护服务竞争力。
其二,社区医院标准化工程。按照医护服务流程再造的原理和分工合作制医护体系的分工,明确社区医院的定位和职能,标准化配置医护力量,改善医护环境和条件,提升社区医院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其三,改善医护人员待遇。医护人员既是国家和医院的宝贵财富,也是医护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医护人员要自觉提高医护水平和服务能力,恪守医护职业规范,保持良好医德医风。另一方面,让医护人员享有体面的生活,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
其四,做理性患者。患者既是医护服务的对象,也是医护服务的客户。医护服务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真诚合作。
优化急救医护服务的全过程和相关方职责。其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医护救援服务;其二,平时急症患者的急救医护服务;其三,常规急诊和重症患者的急救医护服务;其四,急救医护人员;其五,急症患者和家属。
大力发展中医医护服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发挥中医“治未病”和“治慢病”优势,支持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服务、养老服务和养生保健。提高社区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增强中医服务的可选性和可及性。鼓励患者选择中医医护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支持民族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一,家庭医生制度。制定家庭医生行为准则。规范家庭医生的职责和权利,制定家庭医生收费和报销标准、投诉和处罚条例、家庭医生服务登记制度等。
其二,社区医生制度。建立社区医院与生活社区的健康服务合作关系。每一个城市社区,可以选择一个社区医院为健康合作单位;社区医院为合作社区,选择一组“社区医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制定社区医生的行为准则、职责和权利、收费和报销标准、投诉和处罚条例、争议协商机制、社区医生服务登记制度等。
国家健康服务平台是为全民提供免费健康在线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它将集成健康生活行为指南、健康营养指南、健身运动指南、健康中国人、家庭医生(人工智能全科医生)、健康百科知识、医院指南、急救指南、孕产妇指南、育儿指南、健康老人指南、残疾人生活指南、“健康高铁”的服务平台和主干线路等。
健康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健康普及教育、健康职业教育、健康高等教育和健康继续教育的现代化。
13.全面改善健康环境,加速健康环境现代化,建设健康美丽新家园
健康长寿,环境必美。健康环境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健康环境涉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改善健康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实施健康环境改善计划,建设健康城镇和乡村。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为国民提供放心食品。全面提高公共健康安全水平。
14.实施健康能力提升工程,加速健康治理现代化,实现“优质公平可持续”
健康长寿,政府有责。提升国家健康能力,实现“健康服务全覆盖、优质公平可持续”,是政府部门的首要职责。健康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公平优先、需求导向、适度超前”的原则,主要从健康服务和健康治理方面提升健康能力;建立和完善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公平、可持续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护服务和健康保险服务的服务能力。
其一,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二,提升医护服务的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扶贫”。其三,提升健康保险的服务能力。其四,实施健康人才强国工程。其五,实施健康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康大数据”。其六,完善健康用品供应体系,建设“健康物联网”。其七,建立药品成本免费登记制度。其八,推进健康基础设施现代化。其九,促进健康社会组织(NGO)的有序发展。
实施健康创新工程。抓住新生物学和新医学革命的战略机遇,构建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健康创新体系,促进健康科技的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再生医学、仿生医学、精准医学、医用生物技术、医用信息技术和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发展。
提升健康治理能力是政府的主要职责,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其一,完善健康治理体制。其二,提高健康体系监管能力。其三,提高卫生行政执法能力。其四,增加公共健康投入,公共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2050年达到80%左右。
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场性。规范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的公益性,适度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市场性健康产业,必须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兼顾公益性。其一,支持民营医护机构的发展。其二,支持商业健康服务的发展。其三,探索健康服务的新业态。
15.实施“中国健康高铁工程”,建设高水平的国民健康体系和健康长寿社会
“中国健康高铁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中国“健康高铁”战略的诸多政策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设计。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健康高铁”是以健康基础设施、健康物联网、健康大数据和健康服务网等为基础的“健康高速运行系统”。“中国健康高铁工程”建设,大致可以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可以在三个层次协同推进(图C)。
健康物理基础设施是“健康高铁”的物理基础(硬件设施),如健身场所、公共卫生设施、医护机构、健康保险机构、健康教育和科研机构、健康监管机构等。在前5条(第10~14条)中提出的政策举措,部分属于健康物理基础设施建设。
健康信息和知识基础设施是“健康高铁”的信息基础(软件设施),如健康生活指南、健康营养指南、健身指南、健康服务指南、健康服务网络平台、健康大数据、健康物联网、健康标准和健康法规等。在前5条(第10~14条内容)中提出的政策举措,部分属于健康信息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
图C “中国健康高铁工程”的系统结构(一期工程)
“健康高铁”的服务平台体系,大致按三级设置和建设。
“健康高铁”的主干线路体系,按“纵横”两个维度进行规划和建设。
“健康高铁”一期工程的健康干线体系:八条健康快车和八条健康专列:
建议在中国南方、北方和西部地区各选一个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先行启动“健康高铁工程”。这三个城市建议分别是武汉市、天津市、西安市。
从工程角度看,“中国健康高铁工程”的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高铁系统”,即信息化的国民健康体系。它将形成“大健康、长寿命、全周期、全覆盖、高质量、可支付、可持续、一卡通、一条龙”的国民健康体系新形态。其中,“大健康”指覆盖健康的全部因素,“长寿命”指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周期”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全覆盖”指健康服务覆盖全部人口,“高质量”指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的优质化,“可支付”指健康成本可以承受,“可持续”指健康体系的发展可持续,“一卡通”指健康服务和健康支付的“一卡通”,“一条龙”指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的“一条龙”服务。
关于“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对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影响,需要专题研究。
四、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
1.2014年世界现代化水平
首先,整体水平。2014年美国等29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等99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乍得等3个国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还有一些原始部落。
其次,国际体系。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的国家分组,2014年美国等20个国家为发达国家,俄罗斯等26个国家为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等34个国家为初等发达国家,肯尼亚等51个国家为欠发达国家。
其三,世界前沿。2014年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前10名的国家是:瑞典、新加坡、荷兰、美国、丹麦、芬兰、瑞士、日本、比利时、挪威。
2.2014年中国现代化水平
2014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2014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指数为99,排名世界131个国家的第51位;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5和42,排名第51位和第63位。
3.201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
首先,整体水平。2014年北京等5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天津等29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局部地区属于传统农业社会。
其次,水平结构。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分组,2014年中国多数地区属于发展中地区;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5个地区的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和重庆9个地区的部分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吉林等19个地区具有初等发达水平的特征。
其三,前沿水平。2014年中国内地地区现代化的前沿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地区现代化的前沿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底线,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底线。例如,2014年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水平。
五、结束语
“健康中国”大致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民健康和长寿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其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人拥有健康观念和健康生活,家家享有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的生活方式。其三,它是一种发展理念,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实现全方位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健康长寿社会,既是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也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民动员和全员参与,需要群策群力和共建共享。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其健康现代化需要专题研究。
根据现代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国际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现代化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制度现代化是本质,器物现代化是外观。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大致属于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导向的经典现代化。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已经接近完成。在未来30多年里,中国现代化需要战略升级,需要向“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现代化转型;这种现代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健康现代化是新型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何传启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