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从早期工业化到工业革命

“早期工业化”也被称为“原初工业化”或“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后一概念是1969年美国人门德尔斯首先提出的。1971年,蒂利夫妇著文指出: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问题上取得突破,关键是要抓住三个问题的研究,第一个就是工厂制度建立前的工业化或原初工业化。1977年,三位德国学者结合德国经济学中历史学派关于家庭工业的论述,把原初工业化理论变成一个关于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模式。他们提出:早期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造成城乡对立,但后来由于劳动力和原料供应不足,工业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阻,商人资本将工业生产转向农村,这就是原初工业化阶段。在其他因素共同推动下,使欧洲最先进和最工业化的那一部分农村社会在18世纪中期以后率先冲破马尔萨斯循环,这就是工业革命。大体上看,原初工业化说综合了关于早期资本主义与工业化的城市起源论和农村起源说,但是把关注的重点投向农村。

关于“原初工业化”迄今已有许多理论,共同的理解是:“原初工业化”是工业革命以前由一个商业资本主义控制的、面向市场的工厂手工业发展时期。它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期,但又确有工业化因素,如大批农民转入工业劳动。可以认为,原初工业化是手工业向工业革命和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有:

1.与传统工业有根本区别:前者为当地市场服务,后者为外地市场包括国外市场、海外市场服务,有很强的市场潜力。

2.生产者仍然以务农为主,是一种农村家庭工业。

3.依附于商业资本:居住在市镇的商人作为家庭工业与出口商的中间人,发放原料,出租机器,指导生产,收取产品,计件付给工资,是一种商人资本控制下的以海外销售为目的的手工业制度。

4.与农业的商品化相联系:原初工业化之下,必然形成每个村庄既有家庭工业劳动者,又有生产剩余粮食的农民的共生性经济。〔10〕

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第一,原初工业化地区分布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许多地方。我们说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所指只是英国的部分地区。即使在英国“工业革命”中也有大量的英国地区并没有被触及。如果用一本书专门讨论早期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对地区的研究比对某个国家的研究可能更精确、更接近史实。

第二,英国早期工业化跟资本原始积累的多种国内方式,尤其是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的国会圈地、发行国债等相伴随。圈地运动在中世纪后期已经发生,曾经在1549年激起“凯特起义”。但大规模圈地发生在革命以后。据统计,从1700年到1801年国会通过的圈地法令多达2000多项。保尔·芒图据19—20世纪之交的观察指出:走进英国的乡村,看不到法国田间的那种各色各样的方格子分成小块地段耕作的显著标记。甚至很少能看到耕地。村庄也很稀少。能看到的是篱笆分割开的大牧场。〔11〕虽然芒图也认为:圈地运动的作用被人们夸大了,对英国自耕农衰落的哀叹也未免过分,肯定18世纪末还有自耕农存在,自耕农的消失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但他也注意到工业革命高潮到来以前自耕农特别是小自耕农的衰落。失去土地的小自耕农有的成为佃农,有的变身为当地的农工,有的则远离家乡另寻活路。

圈地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在中世纪的敞田制度下,耕作是非常粗放的。复杂的权利引起不断的诉讼和争吵。从改变农业作为谋生手段、农业走向商品化和现代经营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早晚会被放弃。16—17世纪英王和政府曾限制圈地。18世纪英国议会支持和鼓励圈地,除了议会里那些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驱使以外,对农产品的不断扩大的经济需求也是重要原因。圈地减少了劳动力而增加了生产。芒图用汤森勋爵改造诺福克地产成功的事例,说明了新兴的农场主是如何推动农业技术改良、把土地当工商业经营的。

第三,早期或原初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工业支撑了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就连在西班牙实行高度贸易垄断的南美洲,大量来自英国与荷兰的制品也经由西班牙商人购买而冒牌进入。市场需求的扩大反过来又对工业生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

第四,如同我们在第三讲最后提到过的,早期工业化是早期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当时历史性变革的全部内容。与其相伴随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变化,共同构成一个过渡性时代,推动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例如,“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是18世纪以后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特征,市民社会的形成就是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市民阶级”长期发育的结果。英国在这一方面的情况,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是“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12〕

原初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训练了一批未来的工业资本家和技术工人。但大量的新技术和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并不是直接从商人支配的农村家庭工业中产生的。相反,原初工业化兴盛的地区多半并没有发展成为新兴大工业的中心。英国原工业化活跃的10个地区,只有约克、兰开夏、特伦特河谷、米德兰部分地区实现了向工业革命的过渡,其余6个地区的乡村工业部门先后衰落。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爱尔兰、奥地利、瑞典等国家的一些原工业化发达的地区,也都走上了所谓“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道路。〔13〕除了资源、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内部类似“路径依赖”的制度惰性排斥新技术的采用和新工厂制度的创设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原初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尽管有密切联系,却并非首尾相续,而是相对独立的两段故事。

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里详细描述了工业革命前的各种早期工业活动,首先是纺织业。英国人长期将毛纺织业看做国家繁荣的来源,把羊毛当做全部财富的基础。到18世纪20年代,毛纺工业已经分散于全英国,并造就了一个同时代表着资本和劳动的、彼此平等的“小制造者阶级”:他是老板兼工匠,也是小土地所有者,仍然部分地靠土地为生。人们把这种生产制度叫做家庭工业制度。它已经跟世界市场相联系。例如约克郡西部是家庭工业繁荣的地区,18世纪40年代年产呢绒已经达到10万匹,产品输出到荷兰各港口,销往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东部、直到美洲殖民地。在家庭工业和远程市场之间的商人,一开始只是联结小生产者和市场上的小店主的居间人,逐渐地从雇佣工人对呢绒进行整理、染色,走向买进羊毛自行找人纺织,最后成为小生产者的雇主。这是商业资本变为工业资本的第一阶段。劳资矛盾也从此开始。

工业进步和贸易发展关系密切,商业扩张先于工业进步。新工业仍要从商业和贸易中产生。在海上贸易方面英国长期模仿它的竞争对手——荷兰,跟荷兰争夺海上霸权和世界市场。尽管英国的几个从事海外扩张的特许公司成立都早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但直到17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影响力仍然不如荷兰。《航海条例》是英国明确意图取代荷兰称霸海洋的开端。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国内革命和动荡,确立了议会及资产阶级对王权的支配地位,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政治最自由的国度。原来的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在成为英国国王以后,跟英国商人和金融业者联盟,很快模仿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了英国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并在1708年改组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和新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从荷兰手里争得海上霸权和海上贸易的两个支柱,英国的海上贸易开始突飞猛进。根据英国海关的记录,1700年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还不足32万吨,1714年增加到44万吨,1737年达50万吨,1751年是52.5万吨,1774年达到84万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稍有减少,随后又激增到1783年的96万吨,1800年更高达192万吨。百年里出口增加5倍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随着内河交通的改善和通行税改革而扩大并逐渐联为一体。市场的开拓为工业进步开创了条件。

然而,毛纺业作为英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工业,受到各种成规、标准的严格保护和限制,使得任何技术进步几乎都成为不可能。正像阿瑟·扬所写的,“当英国工业的特殊才能用在铁、棉、玻璃或瓷器上面时,就如此卓越地表现出冒险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这正是你在毛纺工业中所不能看到的。在毛纺工业中,一切都是呆钝的、不活泼的、无生气的……”此外,整个棉、毛纺织业的实行机械化必须依赖冶铁工业的发展,冶铁又必需燃料工业。所以,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英国苏塞克斯郡、怀河上游等地有丰富的铁矿,还可以从瑞典和俄国输入生铁或铁矿石。那么燃料呢?

烟囱林立的曼彻斯特,在18世纪50年代还只是一个2万人口的小镇,1851年已经成为拥有40万人的工业中心城市,其浓烟滚滚的天空跟城外田野景色形成强烈反差

工业革命的真正突破是从最需要却又最薄弱的燃料领域实现的。在使用煤以前,英国人一般用木炭冶炼矿石,离森林远的矿只好放弃。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英国不可能缺少木头。到16世纪才突然发现木材严重短缺。“除了在炼铁、烧砖和烧瓦中对木材的极度浪费外,为了发展航海业也耗费了大量的木材。加上住房建造的无休止的增长,加上木材大量耗费在制作家具、木桶和其他一些不可胜数的容器上,以及耗费在制造两轮轻便马车,运货用、载人用的四轮马车上,由于上述的对木材的巨大浪费和忽视了植树造林工作,以至于造成今天全国上下木材奇缺的局面。”〔14〕其他原材料也有短缺,但对于正在致力于发展造船和航海业的英国,首当其冲的是木材。为了维护基本需要,英王政府在1558年和1581年连续颁布法令限制砍伐树木。木材外流更被严厉禁止,几乎是片板不许出海(不准出口任何桶板,每出口7桶啤酒必须交回200块桶板),同时鼓励使用煤和焦炭做燃料来替代木材。

英格兰有丰富的地表煤层,早在16世纪人们就开始用煤取暖和熔炼铁矿石。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使煤的化学能得以转化为机械能,并首先应用于煤矿深采所必需的坑道排水等工程。此后各种生产过程中开始大量使用煤。在铁路运输兴起以前,内河航运的发展也跟运煤密切相关。1761年,英国第一条真正的运河——连接曼彻斯特与7英里外的煤产地的沃尔斯利运河挖通,曼彻斯特的煤价随之下降一半。这一成功成了创设内河航运网的决定性论据,在不到30年里,整个大不列颠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1776年,亚当·斯密写道:“由于水运的方便,对各种工业就开辟了一个比单靠陆运所能开辟的更为广大的市场,所以各种工业都在海滨和通航河流沿岸开始专业的进一步划分和得到改进。”这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对工业进步的作用。

市场扩大推动了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技术革新。1701年出版的一本书讲到东印度贸易将带动分工的细化,以减少劳动时间、降低价格:“因为最简单的工作是可以很快学会的、同时也是工人做得最好和最快的工作。……人们将把构成最困难工作的不同操作交给几个熟练工人去做,而不把过多的操作委之于一个人的技巧去完成。”〔1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蓬勃勃,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康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的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约翰·凯为解决织出宽幅布的困难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约翰·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并在1738年获得专利。再往下,瓦特蒸汽机等英国工业革命高潮中的故事人人皆知,耳熟能详,不用多说了。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19世纪初的“世界工厂”:“当1815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机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前面了。”〔16〕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现代工厂制度造就了新兴的工业资产者和产业工人大军。在与土地贵族等城乡封建、半封建残余的对抗中,这两个新阶级都起了积极作用。同时,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日益尖锐的矛盾冲突,也带动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后,谈论工业革命当然不能忘记战争和殖民地的重要作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战争,如英法七年战争、南、北美洲的独立战争、反法同盟战争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现代战争需要的武器、弹药、装备、器材等等大量物质都来自制造业。殖民主义活动,包括奴隶贸易和掠夺美洲金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具体到英国,她在美洲、南亚、东南亚、南非的殖民地提供了早期工业化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从17世纪末开始的英国出口激增主要源于对殖民地出口。输往殖民地的工业品包括铁钉、斧子、火枪、马车、钟表、马鞍、绳索等等。主要面向殖民地的贸易,使英国成为多种工业品而不是单一羊毛制品的出口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