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创作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广播剧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

广播剧的社会职能和作用可以归纳为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和美感教育作用三个方面,即帮助人们通过听觉欣赏,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点,鉴别真伪、善恶、美丑,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因此,广播剧有其独特的创作要求。

一、注重社会性

广播剧文本也属于社会文学,它所表现的内容是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生活面貌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是“泉”与“源”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之源。文艺表现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文艺和社会生活又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文艺对社会生活又会产生反作用。广播剧文本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满足广大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制作广播剧节目时,首先要从广大听众的需要出发,充分运用广播的各种表现形式,制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试航;11月23日、24日,歼15舰载机在航母上着舰成功,引起了国人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紧接着11月25日却传来了噩耗——中国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罗阳是舰载机研制成功、顺利着舰的关键人物,宣传罗阳的事迹,号召公众学习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各个媒体的责任。其中沈阳电台也担起了这个责任,意欲据此创作广播剧。但罗阳为人低调,在此以前并不知名,加之,他所从事的工作许多细节不宜公开,如何以艺术形式塑造罗阳的形象,诠释和讴歌罗阳“航空报国”的精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沈阳台知难而进,经过深入采访和细致研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罗阳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了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人的“航空报国”精神。

《照片中的回忆》这出戏,以徐闯浏览罗阳生前的照片、为他制作遗像为线索,再现了罗阳生前许多动人的事迹。徐闯是沈飞的专职摄影师、罗阳的老战友,他有条件目击罗阳的所作所为,亲见亲历他的先进事迹;徐闯又是和罗阳一起在部队大院从小玩儿到大的好兄弟,熟悉和了解罗阳的品格和内心世界,熟悉罗阳的家庭和亲人,能够很投入又很自然地为听众讲述一个真实的、感人的罗阳。戏写得朴实自然、生动感人。

可以说,找到了徐闯,确定了这么一个好的叙事角度,这出戏就成功了一半。但这并不容易。一是,必须锲而不舍,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徐闯就在眼前也可能轻易放过;二是,必须深入采访。戏里,徐闯翻阅罗阳生前照片,呈现出的一幕又一幕的打动人心的事迹,应该都是主创人员细致访问的成果。艺术创作需要才能,需要灵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更需要扎扎实实深入生活、积累素材的笨功夫。其实,突发的奇想、闪光的灵感,往往是来源于这种笨功夫、苦功夫。

二、强调形象性

广播剧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声音所塑造的形象来表现的。文艺创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创造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过程就是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广播剧的声音能够塑造形象和传播形象特征,声音形象的塑造越生动鲜明,就越能表达思想感情,越能提高听众的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

创造形象不完全依赖于现实,还常常借助于虚构。虚构是想象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虚构也应有生活依据,是对生活的集中与概括。

安徽台的广播剧《六点钟的电话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寡居的母亲有了黄昏恋,子女们发现了。一贯很孝顺的子女,情感上难以接受。母亲顾及子女的感受,默默地结束了恋情,只在每天傍晚六点钟听对方老人打来的电话铃声。两位老人约定,电话铃只响两声,第一声报平安,第二声是表思念。终于有一天,六点钟的电话铃声一直在响,女儿接听了电话,却是对方老人的儿子打来的。他说,父亲病危,弥留之际,很想见一面思念的恋人。而这时,本该接听电话的母亲已经去世两个月。愧疚的子女们开始反省:自己对年老的父母,是不是少了些情感的理解,少了些心灵的关怀与体贴?

这是一部家庭情感剧,反映了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以及儿女们面对父母黄昏恋的微妙心理。可贵的是编剧对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矛盾作了很好的艺术处理,使得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悬念迭起。这出戏,优雅、哀婉,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尤其是母亲的形象十分感人。也许可以说,《六点钟的电话铃》就是一部献给母亲的广播剧。

一位中年女士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了她参与录制工作的几点感受。她是这样说的:在录制这出戏的三天里,“那位为了顾及子女心底感受而心甘情愿埋藏自己情感的母亲,一直拷打着我们每个做子女的人的心”,“当大厅里竖起了‘5·12’汶川地震五周年宣传板,我们不约而同地又想起了地震时把婴儿护在自己身体下的母亲”,“天下母亲的心,似乎都是一样的。为了子女的幸福快乐,她们可以吃尽所有的苦,可以委曲求全,可以牺牲自己的情感乃至生命而绝无一丝埋怨”。

文章里还有这样一段话:“母亲的爱,是那么不同又那么相似。人到中年的我们,谁没有年老的父母需要我们去关爱?”而剧的结尾则是:“女儿不仅知道了母亲的付出并为之愧疚和懊悔,而且这时她自己也当了母亲。她对那个新生的婴儿,也是对自己说:‘越是对你深爱的人,越要付出你的理解和宽容。’”

《六点钟的电话铃》这出戏,从题材上说,并不占优势,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形象性”——每天下午六点准时响起的电话铃声。这“铃声”入耳、入心,让人随时想起,令人永生难忘。如今,有关老年婚恋的信息和故事到处都是,但人们看到的常常是无休无止的争吵和无情无义的争夺,要以这个题材写出老年人细腻的情感,写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写好子女内心深处微妙的感受和矛盾以及他们对老人的理解体贴,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六点钟的电话铃》取材于巩高峰的一篇1000多字的短文,由吕卉把它改编成容量约20分钟的短剧。后来觉得这个题材还可以深入开掘,提升品位,于是便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十易其稿才投入录制。据可靠人士透露,编剧吕卉为改好这出戏,吃了很多苦头,受了许多折磨。她的一位同事戏称:为了这出戏,我们的编剧成了“孤独的、受尽折磨的人”!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忍受得住孤独,坐得住冷板凳,经得起折磨。相信不少有成就的创作人员都会有这种感受。

此外,在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创作者在艺术形象塑造中常常体现出强烈的爱与憎。从对社会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真实感受出发,在形象中抒发创作者的真情,是艺术创作的规律。

三、突出典型性

一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都不可能是对自然状态的照搬,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变的。广播影视文学通过创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经过创作过程塑造的形象,实际上是创作者认识社会生活并对之加工提炼即分析、选择、集中、概括的结果。这种艺术形象一般具有概括某种典型人物或事物的广泛意义,可以使人们通过这一形象举一反三,真实、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这种形象被称为具有典型性的形象。广播剧研究领域的老专家孙以森曾对两部广播剧赞赏有加,一部是上海台的《星期二门诊》,另一部是无锡音乐频道的《生死76秒》。两出戏都是写先进人物的。

《星期二门诊》这出戏的主人公吴孟超,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又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老的一生有许多事可写,但编剧没有泛泛而谈。这出戏,以为弱势群体开设“星期二门诊”为切入点,以为甜甜做手术为中心事件,写出了吴老和开设“星期二门诊”的那些人的无私无畏,写出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唤起了弱势群体重症患者追求新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全剧只有20分钟,很简洁,也很感人。这出戏可贵之处在于,它为如何写先进人物,提供了经验,给出了启示:写先进人物,完全可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闪光点,抓住重点,深入开掘,写出人物的先进和崇高。研究这出戏的创作思路,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摆脱一写先进人物就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好事罗列的老套路。

《生死76秒》的主人公是2012年的“最美司机”吴斌。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76秒,强忍着剧烈疼痛,把高速行驶的客车平稳地停在了路边,保证了全车乘客的安全。广播剧对这个震撼人心的“生死76秒”,进行了艺术的诠释和解读,写出了吴斌的强烈责任心、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写出了这位平民英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使“最美司机”的美产生了很强的艺术张力。吴斌的车上有个乘客叫保罗,看得出编剧在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保罗是个富家子弟,出过车祸,被撞的女孩一直没有苏醒,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保罗的父亲花钱让自己的司机承担了肇事罪过,并安排儿子出国。保罗去杭州就是为出国做准备。一路上目睹了吴斌的所作所为,亲历了生死76秒后,保罗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冲击,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这个年轻人决定自首,他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广播剧创作成功与否和水平高下,主要体现在形象塑造典型化的结果、方法和途径上。

四、张扬娱乐性

文艺创作用形象说话,通过形象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意见。文艺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影响群众,而是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的。娱乐是文艺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文艺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最基本的手段。现代文艺观点认为,娱乐作用即愉悦人的身心。这一点和文艺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美感教育作用并不矛盾。在现代生活中,广播影视是人们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教育意义和作用寓于娱乐之中,通过娱乐达到教育目的,是成功的广播剧的特点。

五、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内容和形式也是统一的。文艺作品的内容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客观的因素——现实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广播剧作品的内容也是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文艺作品的形式是指它的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段。形式一般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直接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通过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的形式是具体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并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

形式并不是消极的,它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适合于内容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内容的充分表现,而且可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其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风格,既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多样化表现内容的机会,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受众的需要。

六、突出民族特色,力求有益无害

广播剧应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民族文化是最有特色和最有生命力的,文学只有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叶茂,丰富多彩。所以,广播剧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吸纳一切优秀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要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力求制作堪称时代、民族的文化标志的作品,流传后世。

一方面,文艺作品应对社会的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促进作用,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陶冶道德情操有益处,这种作品应是广播剧作品的主流;另一方面,广播剧作品只要是对人们的身心不造成影响和损害,也不一定必须强调社会教育和思想教育作用及认识功能,这类作品也是需要的,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思考题

1.没有联想与想象,广播剧的传播就无法完成,为什么?

2.为什么说情感表达是广播剧最重要的追求?

3.如何理解广播剧的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