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趣味”的发源

—休谟美学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18世纪前半叶百家争鸣的西方哲学及美学思潮,在我看来,围绕着一个关键的问题—“情感”(sentiment)的兴起。约翰·洛克(John Locke)对“sentiment”这一概念的阐释为这一时期的“情感”思潮奠定了基调。他将经验区分为感觉与反省,感觉是我们对外在事物的经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而反省则涵盖我们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灵的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活动。这两种经验正是所有观念的基础,即“人心的印象或则是由外物经过感官印入人心的,或则是在反省那些印象时它所发生的各种作用给它印入的”[21],“情感”也包括在其中。通过情感的作用,人们不但能够审视自身,同样能够对感受进行归纳与推理,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知识。因此“情感”不仅是个人主观的情感体验,更蕴含了普遍的认识和反思能力,诚如叶秀山先生所说,“这个时期哲学上的‘感觉’,既包括经验上的‘感’,更要注意的是知识上的‘觉’,这个‘觉’包括对感官感觉、自我情绪、因果关系各方面知识的提炼”[22]。这种哲学思潮延伸至美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就是“趣味”的发源。夏夫兹伯里以及其他哲学家借助“趣味”,来整合个人的情感反应,判断反思能力以及道德禀赋;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美”(beauty)与“趣味”(taste)的内涵与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美学的范畴之中。夏夫兹伯里等哲学家通过对“美”与“趣味”的阐释,融合了理性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等思想,拓展了传统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与本体论方面的理路,修正了其偏重感官印象和个人相对主义的缺陷,对休谟的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休谟的人性哲学脱胎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在休谟之前,探讨与休谟类似的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已经不在少数,休谟广泛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并加以自己的深入思考,自成一家,成为经验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与此同时,18世纪英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文化都在休谟的哲学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们在研究休谟哲学时不能不加以考虑。

本章主要论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同时,着重介绍三位英国思想家的美学理论,即夏夫兹伯里、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和哈奇生,力图从“趣味”与“情感”的概念内涵入手,将休谟置于思想史的源流之中,同时介绍一些相互碰撞的哲学观点,如夏夫兹伯里与霍布斯、贝克莱等人的论争,以此分析休谟美学思想中受前人影响而生发的脉络,进而梳理经验主义美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