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国民党为了训练国民革命军军官、北伐统一中国,孙中山在苏联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
自1924年创办至1949年为止,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的大批名将都出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也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图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
“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最初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1921年12月向孙中山提出的建议。1923年9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首,包括共产党员张太雷参加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回国后,开始了军校的筹建工作。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开学,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蒋介石拟定的“亲爱精诚”为校训。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了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任党代表,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共产党人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也分别担任了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为全体学员做了讲话,他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之后,孙中山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这一训词后来成为了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
国共合作后,中国社会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工农运动、反帝爱国运动、反军阀运动以及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相互交织,推动着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然而这时,革命统一战线的内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也始终未曾停息。1925年2月至3月,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和粤军许崇智部为主力发动了第一次东征,讨伐企图进攻广州、推倒革命政府的军阀陈炯明。在东征中,黄埔学生军使用的校名变成了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这明显包含着排斥共产党人的意味。
黄埔军校大门
1924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正式开学,被通称为黄埔军校。军校由孙中山自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培育出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图为黄埔军校大门。
蒋介石
蒋介石是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则参加二次革命并随侍孙中山。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出任军校校长。图为蒋介石。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3所黄埔军校,原黄埔军校成立之初的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纷纷离开回国了。后来,黄埔军校历经多次迁徙,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军校实行改制,于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关麟徵升任校长。
从1924年到1949年迁往台湾,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自建校以来,在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宗旨下,黄埔军校以培养军事人才和政治人才为目的,培育出了一只高素质的革命军队,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提供了大批名将。黄埔军校的广大师生在抗击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掠影
1月21日,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逝世,享年54岁。
9月28日,世界巡航者号双翼机完成首次环球飞行,其行程为44312千米,共历时176天。
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搬离紫禁城,宫中的太监宫女也随之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