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学研究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与技巧
一、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要做好文献综述,首先要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目的是作者通过探索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或追求的价值。确定研究目的是文献综述的第一步,也是文献检索的起点。研究目的分为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比如关于环境法学术研究三十年的文献综述,直接目的是发现三十年中环境法的主要学术贡献、清理主要的学术流派、观点等,间接目的则可能包括探寻环境法的学术发展规律,发现关键研究人员等。研究目的不等于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问题是在确定研究目的的基础上,为达到该目的需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好的文献综述应该首选原始文献。精品文献往往就是第一手研究资料。只有尊重原始文献,认真查阅领会一手资料,才能避免以讹传讹。比如研究古代法律,由于并非所有的古代法律都保存下来,或者有些文本无法为当代研究者掌握,如果不执着于寻找原始文献,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一位研究罗马法的教授在论证奥运会是否被当时法律禁止时,大量援引原始文献,指出罗马皇帝并未下令禁止奥运会,奥运会消亡源自其纪念宙斯的传统随着罗马人信奉基督教而渐次被抛弃。[54]
有些法学研究领域原始文献非常丰富,需要对文献进行甄别,比如法律史研究,可能有大量的地籍记录、商业文件类的研究成果,梳理鉴别工作浩繁,对研究者的精力和时间要求甚高。研究者可通过提高检索技巧来提高原始文献获取效率。具体方法包括:(1)认真辨析文后参考目录,析出作品的主要责任者、文献名称等关键信息,据此展开文献追踪,直到找到原始文献为止。(2)利用检索工具获取。世界上著名的检索工具包括CA、BA、EI等,主要是科学文献检索工具,法学的文献检索工具较少,对于交叉法学比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科技法等,科学文献检索工具是可靠方法。这些二次文献检索工具一般均可链接至原文。我国常用的检索工具包括国家图书馆的Web OPAC检索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等,具体方法可参看本书相关章节。
经典文献可能超出法学学科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特征。对此,研究者不应拘泥于法学的学科视野,只有跨越狭隘的学科视角,才能以问题为指向,遴选出原创性的高价值文献。比如费孝通先生早在1938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从学科分类上属于社会学,但如果研究与农村相关的法律制度,这本书可谓必读书目,《江村经济》中对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家庭与财产制度、交易分配制度等有着深刻详实的研究,虽然跨越将近一个世纪,对今日之农村法律制度研究仍然有诸多参考价值。再比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虽然学术含量不高,但其对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精炼概括,对多国政府决策和国际政治关系、环境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问题意识具有战略性价值,对于研究环境法、可持续发展法、经济法、产业法、投资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我们共同的未来》也是文献综述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
好的文献综述需要收集该领域的关键文献。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学文献信息,想要找到关键文献,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对某个领域进行追踪,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文献管理工具。
1.设定整理标准
整理文献时应做好分类工作,根据研究对象和文献类型,划定不同的标准。比如做比较研究,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文献可作为一个标准。如果研究对象涉及宪政结构,可以将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作为划分标准。如果研究对象是案例,案由、审理法院等级、案件性质等都可以作为标准。如果以研究的对象为起点,可以将文献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根据研究的取向,可分为应然研究和实然研究。根据法律的运作领域,可以分为立法研究、司法研究和执法研究。根据研究旨趣,可分为理论研究和法技术研究。如果是制度史研究,可以按照时间分期分类。总之,分类标准并无统一规定,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自主决定。整理文献必须要做好登记,记录下文献的名称、类别、出版时间。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归类,传统方法是做成卡片,现在有些文献管理工具可以运用,还可以用Excel表格。
2.摘录文献核心部分
整理文献时可以采取列表法,将不同文献的核心部分按照标准摘录到表格中。表格法能为下一步解读文献和分析概括文献提供简要文本。摘录文献时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把握基本要素。最少要保留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此外还可以摘录主要论据、论证架构、论证资源等。
文献的价值并非一目了然,而是作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参与,在文本中发现的。阅读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并且是具有交际性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者并非被动获取文献的内涵,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潜意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理、理解和吸取。解读文献的过程中,阅读者会不自觉地调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对获得的文本信息再次组合或扩展,并从表象思维跃升到抽象思维。研究表明,阅读文献是从文字符号开始,依次进入表层结构层面、深层结构层面、互相作用层面。表层结构层面获得文本的表层语义,深层结构层面获得深层语义,互相作用层面获得理解和预期。[55]这也是文献综述对关键文献或高价值文献需要反复阅读的原因。因此,要想做好文献综述,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必须主动监控阅读过程,养成“对理解的自觉意识”,即“读者对阅读活动及其方法、任务、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情况的自觉意识”。[56]我国最早研究阅读的著作《文心雕龙》曾有文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一般而言,由于文本杂沓,以及阅读过程中常见的“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等心理惯性,可能致使理解出现偏差。
因此,要达到客观公允解读文献的目的,首先要大量阅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57]要而言之,解读文献需要将其放到一个学术传统之中,理解文献的研究目的、问题提出的背景、所反对的主要观点等。解读文献时要保持力求理解的态度,切忌感情偏好。
分析归纳文献是将所阅读和收集的文献,根据一定的标准予以概括,寻找观点之间的关联性,找出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将多个相似观点归纳为一类,切忌罗列。对于不同观点,要分析其争点,提炼和区分争论的焦点问题与相关问题,不可歧路亡羊,枝枝蔓蔓,被文献带入观点迷宫。
1.追索文献作者情况
文献作者的教育背景、从业领域、写作身份、其他研究成果、获得研究课题的渠道、参考资料的获取途径等都是可以寻找的备选项,通过对作者信息的搜索,可以获得评估文献价值的辅助信息。
2.推测文献写作立场
文献中的利害关系人是哪些?文献作者是否获得过资金支持以及资金渠道如何?作者在写作中是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研究选取的相关参考资料是否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些团队的成果?之所以如此考察,原因在于一些研究成果看似价值中立,实则受课题委托方或资助者的引导,为某个既定目标寻找学术根据,此类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文献综述时当谨慎处理,不宜对此类文献作出过高评价。
3.推敲文献的论证逻辑
文献的主题是什么?其论据是否具有相关性?论证结构是否合理?所选用的数据是否可靠?论证所仰赖的证据是否充足?概念的含义是否前后一致?论证层次是否稳定?研究方法是否适合所要研究的问题?假设前提是否偏僻非主流?结论是否有证伪的可能性?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对文献的论证力度作出判断,从而对文献的可靠性判断提供帮助。
二、法学研究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
综述的写作虽然对自己的研究具有作用,但读者并没有全文阅读这些文献,对其内容不熟悉,写作时应对综述的文献进行必要的评价,指出前人研究文献的研究程度、空白或薄弱之处、矛盾或差异程度,分析已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切入点、研究路径、理论灵感源泉等,让读者更清楚地发现作者对文献的把握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加清楚作者的研究贡献。
学术谱系是学术共同体自觉认同的学术积累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承,是学术认同的基础。文献综述虽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将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献集成在一起,但这些文献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内在有机联系,隐含着特定知识群体的自组织。有些学术研究文献虽然引注不规范甚至可能隐瞒主要观点形成的基础性文献,但是通过对学术谱系的梳理,仍然能还原观点来源。在法学的研究文献中,有许多“重构”类文章,似乎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文献一概不予认可,有着改天换地的激情和豪迈,其实其观点仍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原创,条分缕析之后,可以发现蛛丝马迹或者思想地图。学术谱系有其内在生命动力和精神气质,在文献综述中保持谨慎和谦虚,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是发现学术谱系的基本阅读心理。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概括和归纳,而是要展示出已有文献的发展轨迹,如果能够划分出发展阶段,总结各阶段的研究特点,揭示知识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则可以为下一步研究提供趋势方面的启发。在把握学术脉络时,可对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包括观点、论据、研究方法、引注、作者的研究背景等,从而发现不同文献之间的关系。
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将既有文献中提到的相关问题单独归类,最后对所有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再次文献检索,确认其研究的强度和密度,提炼出研究的空白和薄弱点,从而拓宽学术研究的空间,甚至能够为发现未来的研究制高点开拓道路。
三、文献综述应避免的常见问题
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简单罗列,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开题时,老师一般要求学生做文献综述,许多学生将收集来的资料,摘录出主要观点,做成一篇文献流水账。不分类,不概括,不评述。此类文献综述严格来说未达到综述要求,只是文献整理工作中的一部分。也被称为伪文献综述。简单罗列不仅无法发现研究起点,也无助于找到研究空白点或薄弱环节,对后面的研究助益甚微。
有些学生为了务求完备,耗费大量时间收集到大量文献,繁重的阅读任务超出了自身的驾驭能力,为求全面,将所阅读文献全部摘录出来,详略处理随意,综述中充斥着无关内容,使文献综述杂乱无章,仅仅给读者留下刻苦印象,并无实质性思想贡献,对于研究者本人而言,也因过度信赖已有文献,乏有创建。
文献是思维的结果,思维不是无源之水,任何思想均建之于前人之上,揭示文献之间的关联是综述中必要达成之目的。将文献看做思维的片段,综述时缺乏整合,一个一个片段罗列是写文献综述的大忌。
法学研究者在检索文献时,应该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不同观点的文献平等视之,不可以因为一些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学术倾向不同、观点相左而擅自弃之不顾。武断粗暴地对待学术立场、学术旨趣、技术路线不同的研究成果,乃是一种思想上的法西斯主义,“不喜、不哭、不愤怒、但求理解”,才是文献综述者的理想境界。当然,文献综述者也应对每个文献本身的学术立场保持敏感,尽可能将其还原到一定的学术背景下去理解,从而发现其偏颇之处,方能保持基于充分理解的批判态度。
前已述及,文献综述的功能之一就是确定研究起点,将作者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区分开来,从而判断作者的创新程度。一些研究人员为了突出自己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故意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倾向性选择,以便为自己的新观点提供背景。这不仅仅是文献综述写作的技巧欠缺,而是学术诚信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