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化与治理
有了人类社会就得有治理,有治理的需要就得有治理原则的发现和运用。圣人发现了治理的原则,圣人发现了人类的根本价值,当然这些原则和价值还得体现为具体的治理方法和措施,这就引出了教化与治理的问题。
1.师道
人的气质大都有偏杂。在《通书•师》这一章,周敦颐讲了人的“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刚柔皆有善恶。原来我读周敦颐的作品,总会觉得像《通书》和《太极图说》这样的著作都太过零散,所以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朱子对《通书》这么赞赏。近年重读才发现,宋明道学里所有重要的因素竟然都包含在其中了,而且如此的理性、平正,怪力乱神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因为太极有阴阳,阴阳体现为刚柔,所以人具体的性情上就体现为刚柔。刚和柔皆有善有恶,刚有好的和不好的,柔也有好的有不好的。刚,好的方面、善的方面体现“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则表现“为猛、为隘、为强梁”。柔的善的方面是慈、顺等等,柔的恶的方面是懦弱、无断、邪佞。[21]柔过度了这个人就邪佞、柔媚,就“巧言令色”了,就“鲜矣仁”了。柔善的方面当然是宽厚啊、温柔啊、博大啊,这个都很好。人的气质都有刚柔善恶的不同,只有刚柔得其中才叫善。刚柔怎么才能得其中?这个就需要圣人立教,“圣人立教,使人自易其恶”,自己改自己的毛病,“中而已矣”,自己改正自己,比如你这个人刚过了,过了你就要调整达到适中,柔恶的一面也要调整达到适中。但是这些调整都要以圣人之教为根本,圣人之教强调的就是师道。在《通书》里,师道的建立非常重要。
2.纯心
纯心强调的是君主的修身。按照周敦颐的理解,任何好的治理都必须有贤才,有有德的人才,即“贤才辅而天下治”。[22]有贤才辅佐,天下才可能治理好。而要想得到贤才的辅佐,君主必须“以纯心为要”,纯心就是强调自我的修养。强调在视听、动静、行为当中没有任何地方违背仁义礼智的原则。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仁义礼智,就叫做纯心。
3.礼乐
周敦颐非常重视礼乐的作用。关于“礼”,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礼,理也”。什么叫做礼?合道理的行为就叫做礼。在这个地方我们注意,他实际上是要为儒家的“礼”找到一个背后的道理的根源。由此可见,宋明道学或者宋明理学是儒家理性主义精神的发扬。我近来常讲,儒家本质上就是合道理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道路。在我看来,道德或不道德的分别所在就在于行为的合道理或不合道理,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它的道理。当然,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有理,那么怎么来判别有理和无理呢?这不是我们这节课能够讲清楚的,后面讲朱子哲学的时候我们再详细讲。至于“乐”,周敦颐说:“乐者,和也。”“乐者,和也”是《礼记•乐记》当中一直强调的。周子虽然强调“和”,但他更强调礼的优先性,礼先乐后,先谈礼才能谈乐。我们知道,这样的思想是对《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一个发挥。在《通书》当中,周敦颐特别重视乐的作用。与“乐”有关的一共有三章,即《乐上》《乐中》《乐下》。其中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乐以正为本。再好的乐都源自于治理,和谐的音乐一定来自于好的治理,没有好的治理一定不会有乐之和。第二,好的乐一定是“淡而不伤”“和而不淫”的,《论语》里讲“哀而不伤”,这里讲“淡而不伤”。在周敦颐看来,淡与和是好的乐的标准,这是儒家基本的艺术观点。儒家从来不讲艺术要以美为核心,周敦颐有这样一句感慨:“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代的乐是用来平正人心的,今天反而用来助长人们过分的欲望,“古以宣化,今以长怨”,[23]古代的乐是用来宣扬政教的,今天却让人们彼此之间相互怨恨。这一感慨真是精彩!简直就是在讲我们今天的事儿。
4.用刑
可能跟周敦颐的基层司法经验有关,他特别强调刑的重要性。在周敦颐看来,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刑就是秋天。如果没有秋天,万物就一定会过度生长,过度生长是不行的。一般的老百姓欲动情胜,他的情跟欲都自然而然地趋于过度,这样一来就会贼灭人伦,所以不用刑来加以制止的话最终会导致贼灭人伦的后果。这其实是儒家的基本观念。《礼记•乐记》讲“礼乐政刑,四达不悖”,也是同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