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康德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
在此所探讨的“身体”不是作为审美对象存在的“身体”,而是在“审美生活”中作为审美主体感受载体的“身体”。我认为,后现代美学尤其是自从现象学、存在主义以来的美学,在“身体”维度对现代美学的知识体系产生了拓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美学是以“视觉”“听觉”快感为核心和逻辑出发点来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而“视觉”与“听觉”在审美活动中却不能涵盖所有的感知与感受,而且至少在自然美以及功能性的审美对象这两大领域都无法仅仅使用视觉与听觉来解释,因为,在自然空间环境之中,人“同时性”地感受到了“同时性”并存着的温度、空气、地形、色彩、形状、气味、声音等等;在与功能性的审美对象打交道之时,比如一个茶杯,除了外观的美好之外,还要与“身体”的性别构造、“手”的大小与构造、抚摸时的光滑感等等直接相关;而以上所有感官及其感觉,不管在质料的特性上如何多样,不管其在“同时性”上的“横向”构成如何复杂,不管其在“内时间意识”上的纵向绵延与持存上如何精微,它们都隶属于“一个人”的完整的“自我”,隶属于“自我”的“审美生活”的过程之中。对于美学而言,一个“审美生活”的“完成”在“先”,对“审美生活”的“反思”在“后”,这一“反思”应该以保全“审美生活”在“构成”上的完整性为前提,因而,除非是一个审美对象在“质料特性”上只具有可以“听”可以“看”或者同时可以“听”与“看”的兴致,那么,除此之外,其他“身体”因素就必然浸入其中,在“时间性”上“并存”于一个完整的审美生活过程之中。如果纯粹由于主体性的教条之故而对审美生活之中的身体诸觉有褒有贬,挑三拣四,那么就必然会使得审美生活的范围急剧缩小,乃至于变形、扭曲,最终影响到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
现代美学的知识体系得以合法是从康德开始的,而且康德美学在“身体感受”的缺失方面也同样典型,这正是本文针对美学中的“身体”感受问题要选择康德作为案例分析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