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总称,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创造多元文化的各族人民。理解中华文化,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历史不断演进的结果。上古时期,其一部分被称作华夏中国,另一部分被称作蛮夷戎狄。秦与汉的统一使之获得了后世广泛认同的主要的统一称谓:至今世界称中国为China,即源于秦;而汉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里,成为民族主体部分的称谓。南北朝时期中华各族大迁徙、大融合。至隋唐统一,中央与边裔的基本格局大体稳定,而“唐人”至今仍为外人用来称呼中国人。辽宋夏金诸政权并存,其中心呈微弱优势不断转移,中华各族又一次大迁徙、大融合。此后之元、明、清诸王朝分别由蒙古族、汉族、满族所建,而以大元、大明、大清称之,王朝名那时便作为民族整体的代表性称谓。
但是,以往这些称谓,总存在着一种中心和边缘的意味。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但各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又大量存在。到了近代,整个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我们这个民族濒于崩溃的边缘。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举起了中华民族的大旗,于是,“中华民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统一称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称谓,是中华各民族群体的总称。在历史上,这个多民族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生活地域,且相对与外界隔离,如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北面是大漠、南面是丛林,中华民族就在这样一个自成一体的地域里生息繁衍。在数千年历史演进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制度上、文化心态上,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相互依存是中华民族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各民族生产因地域或历史的因素形成分工和差异,这种分工和差异成为他们互相交流的前提。而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中华民族一体化的重要依据。所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一种历史的实在,而不是现实杜撰。如今在中国境内生息的56个民族,除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少数几个是从境外迁入的之外,其他各族都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并会合而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华美乐章。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写照。各民族有碰撞,但融和发展却终究是主流。多民族共同创造文化,多民族共享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这一伟大民族长盛不衰的秘诀。一个封闭的民族必定灭亡。中华民族是开放的,不仅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内部各族文化的共享。经过了夏商周三代不断发展,至秦汉之际,形成了一种以汉字典籍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成为后世各族群认同与归向这个伟大民族的标尺。此后各族所建立的政权,大体上都以这些资源为立国之本。对文化传统的这种认同,不是简单的汉化,而是对传统资源的占有、继承、丰富与发展,故无论哪一个族群,都是中华民族这份文化遗产的主人。
中华民族面临着伟大复兴的契机,在这一时刻,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其历史发展的雄浑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