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015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胸怀科研志 心系航天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罗雪松

罗雪松,男,汉族,199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级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曾宪梓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北航冯如杯科技竞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航榜样”大学生年度人物创新表率之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我来自祖国西南的一个小镇,10岁的时候,我在屏幕前见证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飞上太空,自那时起,我就对辛勤工作又敢于创造的万千航天人充满敬仰与向往,梦想着终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踏实的科研工作者!这份对于梦想的坚持让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虔诚学术风

在“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指导下,我一直努力追求学术科研上的有所想、有所为。想学习,那就要全神贯注地去摄取知识;想科研,那就应废寝忘食地去投入钻研。我从不把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因为这些指标只是对一名大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远不能在拥有不同想法的同学间,去衡量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在学海畅游中,我喜欢自己的思维不受限于老师和书本,尤其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科技实践结合起来,彼此促进,学以致用,甚至往往实践早于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学习阶段,我是先搭电路电源放大器,再学习模拟电路;先学会嵌入式开发,再学习数字电路、C语言课程;先使用各种传感器,再学习信号与测试技术。在自己看来,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源泉。那些自己思考问题到凌晨,自习室空无一人的日子让我无比怀念。而那些曾经在实践操作中无法理解的问题,能够经后期的系统理论学习豁然开朗的感觉,更是让我无比愉悦。

求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虽是一名自动化学子,但我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用到通讯知识就去学习通讯的相关理论;需要用到发动机知识就去翻阅能源动力的相关书籍;需要用到机械知识就去学习机械工程的相关课程。用需求引领学习,用追求指导学习,用积累沉淀学习。当习惯了深夜自习室锁门后,同一群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走出教学楼时你会发现,自己只是那群上进的学子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员。

扎实科研路

来自自动化学院的我尤为喜爱机械与电子,三年来共参与并完成机器人项目7个,却经历了一个从零基础的新生到机器人小达人的艰苦成长过程。从最初的智能小车到平衡机器人,从仿生机器鱼到对弈机器人,从机器保姆到弹跳机器人,奋斗过的每个项目投入的精力少则数月、多则一年,背后也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辛酸故事。大学期间我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都花在了科研上,习惯了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的生活,无数个深夜独自从实验室走回宿舍,知道北京凌晨4点天就微微明亮,校园凌晨2点还有人在跑步,湖边清晨6点就有人在背书,绿园早上5点就有同学在背英语单词。身边总有优秀的人是那么的努力,没有任何人的成绩背后缺少汗水。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北航最具特色的冯如杯科技竞赛中,我的首个一等奖项目“球形自平衡机器人”,就是在沙河校区五号实验楼利用有限的资源设备调试出来的;另一个冯如杯一等奖“可弹射智能车”,其中自行设计的弹射样机因试验充满危险性和未知性,导师王少萍教授亲自开车送我们到郊区寻找开阔场地做试验。室友们放暑假全回家了,而我一人独自留守学校,但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假期苦守实验室的付出,自己设计的“风力摆控制系统”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

慎行责任心

回想一路前行过程中所历经的风雨,团队带给了我非常强大的支持和力量。而我也有责任影响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起去参与科技活动。我曾与31人合作科技项目,和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碰撞思维,让他们和我一样体验到学有所用的满足和科技创新的魅力。在电赛中我既作为参赛队员去争取优秀成绩,也担任整个集体的一个技术培训者,让大团队和自己一同进步。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科技氛围与创新环境,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校园传递更多的科技正能量。我曾在大二时设计电路,去义务培训应届新生入门科技实践,并将其发展成传统保留至今,让百余名15级新生一入学就可以在学长的辅助下,做出自己大学的第一个科技实物作品,引导其迈上科技创新道路。现在我也常去沙河校区指导低年级同学科技项目、培训新生实践常识。我曾去幼儿园、中学科普航空航天知识,用自己的实验和讲说唤起了孩子们对天空和北航的向往。

个人第一次在大学接触科技活动是参加自动化学院首届驭远杯机器人大赛,后来我成了第二届比赛的技术指导,前不久我以组织者的身份筹办了第三届驭远机器人足球联赛,带领沙河的同学将比赛的规模办大、水平提高,在我和团队的努力下,大一大二有5个院系150余名同学参与。我在大赛过程中培训大家从零基础起步做机器人,锻炼了百余名同学的科技动手能力,并期待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涌现出更大的创造力。我坚信,科技创新与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两个人,而是一大批敢做敢拼、敢想敢为的青年学子!

回首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激北航给自己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良好的本科生实践平台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工程能力结合了起来;担任四年大班长,也曾在党校任总干事助理并兼任科技辅导员,踏实的社会工作让我学会服务他人。我曾带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既去过山西广灵国家贫困县,调研感受社会发展中落后的一面,也到过科研院所及军工企业触摸科技与国防的现实结合,亦曾在各类公益活动中思考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通过在历练过程中的不断思考,懵懂的航空航天梦想沉淀成了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理性认识,让我坚定了做一名踏实科研工作者的选择!

未来,我将继续攻读北航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跟随自己所追逐的科研梦,在这个可爱的环境里跟着最可爱的老师,去追赶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定将响应国家航空航天的战略需求,在科研漫漫长路上,徐徐前行,有所作为!

[师长点评]

罗雪松同学做事有规划,有责任,敢担当,科研能力和工程能力强,科研组织能力好。另一方面,他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爱思考钻研,又能将各种创造性的想法付诸实践,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研人才,相信他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长江学者 王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