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一、科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研究方法由观察与分析两部分构成。不进行观察,研究者就无法知道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但是只进行观察并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例如,人们都观察到了物体下落的现象,但在牛顿之前却没有人得出地球上有万有引力的结论。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不完全等于观察和分析的关系,但其中有存在共性的地方。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进行分析,也就是进行思考。然而,只思考不观察得出的结论经常是错误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主观臆断”。例如,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一些学者和评论家将中国社会问题数量不断上升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水平。他们说经济水平处于在这一水平的社会将处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世界上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和高于3000美元的发达国家,人们就会看到这样的事实:低收入的非洲国家充满了社会冲突、种族仇杀、内战和政变;同样,发达国家中的法国在2007年也连续发生严重的社会动乱和暴力事件。

国际关系并不是容易观察和分析的事物。早期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们或者靠历史经验和人生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或是对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作简单的类比,或是根据若干前提进行理论演绎,这种方法被称为传统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对理解国际关系现象是有用的。这种方法至今仍为多数人所采用。不过,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已经不满足于研究国际关系的性质,而要研究国际关系的变化程度。然而,传统方法的最大缺陷是无法描述和发现国际现象的程度特征。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美对双方关系的性质判断不清。中美关系中的友好与敌对内容是明确的,但两者相兼就使人们难以判断中美关系是敌还是友。持传统研究方法的学者们做出的定性判断是:中美关系非敌非友。这个判断仍不能帮助两国政府理解双边关系的性质,因为任何国家关系都包含了合作与冲突两个方面。决策者需要了解的是,中美关系到底是敌大于友,是友大于敌,还是敌友各半。这种程度性的问题靠传统方法研究是得不出结论的。

要研究国际关系的程度变化,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于是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开始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人们往往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共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具有科学属性。科学最根本的内容是方法和规则,而不是研究的主题。国际关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其科学性与自然科学是相似的,其科学性体现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要求有实证步骤。科学方法要求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即要做到假设与事实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传统研究方法则没有这种严格要求。

由于科学研究方法有许多具体的要求,所以它不能像传统研究方法一样无师自通,没有专门的学习、训练是无法了解和掌握的。现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或教材都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还要排除科学迷信。科学研究方法不能解决所有国际关系问题,也不能保证研究结论一定可靠。其实,科学研究方法的这两个缺陷也是目前所有研究方法的共同缺陷。多数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人公开承认它的缺陷。他们之所以选择科学研究方法,是因为其他研究方法比科学研究方法能解决的问题更少,得出的结论可靠性更低。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使用者知道其研究过程中的缺陷是什么,而且不会盲目相信未经实证检验的判断和结论。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其最基础的知识是研究程序。科学方法的研究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基本步骤。

1.文献回顾。国际事件天天在发生,但相同性质的事件或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从回顾前人对一种国际现象或一个事件的研究成果入手,研究者可以从多方面受益。一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从而产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效果。二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走弯路,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三是避免重复前人已经完成的研究。四是根据前人研究成果的缺陷或不足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多数情况下,不作文献回顾的研究是难有实质意义的研究。

2.寻找研究问题。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为一个问题寻找答案,用方法论的语言讲就是破解一个谜。为了保证研究工作是有意义的,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1)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没有答案或是现有答案有缺陷的问题。(2)所选择的问题应是一个有学术或社会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和现象虽然没有答案,甚至没有人研究过,但研究这些问题或现象很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例如,没有人研究布隆迪与新加坡的关系是什么性质,因为这个问题的意义可能非常小。(3)所选择的问题是研究者有可能回答的问题,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条件之内。

3.提出合理假设。有了问题之后,研究者需要给出一个假设,即可能的答案。研究者用这个假设指导下一步的检验工作。没有假设,就没有检验的目标。特别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假设是用于实证检验的。当检验的结果与假设一致时,这个假设就成了结论。即所谓“最后一个假设是结论”。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假设是不成立的,则需要修改假设。学术界中最常见的造假现象,就是通过篡改或歪曲事实来支持假设。这种做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是常见的,是违背科学研究精神的。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个案分析、案例比较、统计分析、模拟实验、专家访谈等。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首先都要制定出检验假设的标准。没有具体的检验标准,检验就得不出结论。例如,比较两国军事实力差别,需要明确军事实力的定义和衡量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军费开支,可以是武器装备水平,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即使是定性比较也需要对事物的性质做出定义和判断标准。例如判断一场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的标准,可以是以实现政治目的为标准,可以是以实现军事目的为标准,也可以是以两者都实现为标准。如果没有标准,我们就无法判断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5.得出结论。结论是对一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从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答案的合理性都是有条件的,因此在得出结论时,研究者要明确这个答案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完善方面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上述五个步骤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程序,下面我们以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五个步骤。文献回顾:有些文章认为苏联解体源于军备竞赛。对文献观点提出批评:冷战期间,美国、以色列和叙利亚、印度和巴基斯坦、朝鲜和韩国都没有因为军备竞赛解体。苏联解体源于军备竞赛的这一解释缺乏说服力。明确研究问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提出假设:苏联解体源于政府没有决心使用武力制止分离主义。案例检验:叶利钦上台后以武力阻止车臣独立,车臣就没能分离成功,冷战后的俄罗斯没像苏联一样发生分裂。而普京上台后重新加大国防开支,2005年起开始与美国进行军事抗衡,恢复了苏联时期的国防政策。但是,俄罗斯分裂的危险却进一步下降而不是上升。得出结论:军备竞赛不是苏联国家解体的原因,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政府没有军事镇压分离主义的政治决心。这一结论引发的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一个军事强国里,分离主义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本书附录二中收录了几篇学生写的学术短论样文,供读者写作国际关系学术论文时参考。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除了了解上述研究程序之外,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具体的研究工具和手段,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逻辑知识。读者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方法论著作或教材,这有助于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注:参阅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学习国际关系的方法

显然,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要求过高了。实际上,研究方法之类的课程在国外大学一般属于研究生阶段的必修内容。因此,这里还是强调读者应首先掌握学习国际关系的方法。学习国际关系与研究国际关系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了解国际关系的历史、现状、理论及其他研究成果,而后者则是要对国际关系中令人迷惑的问题做出回答。因此学习国际关系和研究国际关系在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简单地讲,学习国际关系学需要多读、多想、多说、多写。

多读是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了解最基本的国际关系事实和有关历史背景。阅读国际关系专业书籍和杂志的效果与阅读国际新闻类报刊中有关国际关系的文章效果不同。前者可以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后者则是了解当前时事。因此对于初学者,阅读专业书籍和杂志进步得会比较快。很多人学习国际关系是从读国际新闻开始的,这容易形成对国际关系的误解。将阅读专业著作和阅读新闻报道相结合将有益于正确理解国际关系。

多想是指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对于同一国际关系现象的解释为数众多,因此学习者应对多种不同的解释进行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独立的结论不是指追求与众不同的看法,而是指掌握了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只要有事实和逻辑支撑,哪怕与他人观点一致也证明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相反,只有与众不同的结论和看法,但却找不到事实和逻辑支持,这仍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多说是指通过讨论来检验自己观点或看法的合理性。国际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学习者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未必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与他人讨论有助于发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并能吸收别人说服力更强的解释。例如,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看法是,台湾分离主义势力发展是因为大陆的政治制度民主程度不如台湾。当持这种看法的人在讨论中被问到为什么英国的民主不能化解北爱尔兰分离主义时,他就会重新思考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多写是指通过写作提高分析国际问题的逻辑能力。与阅读、思考和讨论相比,写作需要更加严格的逻辑能力。由于读、想、说的过程往往是一次性的,所以逻辑不完整也不容易发现。而一篇关于国际关系的文章被发表后,由于可能被很多人阅读到,逻辑不完整的情况就比较容易被发现。一篇学术文章的写作往往需要经历数周、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因此,在写作期间,学习者会不断获得相关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很可能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原有观点存在的问题,对原有观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国际关系学入门不难,但要精通却不容易。对于初学者来讲,先从概念学起,然后学习历史,再学习理论,这是一个相对事半功倍的路径。为了更好地掌握国际关系基本概念和原理,读者可充分利用本书各章节中的黑体字部分、课后思考题和讨论题。重复阅读包含黑体字的段落有助于把握有关基本概念的含义;而通过思考题重温重要概念;通过集体讨论增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应用能力。

思考题

1.对个人来讲,学习国际关系学有什么意义?

2.国际关系学属于什么学科范畴?它与国际关系史研究和国际评论有什么区别?

3.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目前,它已经从哪些学科领域汲取了营养?

4.国际关系学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5.中国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为什么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影响较小?中国与欧洲古代思想家在国际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相似性说明了什么?

6.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进程是什么?目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有哪几种?

7.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有什么区别?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8.学术论文为什么要作文献回顾?搞研究为什么要从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开始?

9.学习国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每种方法可以增加什么知识或提高什么能力?

讨论题

迄今为止,在已成名的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大家中,采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较多,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较少。对此可作如下解释:(1)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时间短,而采用传统研究方法的时间长。(2)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少,采用传统研究方法的人多。(3)国际关系研究是社会科学,不用科学方法也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4)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水平低,国际关系学者仅凭常识判断就能得到可靠的解释,而没有必要用客观事实检验。你认为这四种解释哪种更有道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