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是0~6岁的学前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学前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与0~6岁学前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0~6岁学前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个体的生理成熟受年龄的影响。但年龄对每个个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而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划分
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其中又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幼儿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学前期。
(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这一年是学前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这个时期又可分为新生儿期与婴儿时期两个阶段。
(1)新生儿期(0~1个月)。
新生儿期具有下列特点。
①有了本能反应。出现了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莫罗反射和巴布金反射。
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触摸婴儿的手掌时,他就会紧握拳头。
巴宾斯基反射:用物体由婴儿脚跟部向前划足掌外侧缘所引起的拇趾背屈、其余4趾跖屈及扇形展开的反射性动作。
莫罗反射:是人类婴儿反射的一种,又名惊跳反射。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在婴儿仰躺着的时候看得最清楚。婴儿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出现惊跳反射,婴儿的双臂伸直,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头朝后仰,双腿挺直,双臂互抱。这种反射在3~5个月内消失。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②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对新生儿的意义很大。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不是心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儿童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都是条件反射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③开始认识世界。知觉的发生意味着儿童开始认识世界。刚出生的婴儿,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视觉、听觉的集中标志着儿童注意的发生。
④人际交往的开端。婴儿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2)婴儿早期(1~6个月)。
婴儿早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具体特点如下。
①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半岁以内的婴儿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2~3个月的婴儿对声音反应积极,视线能追随物体。
②手眼动作逐渐协调(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即视线运动)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③主动招人。5~6个月的孩子会主动去招呼周围的人,以引起成人的注意。
④开始认生(5~6个月)。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这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婴儿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表现出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3)婴儿晚期(6~12个月)。
①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②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出现双手配合、摆弄物体的情况,并能重复连续动作。
③言语开始萌芽。
④依恋关系发展,1岁左右,分离焦虑明显发展。
先学前期的儿童具有下列特点。
(1)学会直立行走。
(2)学会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2岁左右的儿童喜欢自言自语,喜欢模仿大人说话,思维随着言语和动作显现,能根据性别、年龄在称呼上进行分类。
(4)自我意识开始发展。2~3岁的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发展。2岁左右的儿童能分清你我,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
3~6岁是学前儿童个体心理活动系统形成的奠定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1)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3~4岁)。
①最初步的生活自理。3岁左右的儿童,逐渐学会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的帮助下穿衣,能通过语言表达想法和要求,能与他人进行游戏。
②认知依靠动作或行动。3~4岁的儿童认知主要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其思维特点是先做后想,而不会想好再做。
③情绪不受理智支配。3~4岁的儿童情绪的作用很大,往往不受理智支配,受兴趣左右,往往只注意自己感兴趣及喜欢的事物。
④爱模仿。模仿是小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
(2)幼儿中期(幼儿园中班,4~5岁)。
①更加活泼好动。反应、动作灵活。
②思维具体形象。能够根据具体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推断。
③开始接受任务。儿童的有意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坚持性行为发展迅速;体现学前儿童最初的责任感开始发展。
④开始自己组织游戏。4岁左右的儿童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并组织游戏。人际关系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发展到了同伴关系,同伴影响逐步增大。
(3)幼儿晚期(幼儿园大班,5~6、7岁)。
①好问好学。5~6岁的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知兴趣,喜欢探索和动脑筋。
②抽象思维开始萌芽。5~6岁的儿童知道了一些相对的概念,如多少、冷热等,能根据概念进行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开始有所了解。
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认知方法,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④个性初具雏形。5~6岁的儿童开始有了自己的兴趣和较为稳定的态度。情绪相对稳定,在生活和游戏中形成了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较为稳定的习惯。大班的儿童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表现出“首尾律”和“中心四周律”的特征。首尾律是指身体发展从头到脚,即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中心四周律又称为“近远原则”,首先发展的是靠近中轴的躯干,然后向身体的边缘延伸,即四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儿童的生长中心点随着年龄增长下移。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不齐全到齐全;二是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其主动性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主动性逐渐提高,到成人时便形成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如大班学前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二是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两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被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