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实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新闻采访在新闻职业能力中的定位

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针对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目标的设定,并通过对这个岗位职业能力的解析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最终通过多种项目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来完成培养目标。

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在项目教学中是如何形成的

图0-1 新闻采编与制作学习领域(课程)形成

从图0-1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教学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来源于实践专家访谈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的成员是由该专业的行业专家、岗位一线工作者(不同层次的)以及高校该专业的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共同讨论新闻采编与制作这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一致性结果,为学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经过项目教学方法的讲授、教学实训方法的实施,最终形成该专业学生的新闻职业能力。

二、从能力角度全新释义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它的重要性在新闻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显示得异常清晰。

图0-2展示的是新闻职业能力的形成排序。从图0-2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敏感能力和新闻采访能力位于整个新闻职业能力的初期、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日工作任务流程”进行解析,那就应该是“发现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制作新闻”。在这个流程中,如果没有“发现新闻”也就无从“采访新闻”,更不可能实现“写作新闻”和“编辑、制作新闻”。因此,新闻采访肩负着“发现新闻”与“采访新闻”两大使命,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

关于新闻采访的定义众说纷云。“采访”一词始建于东晋甘宝的《搜神记》。据《晋书·甘宝传》记载“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曰: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职业都与“采访”结下不解之缘。像史官、律师、统计、营销等,凡是与调研有关的职业大多与采访呈正相关指数关系。

图0-2 新闻职业能力的形成排序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专门术语,“新闻采访”一词则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予以肯定,并被赋予了充实、完整的内容。归结起来,现代社会对于“新闻采访”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另一类是,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这两类定义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都没有揭示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所形成的概念过于宽泛化、笼统化,没有能够准确地解释新闻采访的岗位特征。

新闻采访从项目教学的角度来讲,是一门有着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它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在新闻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给新闻采访下的一个比较准确、突出其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义是: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收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有意识的职业活动。

三、新闻采访的职业特点

基于新闻工作岗位的新闻采访具有以下特点。

1.敏锐性

敏锐性是指一位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听觉、嗅觉、视觉等人性感觉能力,就是俗称的新闻敏感。一般的人也具有敏感性,但是作为新闻职业能力的新闻敏感超出了常人对客观事物的时新性价值、传播价值、重要性价值的判断、感受能力,它是新闻报道能够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第一道门槛。所以,一位新闻记者无论身在何处,始终要保持这根敏感的神经,形成职业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去发现新闻,使自己的新闻来源成为活水。

2.时限性

其实,各种职业的调查研究都会存在一个时间性的限制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除了新闻采访以外的调查研究,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对时间跨度可以长一些,有些历史课题或专项研究课题甚至要花几年的时间去完成。新闻采访由于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定要求,尤其是针对突发事件,则要求必须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所谓“今日报道是新闻,昨日报道是旧闻”即针对此而言。新闻是“易碎品”,过时不候;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全民爆网的时代,传播一个别的媒体已经传播过的新闻会大大削弱自我媒体的知名度和新闻报道传播的效果。

3.突发性

新闻采访工作除了部分选题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的新闻专题策划以外,其余的大多数选题都带有突发性特征,即新闻记者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然捕捉到(或被告知)一个突发事件,必须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迅速采访;或是由一件事情触发联想到其他的类似事件;再上升到一个行业、群体或国家更大的层面来分析判断出其新闻价值。但是,由于新闻记者长期处于这种随时采访报道的应激工作状态之下,即便遇到了突发事件,从心理上新闻记者完全能够应对突发事件报道,并不是完全对此毫无准备,而是化有备的突发事件于无备之中。

4.客观性

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就是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知道所发生事件的真相,还事件的本来面目于受众。正因如此,新闻采访中要求新闻记者秉持公正的立场,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了解事件的真相,多层次、多角度地把它展现给广大的受众;让受众自己对新闻事件进行评判,却不能掺杂新闻记者个人的任何主观情绪。

5.全面性

新闻记者本身就是一位杂家。为了应对社会中普通受众丰富多彩的新闻欲和信息欲的需求,新闻采访学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必然要求新闻记者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得广博、全面:除了熟悉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涉及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兴边缘学科知识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和储备。倘若不是这样,在采访时新闻记者就难以迅速有效地同各个阶层的有关对象进行访谈,从而驾驭采访的方向,也难以写出适合各个阶层对象需求的新闻报道。相比而言,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调查研究人员对于某些专业知识要求的精深性、学术性、思辨性特征要远高于新闻记者采访要求的广博全面性特点。

6.艰辛性

一般的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的项目与访问的对象比较单一、集中,专业性较强,加之非可控性因素较少,因此其调查的艰辛性程度相对较低;新闻采访则不然,其所涉及的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会矛盾的旋涡中反响巨大的事件(正面和负面都有),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接受来自身与心两个方面耐挫力和耐受力的考验,因此其职业的艰辛性程度比起其他的职业来说要高得多,所以才会有“无冕之王”的称号。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

新闻采访的形式因采访对象而异,100个采访对象可能就有100种不同的采访形式。总体归纳起来,从形式上分新闻采访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十一种。

1.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新闻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约占整个采访形式的90%。个别访问的优点在于,访问环境相对可控,可以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新闻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其缺点在于,如果有多个需要采访的对象,一个一个采访就比较花费时间。所以,一般在运用这种采访形式时,需要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进行主次顺序梳理。最主要的一两个采访对象必须要进行“一对一”的访问,非重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电话或电函等多种形式去采访,这样就能保证采访效率的提升。

2.开座谈会

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是指新闻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开座谈会的优点在于,新闻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位采访对象一起接待新闻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其缺点在于,新闻记者采访的环境可控性较小;由于是多位采访对象在同一现场,祥和的心理暗示成分也呈现强效应。有些较为隐秘的材料(尤其是一些不好当众人面说出的负面材料)很难挖掘出来,采访的深入程度有待考量。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这种采访形式的效果较为显著。但这种形式使用较少。

3.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新闻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现场观察的优点在于,真实感强,犹如受众自己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身临其境。其缺点在于,受困于现场观察设施的限制,以及现场地域的广袤,新闻记者不可能将所有的细节都观察到。这种采访形式特别适用于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采访,即使是非突发事件,现场观察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参加会议

参加会议一般是指新闻记者通过上会、听会,从会议中发现、提炼新闻。会议包括各类会议以及专门的新闻发布会等。参加会议的优点在于,只要参会,一般新闻记者都能写出一个开会主题的会议新闻。其缺点在于,如果新闻记者不在会议中提炼新闻点,很难把会议新闻写得有声有色,而陷入了一种会议新闻套式,形成“鸡肋效应”。这种采访形式一般适用于会议新闻报道。

5.蹲点(常驻采访)

蹲点(常驻采访)是指新闻记者深入一个需要采访的现场或单位,长期蹲守,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采访形式通常适用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深度报道题材;有些需要暗访的报道题材也多会采用。这种采访形式能使新闻记者较详细地收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有高度和有厚度的新闻报道。蹲点(常驻采访)的优点在于,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尤其是那些负面新闻或新闻背后的新闻。其缺点在于,由于采访条件的限制,新闻记者自身的安全有隐患存在。

6.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的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领导讲话、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如计划总结、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书面性可供查阅的材料。查阅资料的优点在于,新闻记者所引用的材料白纸黑字非常清晰,不易出现用词失误。其缺点在于,这些材料缺乏鲜活的人和故事,对于新闻报道而言生动性不足。

7.改写

改写是指把某一个新闻线索或一篇现成的新闻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鲜活的、符合自我媒体定位的新闻报道,如新闻发布会上的新闻通稿等。改写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增强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其缺点在于,容易局限于新闻通稿的框架内,从而忽视了更大的新闻价值挖掘。

8.问卷

问卷是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新闻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或网络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的手中,得到所需的结果。问卷的优点在于,对于一种需要受众广泛参与的调查报道,能很快获得相应的调查结果。其缺点在于,参与的调查受众群体有限,调查结果有可能出现片面性。

9.电话采访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采访形式往往是补充其他采访形式不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时间紧迫、采访对象众多的情况下,新闻记者只能对主要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采访,而对次要采访对象进行电话采访,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新闻记者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电话采访的优点在于,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其缺点在于,电话采访有时会因为电话的传声不清等原因导致采访的一些关键性词语产生失真或误解。

10.网络采访

网络采访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广泛性;采集形式的多样性;新闻采写的即时性;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

(1)直接转载信息。

即针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对于采访对象所进行的直接的书面答复,新闻记者可以全文引用。

(2)组织网络调查。

即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受众的反应结果,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调查和反馈。

(3)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目前,许多的企业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该制度即如果需要采访,新闻记者应先将采访提纲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企业的相关机构,然后对方的相关人员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答复。

(4)查阅收集资料。

即新闻记者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查阅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从而对采访提纲进行充分的准备。

网络采访形式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有利于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其缺点在于,采访结果由于是由不知名的受众群体提供的,因此需要新闻记者进一步进行验证、分析和判断。

11.巡回采访

巡回采访是指按照媒体部门的策划方案、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其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新闻记者根据媒体部门的策划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因此又称旅行采访。这种采访的优点在于新闻记者在一个大的主题框架之内,不受报道时间和选题的限制,采访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其缺点在于,也正是由于有一定的自由度,新闻记者自己发现新闻与采访新闻的能力就会要求比较突出,特别是对新闻记者的综合采访能力(包括摄影、摄像等能力,与被采访单位的沟通能力,融合能力等)要求很高,这对新闻记者来讲是一个大考验。

五、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采访职业修养

有些人认为新闻采访看上去就是与别人“交谈”,其实这种对新闻采访的看法过于简单。第一,新闻采访对象都是经过新闻记者严格梳理过的人选。第二,即便是梳理好的人选,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这和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前期预约、沟通有非常大的关联。第三,即便是新闻记者约好的采访对象愿意接受采访,但是他与新闻记者的谈话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内容或者谈话内容没能达到自己的满意度又怎么办等,因此,为了完成新闻采访任务,一位职业新闻记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作风修养

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会形成自己的职业作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加强自己的作风修养是做好这个职业的前提。

(1)思想作风修养。

作风修养的内涵是指新闻记者要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思想作风修养中最核心的是新闻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记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对于新闻职业的热爱成为具有这种工作作风的前提。牺牲精神在和平年代更多地体现在对自身物质生活需求的克制,冒险精神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新闻职业本质精神——真实性与时效性的追求上,并将其内化为新闻记者工作的内驱力,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敏感亢奋的应激职业状态。

2.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与人、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言论,如“造言欺众”“以无为有”等。在这方面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中国近代著名报人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是新闻记者应当坚持终身的信念,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弄虚作假,做“风派”记者,或者为了蝇营狗苟而放弃这个信念;抑或者屈服于邪恶势力而放弃了这个信念。作为职业新闻记者,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忠实于事实本身,还事实的本来面目于受众。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一位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应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新闻记者要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一次自己学习的机会,能通过采访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观点,结识新的朋友,特别是采访对象的事实叙述、人格魅力对新闻记者的灵魂有所启示,这就是不为采访而采访,通过采访受益于采访之外的更多东西。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贴近老百姓”的“三贴近”原则虽然提出了很多年,至今仍不失为是一项比较好的深入实际的采访举措。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体察民情,与老百姓感同身受,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报道,社会影响力才能扩大。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同行之间除了竞争以外,也还有合作。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更多的是比拼新闻记者的采访实力、写作实力、编辑实力;比拼的是新闻记者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要展开竞争,也要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该有那些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事业发展的行为出现。而在同一个新闻单位里,新闻记者与新闻记者之间更多体现的是合作。如某位新闻记者发现了一个重大选题,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报道,就可以邀请别的同事与自己合作完成,这样既完成了新闻报道,又结成了友谊关系。

(5)摆正位置,不谋私利。

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摆正新闻职业、单位与个人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付出与回报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报道权利去谋取个人私利。在当前,一些新闻记者在职业道德上,严重背弃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精神,利用工作之便拉关系、谋私利,甚至敲诈新闻当事人。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记者要想在社会上重塑自我的职业形象,就要在心中重塑职业道德的底线,这样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老记者带新记者的“传帮带”一直是新闻职业队伍的传统,无论是在本单位还是在其他的单位,指导实习生、通讯员是每一位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要尊重实习生、通讯员的劳动成果,该联合署名的署名,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就盗用别人的采访写作成果。新闻记者更不能在不尊重事实的情况下,盗用别的新闻记者已经刊发的新闻报道变成自己的新闻报道内容。

3.技能修养

一位新闻记者光有对新闻事业的热情仅仅是具备了从事这个职业的态度,还要具有过硬的技能,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地完成工作。我国杰出的新闻家范长江曾经这样概括:“一个健全的记者所不可少的技术,在采访方面:流利的谈话、速记、打字、摄影和至少一门外语。在表达方面:写论说、通讯、特写、译电、翻译和演说。在行动方面:骑马、游泳、骑自行车、开汽车、打枪、驾船、长距离徒步、航海习惯,将来最好能开飞机。”[1]当然,范长江这里所讲的新闻职业技能要求对今日的新闻记者来讲并不一定要求对号入座,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既然新闻记者的职业是一个杂家,他所对应的技能也应该是丰富的。

(1)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语的技能。

作为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在采访时需要向说着全国各地方言的采访对象了解情况。中国地域之广,民族之多,语言种类之繁杂,给新闻记者的这种采访工作增添了极大的难度。即便如此,由于一位新闻记者的职业服务地有着地域性特征、本地化色彩,因此,从媒体地域性的辐射半径出发,新闻记者除了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以外,还应当尽快熟悉当地的方言,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听得懂、简单会话、一般性理解的程度。

(2)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主要外语的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针对一些地处边境口岸地区,新闻记者还要熟悉与掌握至少一门以上当地常用外语,这样就能直接与采访对象进行对话,以提高采访效率,捕捉到独家新闻,并同时能够克服由于语言翻译带来的采访障碍、词不达意等问题。

(3)熟悉和掌握摄影、摄像的技能。

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感知冲击力需求,现代媒体已经进入画面、声音、色彩的全方位多效传播时代。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媒体(即便是纸媒),不仅需要在真实性、时效性上与别的媒体竞争,而且也需要在生动性、感知性上吸引受众的眼球。现在无论是一报一网、一台一网,还是网络媒体都已经进入了媒体整合运作时期,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优势来让自己的传播更具有吸引力是整体传媒市场的共识。因此,每一位新闻记者在采访的同时,还要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图像,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采访成果,又可以为所在媒体节省人力成本进行多效传播,从而提高影响力。

(4)熟悉和掌握电脑、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技能。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在传媒上的运用已显示出其魅力,特别是针对“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更青睐于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播的新闻。为了保持新闻记者与所在媒体的“贴身联系”,新闻记者所携带的通信设备应当携带方便、功能齐全,并会运用多种技能特别是多媒体技能为编辑部随时随地传输形象生动的稿件、视频、音频,提高新闻工作的时效性,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5)熟悉和掌握驾驶多种交通工具的技能。

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记者需要熟悉和掌握多种交通工具。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新闻经常也会发生在偏远地区,新闻记者应该因地制宜,只有掌握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在遇见突发新闻时完成采访任务;二是新闻的时效性在当今已经不是按天来竞争,而是按分钟甚至是按秒来竞争。尤其是当今时代自媒体传播速率非常之快,新闻记者要学会运用多种有效的交通工具,为自己完成采访任务争取时间,并提高效率。

(6)熟悉和掌握辨向、测时的技能。

在某些特殊的采访中,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会随时发生。如在沙漠地带,新闻记者突然发现能计时辨向的物品丢失,这时要沉着冷静,运用日出日落的基本常识、星星的位置、树叶的朝向等目测辨别方向;依据太阳下木棍、身影的长度的折射角度来辨别时间,这些知识能力的积累有助于新闻记者圆满地完成采访任务。

4.情感修养

实践证明,在信息传播的同时,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情感与受众的知、情、意也在同步传递交融。新闻报道只有情理并茂或者情在理前,才具有感召力、指导性,才能担负起舆论引导的责任。

(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能够在采访中化解僵化的局面是新闻记者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则被称为新闻记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处理种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其核心成分。良好的新闻采访人际关系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情感共鸣的一种体现,其融洽的前提是真诚相倾、彼此平等尊重。无论采访对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官员,若能平等尊重,则情感融洽是相得益彰的事情。有时新闻记者可能会遇到那种冷漠、刁难的采访对象,若是情感修养好,新闻记者也常常能够化生为熟、化冷为热,找到双方的情感共鸣点,让采访对象由被动、不愿意说,变为主动、愿意说。

(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

新闻记者欲使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是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的。新闻记者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或同情,或敬仰,或愤怒等,但总体来说要把握客观的角度,正面提问、循循引导。即便新闻记者判断出采访对象说的是假话,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结果,只能运用激问、反问、错问等方法,让采访对象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一位新闻记者觉得某个采访谈话可谈可不谈,那么采访对象也不会对新闻记者投入更多的情感。

(3)情感是促使新闻记者采访的动力。

一位新闻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对他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情感追求。新闻前辈穆青曾这样说:“多少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和英雄人物思想感情上的息息相通、水乳交融,有时是掺和着血和泪的。它往往产生一种无论如何都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激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简直是一种魔力。它能驱使你如呆如痴,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一样……这种激情、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鞭策着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把它写好。”

(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新闻记者在写作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包含着激情采访结束时,有种恨不得立刻把稿件写出来的冲动。写作时,情如泉涌,思绪万千,文思敏捷,一气呵成。如果这次的采访让新闻记者不为之感动,按部就班写老话套话,就激发不了他的写作热情,甚至还可能拖延,不能按时交稿。罗曼·罗兰说:“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里有”。多少篇让受众深深感动的新闻报道,写作的新闻记者都是含着眼泪写出来的。

(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有情感的新闻报道,是感染受众的基础。即便是一篇经济类新闻报道,即便是在枯燥的数据、价格的围绕之中,只要新闻记者充满了情感,一样能把商战写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在冷冰冰的数字之下反映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新闻报道富有情趣。新闻记者可以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的充分运用,让新闻报道引发受众的共鸣。

5.体质修养

如果想把新闻事业作为自己的一个职业理想追求,新闻记者就必须具有很好的体质修养。强健的体魄是新闻记者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突发事件能够具有耐挫力和耐受力的基础保证。为此,新闻记者可以选择一种能够应对艰苦工作环境的体能锻炼方法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闻记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熬夜加班是常事。打乱生活规律,不能正常按时吃饭、睡觉就是这个职业的特性。“四十岁是新闻记者的生死关”中外新闻界有识之士共同发出这一警告,我们不能再当成危言耸听。由此来讲,新闻记者的职业也是一种风险性比较大的职业。为了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每一位新闻记者要养成有序的工作习惯:早晨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早起晨练1小时左右,边锻炼边听早间新闻播报,并收集新闻线索,以备报选题之用;晚上睡觉之前再浏览或收听、收看一遍晚间新闻,以便积累新闻线索。另外,新闻记者还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和睡眠时间。养成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手里始终有正在采访的新闻、准备采访的新闻和刚发现的新闻线索在循环周转,这样新闻记者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与工作状态。长期储备,就能具有应对艰苦环境的耐挫力和耐受力,应对复杂工作任务考验的精力与能力。

6.公关修养

职业记者也是社会活动家,为了工作方便,新闻记者应当有意识的广泛建立自己的公共关系网络。这个公共关系网络于公来讲包括新闻记者工作日常归口需要采访的关键人士,如行业或企业中企划、宣传部门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办公室的负责人等,这些关键人士是新闻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也是保证新闻记者不遗漏新闻、给自身媒体带来不必要损失的有效手段。这个公共关系网络于私来讲包括新闻记者所渉历的采访对象、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两类群体常常是新闻记者在道听途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也是新闻记者贴近生活的基础。把这两个方面的公共关系网络形成立体交叉的网络,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工作有着无可替代的效果。

(1)不要轻易失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其修养的重要品格体现之一。新闻记者的工作虽然变化性较大,但也要守信。如新闻记者在预约采访对象见面的时间、地点时事先就要考虑周全,如果已经约定了,临时更改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工作上或生活上的麻烦。这种情况不能超过两次,若第二次约定后又有变更,第三次就很难再约定采访对象了。另外,有的采访对象虽然给新闻记者提供了新闻线索,却并不愿意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身份,但是新闻记者为了报道的精彩度违背了承诺,最后给采访对象造成不良后果,这也会终止以后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

(2)不要忽冷忽热。

新闻记者对于自己建立起来的公共关系网络要精心维护。特别是日常归口的行业或企业中企划、宣传部门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办公室的负责人等,至少一个星期与他们联系1~2次,以维持网络的紧密度。特别是如果自己能力所能及地为对方解决一些问题的话要伸手相助,这也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对于这个群体,有新闻更好;即便是没有新闻,来自朋友的一声问候也能继续维持良好的关系。

(3)不要夹杂私利。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朋友,纯粹是为了新闻工作,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珍贵的交往中,容不得庸俗的交易成分。极少数目的不纯的新闻记者,利用报道的权力,要挟采访对象为自己牟利,这类行为受到了来自社会公众的谴责,应当坚决制止。正如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所说“我不图万贯家财,也不求高官厚禄,只想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知识,成为一个富有的记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