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化的内涵与三次大浪潮
18世纪以后的西欧各国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种新文明的强大优势,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坚船利炮,也不只是廉价而品质优良的工业制品,还有付诸于政治和社会领域大变革行动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自由、平等、理性、进步等观念伴随科学技术和政治革命广泛传播到西欧以外的国家。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如火山熔岩喷发于大海,形成强大的海啸般的冲击力,首先在欧洲、然后在整个欧亚大陆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史无前例的改革和革命浪潮,被时人或者后人称为“西化”或“欧化”。但这样的概括很早就已经引起争议。例如19世纪初的土耳其思想家齐亚·格卡尔普就明确提出:“认为现代主义就一定是欧洲主义,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现(当)代化与欧洲化完全是两回事,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决不能等同。”〔27〕在20世纪中国,围绕“西化”特别是“全盘西化”曾经发生过多次争论,其影响迄今仍然可以感触到。
相比于“欧化”、“西化”,以及更为经典的进化、理性化等等,用比较中性的“现代化”一词来概括现代世界的大趋势似乎更好、更客观、更全面一些。当然,对“现代化”的观察也有不同的角度,从而产生了众多不同定义:
——认为现代化就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主要着眼于经济和技术追赶。核心是用工业化来改变经济落后局面,实行中很容易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无论从横向的内容还是从纵向的时段上看,这都是最狭义的定义。
——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这被看做主要是韦伯的思想传统。
——强调现代化是世界性的全方位的历史大变革,广义的现代化包括西欧率先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就是这样定义现代化的:
根据这个定义,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前进、进步的过程,目标是现代工业社会。其次,现代化的内涵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之下,现代化的进程和目标还可以细化为许多分进程和具体目标。对它们做一简单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理解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现代化的非终极性价值或者叫价值双重性。以下是现代化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工业化:在不断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现代工厂企业制度和大工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当然是现代化的核心。由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所代表的大工业生产力,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变革的基本动力。
另一方面,随工业化而来的工业主义、工具理性,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单一化,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引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终导致“后工业化”和“去工业化”;科技进步和工业化造成的人口激增、环境污染、核设施和核战争威胁等等,促使人们思考环境保护、风险治理等关乎人类发展可持续性的问题。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转移和不断集中到工商业活动的中心。
大规模的城市化与急剧的工业化伴生。因此,工业化的问题必然表现为城市化中的问题。此外,大城市的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用水紧张以及废气、生活垃圾等严重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推动着“郊区化”、去城市化的趋势。
市场化:从分散的自然经济和地方市场转向统一的民族市场和世界市场。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各种工农业产品、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也包括通过市场流动配置资源、资本、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统一的民族市场和全球市场发育的过程。市场化的基础是商品化。工业化以前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分工也不发达,产品短缺,没有足够多的剩余用于交换,人们对市场的需要也有限。现代社会则时时处处离不开市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由交换,市场自由的现代对手是垄断,包括来自国家的垄断(国家统制经济)和来自行业的垄断。从国家统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解决政治权力与市场的切分问题,防止形成新的反市场的垄断性“权贵资本”的危险,因而也涉及社会政治领域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一点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理论争议。但对于来自市场自身进程的垄断性企业要不要予以制约,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是什么,要不要制定和实行反对大企业垄断的法规(美国1890年制定的反托拉斯法案《谢尔曼法》是不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立法”〔29〕),如何看待自由与平等、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甚至要不要对市场上的富人多征所得税,则是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学者们为此而分成两派,两军对垒,旗鼓相当:自由放任对国家干预,奥地利学派对凯恩斯主义,保守主义对“福利国家”制度,消极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针对积极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诺齐克对罗尔斯,同为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哈耶克对缪尔达尔〔30〕,等等。
经济学家凯恩斯(左)、哈耶克(中)、缪尔达尔(右)
哈耶克批评凯恩斯主义和缪尔达尔的学说不遗余力,甚至声称“他(缪尔达尔)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也批评哈耶克“缺乏社会关怀”,对他和弗里德曼获诺贝尔奖表示不满,甚至要求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缪尔达尔与哈耶克同为1974年该奖的得主
世俗化:政教分离,宗教与普通教育分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宗教本身神秘性减少的过程,属于韦伯所说的世界“祛魅”或理性化的过程。但世俗化不等于抛弃任何信仰。正如克里尚·库马等人指出的:隐藏在西方现代发达社会无休止的“合理化”活动后面的财富欲望等非理性激情,需要“真理、信任、承诺、克制、义务”这些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予以抑制。离开了这些道德基础,“工业主义(即资本主义)就将人和国家投入一个无限度扩张的历程,他们贪得无厌地掠夺有限之物,于是他们吞没了大陆和海洋,法律、道德和宗教,最后也吞没了他们自己的灵魂。”〔31〕
民主化:民主的法制化、程序化;广泛而有效的大众政治参与、决策参与,公民的知情权与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对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定期、公正的选举,等等。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下层民众通过反封建、反君主专制而争来的基本政治权力。民主依托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人民主权或民主权利迄今仍然限于国家范围之内。民主与现代民族国家本应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但在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主与建构民族国家、民主与法治、民主与经济增长、民主与社会稳定甚至民主与自由等等,往往并非同步发展,相互之间还时而发生矛盾。民主化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意,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基本内涵和要达到的最重要目标。成熟的现代社会不能是封建领主或君主或寡头或其他任何类型专制的社会,而必然是民主社会。然而,我们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却常常看到民主缺失,跟高速经济发展相伴随的,不是民主制而是不同类型的威权主义甚至军人独裁政治。内中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我们在进入各国现代化历史时逐一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以列出知识化(或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从重宗族血缘关系和大家庭的社会向地缘、业缘关系和核心家庭转变的社会结构变化,交往的现代化,道德价值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等等内容。有人把它们归纳为“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但这里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对于现代社会中宗教、民族、阶层归属各不相同的形形色色、千千万万个体的人,有没有共同的现代化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有没有只属于本文明圈、本民族甚至本阶层的现代化标准和价值追求?如果有,哪些标准、哪些价值是具有普世性的?哪些是只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第二,“人的现代化”弄得不好也会变成人的“异化”:所谓“现代人”,变成了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的人,甚至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的延伸物和助手,最后自己也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人或者麻木的经济动物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现代化只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推动现代化运动发展和最后走向衰落的,正是贯穿于现代化各部分各领域内容的内在矛盾。
现代化的进程有史以来一直呈曲折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趋势,迄今已经形成三次高潮,即三次世界性的大浪潮:
第一次大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经济社会大变革向西欧大陆各国扩散,由政治革命和主要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经济革命共同推动,其间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
第二次大浪潮: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物质基础是钢铁和电力。美国、德国、日本先后进入高速发展,英国“世界工厂”的一统地位被打破。东方国家纷纷推行明显带有“西化”或“欧化”色彩的上层改革。卷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各国现代化领导者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赶超”意识,希望通过国家的推动,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兴工业部门,尽快缩小与已经更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由于军队装备、武器性能和作战技术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著提高,列强对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争夺急速加剧,形成帝国主义、新一轮殖民主义扩张和扩军备战的浪潮,人类社会受到空前的世界规模战争的威胁。
第三次大浪潮:20世纪后期以来,由新技术(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核技术等等)新能源(石油、氢等)拉动,50—6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高涨,德国和日本重新崛起,拉美、中东(伊朗)、东亚先后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奇迹。1960—1973年间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5.9%,其中墨西哥和巴西年均增长分别达到7.0%和7.5%,被称为经济“奇迹”。即使在1973年以后西方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的10年间,西方银行仍将总额高达1600亿来自中东的石油美元贷给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受如此巨量的资本推动,东亚“四小龙”先后开始“起飞”。在经济变革的同时,各国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也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但多数发生断裂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东亚和拉美的新兴工业化迄今仍在曲折中发展。
跟前两次世界性现代化浪潮相比,第三次浪潮中非西方国家的“自觉现代化”意识十分明显。国家发动、组织和直接参与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更为突出。许多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为进一步取得经济独立而追寻工业化、现代化,以工业化、现代化来求富求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本意就是对新兴民族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在第一次大浪潮前面,还有“原初工业化”(早期工业化)和“原初现代化”(早期现代化)。荷兰与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先后崛起。
在第二次与第三次浪潮之间则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现代发展危机,并导致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都应当列入我们考察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视野。〔32〕
现代化与生俱来的种种负面、阴暗面均可称为“现代的灾难”(马克思语),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大规模战争造成的上亿人口死亡,新的世纪之交的种种事变——这些都是对世界现代化的未来提出的警示,也促使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思考、深入研究现代社会和“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