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关于民居的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卑尔根,朴素中的色彩

都说卑尔根是座雨城。这一点在我在这座北欧小城逗留的几天里得到了证实。四天三夜的时间里只有不到半天的云开雾散。在这短暂宝贵的阳光下,卑尔根的美丽色彩更加饱和。它的温馨的草根风格更加可人。

卑尔根是座雨城,在宝贵的阳光下,卑尔根的美丽色彩更加饱和。

卑尔根号称挪威的第二大城市。从中国来的游客肯定会被这个显赫的头衔所误导。实际上,它在规模上恐怕还不如中国现在的一座较大的县城。也正因为此,卑尔根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闹,有的只是平民小城的宁静与温馨。

布里根是一小片混合着北欧和德意志北方建筑风格的尖顶木头房子

这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小城。但像挪威这个国家一样,它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不是哥特、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大理石宫殿,而是一排风格简朴、既不宏伟又无气势的木头房子-布里根。

布里根是一小片混合着北欧和德意志北方建筑风格的尖顶木头房子。从外面看上去,它是一排肩并肩挤在一起的排屋。在夏日傍晚迟迟不落的夕阳下,在它的背后山坡郁郁葱葱的绿色的衬托下,它浓重的暖色调更加醒目耀眼,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有点像中国的饭店门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迎宾女郎。”我的脑子里冒出来个有点不太恰当的比喻。不过,布里根真的很美,她这样亭亭玉立地站在沃根湾的入口处,作为卑尔根这座港口城市的标志再合适不过了。但我更希望看到她在被戴上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桂冠、继而被完全旅游化之前的本来面目。于是我穿过了布里根前面小广场上熙熙攘攘、在露天咖啡座享受夏日长昼的人们,从布里根两座排屋之间的一个歪歪斜斜的小门,走进了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中世纪的汉莎联盟的商贸集散中心。

公元13到17世纪,欧洲北部的一些城市为了方便地区之间的商贸交流,成立了一个在经济和贸易上统一的组织-汉莎联盟。联盟成员的城市之间在商业和贸易交流上共享优惠,并受到联盟的保护。汉莎联盟的范围从波罗的海到北海,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在促进欧洲北部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里根曾经是当年汉莎联盟最主要的港口和贸易集散地之一。从欧洲北部来的渔产品和从南部来的农产品在这里大量储存、转售。小城卑尔根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挪威和北欧最繁华的商贸港口重镇。

如今,在布里根美丽的“门面”的背后,人们可以看到当年这个商贸集散中心的本来面貌:几条宽仅两米的小夹道纵向分隔开数列两层木头房子。每列房子下面的一层都是无窗少门,一大排木板墙的里面是当年存放货物的仓库。从夹道两头又陡又窄的木楼梯登上二层。长长的走廊的内侧是一间间隔开的简陋小房间。可能是当年各地来的商人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淫雨霏霏,狭窄的小巷子里更加昏暗。已经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木板墙和廊柱破旧不堪,几盏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有点神秘。我似乎闻到了当年长年弥漫在这里的咸鱼干货的气味。虽然四周寂静无声,但不难想象当年这里装货卸货的繁忙景象。

几条宽仅两米的小夹道纵向分隔开数列两层木头房子。每列房子下面的一层都是无窗小门,一大排木板墙的里面是当年存放货物的仓库。

卑尔根在历史上曾经历经劫难。1702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城市85%的建筑,布里根也未能幸免于难。重建后的布里根又先后遭到几次火灾。在1958年的火灾之后,部分未完全烧毁的布里根建筑得到了抢修。1978年布里根被联合国列入了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后,卑尔根市政府在原址上建立了布里根汉莎联盟博物馆。如今一部分当年的仓库被改建成为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商店。游人们可以在简陋的小店里买到制作十分精美的手工刺绣、皮毛制品和工艺品。

巷子里昏暗的路灯下,一个很漂亮很时髦的女孩在一个老旧的门口有点无聊地玩弄着手机。不用进去参观,从她身上的穿戴就能断定里面是一家皮草专卖店。别看这家店的外观像个旧仓库,那里面的衣物贵得一般人不敢问津。能在布里根租下一个店面的商家可不是普通的小商贩。

一个漂亮女孩在一个老旧的门口无聊地玩弄着手机。里面是一家皮草专卖店。

布里根的外部门面和内部的情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从外面看上去,它那作为人类遗产的标志性尖顶木排屋亮丽非凡。游人如织,在它的前面拍照留念,或者在小广场上的露天咖啡座闲坐,一幅热闹的旅游胜地的景象。而在它的内部,昏暗狭窄的小夹道、简陋老旧的木头建筑摇摇欲坠,沉浸在当年的中世纪气氛当中。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十分恍惚的感觉,分不清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实。于是我决定去别处寻找一种真实的感觉,去看看这座小城居民现实的生活。

卑尔根老城的民居是清一色的相当简朴的木板屋。

走出六百年前的汉莎联盟的商贸集散中心,来到了少有游人光顾的卑尔根老城区。它分布在离沃根湾不远的山坡上。从港口望上去,那些散布在绿荫丛中的白色、红色小木屋宁静逸远。

走进卑尔根老城的居民区,马上发现了这里与欧洲其他城市的老城区的明显不同:这里没有在欧洲各国老城区常见的厚重的大理石宫殿、教堂和砖石民宅,没有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没有历史的沉重和压抑,也没有文化的繁缛和清规戒律。几条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的小街把住宅区分成了上下几层,每层中几乎没有纵向的街道,大量的算不上街道的小径和石阶在住宅之间上下左右穿行,而民居则是清一色的相当简朴的木板屋。

在挪威的城市里,住宅木屋群很有名,全国有五十多处。卑尔根的木屋群很有代表性。这些木板屋大部分被粉刷成白色,也有红色、黄色等醒目的颜色点缀在住宅群里。小木屋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的设计规则。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房子的形状、大小,增减建筑的部分。这使得从远处看上去建筑群简陋无奇、千篇一律。但走近了仔细看,每座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多出一个拐角,那个增建了一间阁楼;这个添加了一个尖顶,那个另有一个小阳台。它们真正的共同之处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精致的小花园。也许是因为地处寒冷的极地,夏季短暂,花草对挪威人来说显得十分宝贵。因此小花园是挪威民居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卑尔根的山坡上,即使地方狭窄、无花园可建的人家也要在墙根和窗下栽上几株玫瑰,在门前摆上一盆花草。它们点缀着素白的木板屋,为它添加上温馨的情调。

小木屋没有固定的设计规则。每座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真正的共同之处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精致的小花园。

世界各国的民居形式与该民族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挪威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被迫与瑞典或者丹麦合并。这个国家的历史缺少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所长期经历的封建社会。因此它的建筑风格中少有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基本上一直以朴素的平民建筑为主。

在自然条件上挪威地处北极圈周围,气候严酷、土地贫瘠、海岸线曲折。在20世纪中期以前,挪威的经济以渔业为主,曾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一切决定了挪威的民居以实用和耐用为主要目的,就地取材、以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为了保暖,内部建筑面积较小,窗子也不大。屋顶多为尖顶,以减少冬季的积雪。在传统上挪威民居的屋顶通常用木瓦覆盖。为了防止木瓦的弯曲变形,在上面要压上草皮。夏季里草皮会在屋顶上开满小花。冬季里草皮枯萎,就成了不错的绝缘保暖的材料。

在颜色上木屋以白色为主。但为了打破极地冬季里漫漫长夜和冰天雪地给人的情绪带来的压抑,许多房子涂上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一种介于大红与暗红之间的红色是挪威建筑常用的颜色。它点缀着碧蓝的峡湾和铁灰色的岩石,构成了经典的挪威风景画面。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北海油田的开发生产,挪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从欧洲最穷的国家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可贵的是,挪威人并没有因为“一夜暴富”而染上“暴发户”的恶习。他们仍保持着简朴的传统。挪威的建筑也没有因巨大的石油财富而造成高楼大厦竞相雄起。朴实无华的草根风格依然是挪威建筑风格的主旋律。

在颜色上木屋以白色为主。但为了打破冬季里冰天雪地给人的情绪带来的压抑,许多房子涂上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

20世纪60年代时,卑尔根市政府曾经因新的城市规划而打算整体拆除老城区的部分老式的木板房民居,但遭到了市民们的反对。如今它与布里根一白一红、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海边,遥相呼应装点着卑尔根这座美丽的小城,给予了它闪耀着平民之光的无尽风情。

你如果有机会去卑尔根,在参观了大名鼎鼎的布里根以后,不要忘了不远的地方另一片鲜为人知的老木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