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无论哪朝哪代,“新技术”“新观念”“新学”“新知”等词汇如同肾上腺素,总是能对人类肌体产生强大的激化作用,使之兴奋异常,趋之若鹜。眼下的新闻传播研究就不乏这样的追逐。这种特殊的“药理现象”一旦被放大,就会影响研究者对于现实问题的理性判断与思考。而“思被盲从所代替”的后果,必然是随波逐流,“难以作出创造性的发问”(海德格尔语)。因此,新旧交替之际,研究者的理性尤显重要。在我看来,研究者的理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新时期创设的新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解读和研究结论进行必要的检视与反思,提出更具科学性的见解;第二,对于被“新”事务遮蔽的“旧”问题持续追问,揭示其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以上两点在本辑内容中均有体现。
贾文山、赵立敏围绕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梦”的研究,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分析,认为当前的“中国梦”研究需坚持民族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结合;坚持从分散到整合的研究;坚持从对集体层面延伸至对个人层面的研究;坚持从虚到实的跟进研究。杨虎、肖东发基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重新解读“经典”的意义与价值。王辰瑶从融合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新闻学的一个古老话题进行重新思考,提出“网络时代如何表征现实”的问题。王洪喆则通过参与式观察探讨了信息传播科技与新的工人群体文化空间生成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各种制约。
本辑内容虽未直接涉及新媒体技术、平台等的探讨,它们却是研究者设论与思考的背景与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分析,无论是侗族大歌的国际传播(张斌、张昆)、广府文化的海外传播(刘康杰)、中国媒体的对日文化传播(王秀丽、梁云祥),还是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有关悲剧性事件的伦理思考等,立足前沿,不落俗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与旧、历史与现实是一对辩证关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旧的东西即便逝去,也会成为学科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传承性与延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辑的新闻史研究部分,包括单波、詹佩的“战时日本新闻的‘沦陷’与日本国民性的关联”、刘继忠的“国民党败退大陆的传播学思考”、向芬的“中国与西方的现代意象”等就一定程度体现了这样的意义与价值。这也使本辑内容丰富多彩且不乏新意。
程曼丽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