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产地分布: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血虚痿黄。
形态特征:黄芪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
【原文】
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痢;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译文】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治长期痈疽形成的破损伤烂,能够排脓止痛;并能治疗严重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各种痔疮以及鼠瘘;具有补虚损及治疗多种小儿疾病的功效。又叫做戴糁。产于山中的深谷处。
【集解】
苏颂说: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生长。八月中旬采挖它的根,其皮柔韧折之如绵,叫做绵黄芪。黄芪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几种,功用都差不多,但以白水芪力强。木芪短且纹理横生。现在的人多用苜蓿根来充当黄芪,折皮也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根坚硬而脆,黄芪很柔韧,皮是微黄褐色,肉为白色。
李时珍说:黄芪叶似槐叶但稍微要尖小些,又似蒺藜叶但略微宽大些,青白色。开黄紫色的花,大小如槐花。结尖角样果实,长约一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杆的为好。嫩苗可食用。收取它的果实,在十月下种,像种菜法也可以。
[修治]雷说:使用时不要用木耆草,二者极相似,只是木耆叶短而根横长。使用黄芪,须去头上皱皮,蒸半天,掰细在槐砧上锉碎用。
李时珍说:现在的人将黄芪捶扁,用蜜水炙数次,以熟为度。也有用盐汤浸润透,盛在器皿中,在汤瓶内蒸熟切片用的。
黄芪根
[性味]味甘,性微温,无毒。
张元素说:黄芪味甘,性温或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属阴中阳药,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又入手少阳、足少阴命门。
徐之才说:与茯苓相使,恶龟甲、白鲜皮。
[主治]治妇人子宫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男子虚损,五劳消瘦,止渴,腹痛泻痢。可益气,利阴气。《名医别录》
治虚喘,肾虚耳聋,疗寒热,治痈疽发背,内补托毒。(甄权)
益气壮筋骨,生肌补血,破瘕。治瘰疬瘿瘤,肠风血崩,带下,赤白下痢,产前后一切病,月经不调,痰咳,头痛,热毒赤目。《日华子诸家本草》
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固卫表,养胃气,去肌热及诸经疼痛。(张元素)
主治太阴疟疾,阳维的寒热病,督脉的气逆里急。(王好古)
[发明]陶弘景说:黄芪产于陇西的温补,产于白水的冷补。又有红色的用作膏药,消痈肿。
张元素说:黄芪甘温纯阳,功用有五:一补各种虚损;二益元气;三健脾胃;四去肌热:五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又说:黄芪补五脏虚损,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用之发汗,有汗用之则止汗。
朱震亨说:用黄芪补元气,肥胖多汗者适宜,面黑形瘦的人服用会致胸满,应用三拗汤泻之。
寇宗奭说:防风、黄芪,世人多相须配用。
李杲说:防风能制黄芪,黄芪与防风同用则功效愈大,这是相畏而相使的配伍。
黄芪茎叶
[主治]疗渴以及筋挛,痈肿疽疮。《名医别录》
【百草堂】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
因为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墓旁长出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人们为纪念他,将这种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