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 民主
孙中山:“以实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宗旨。”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与黄兴再度逃亡东京,革命热情趋于消沉。对于革命失败的责任问题与国民党整顿发展问题,两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国民党本身是由多个革命团体合并而成,多是以同乡私交关系入党的。孙中山、黄兴两人意见的分歧,迅速蔓延到党员个人之间的关系,国民党出现了分裂的倾向。
孙中山到东京后,就开始筹划重建新党。多年的革命斗争使孙中山对革命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革命要者有三,即立党、宣传、起义。其中首要是立党,只有以革命党为根本,才有希望重振精神,拯救革命于危难之际。
1914年春,新党筹备工作就绪。为了使新党更有革命精神,孙中山亲自制定了党纲党纪。新党定名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提出三条建党方针:一、改变不服从领袖的心理,绝对服从党魁命令;二、使以前散漫的组织,变得严密起来,团结起来;三、把党内一切不革命的分子、不纯粹的分子排除出去,正本清源。
中华革命党成立时的合影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就任总理,正式宣布中华革命党建立。图为中华革命党成立时的合影,前排右2起为廖仲恺、居正、胡汉民、孙中山、陈其美、许崇智。
在孙中山的努力下,办理入党手续的人不断增多,至1914年4月,入党者“先后已得四五百人”。同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就任总理,阐明了成立中华革命党总部的理由和大会宗旨。党章规定“以实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同时规定,党员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等,享受权利也不同,党内等级森严。由于许多老同盟会员不赞同此规定,没有入党,而一些黄兴派的国民党人组织了欧事研究会,在组织与思想上与国民党的分裂已趋于公开化。
中华革命党成立以后,领导了多起武装反袁斗争。首先起义反袁的是李国柱在湖南郴县发动的。李国柱于1913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次年初受孙中山委派回湘起兵讨袁。回湘后,他立即召集革命党人,重新整合武装力量。1914年6月28日,李国柱在郴县立旗帜“中华民国民主孙”,声传远近,宣布讨袁,敌军措手不及,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雷瀛等人于7月1日在桂阳起兵,与李国柱相呼应。不到一个月内,“各县纷纷告变”,汤芗铭调集重兵镇压,广西都督陆荣廷也派兵入湘增援,各路夹击,妄图围剿起义军。
随着敌军的攻势愈来愈强,反袁军虽顽强抵抗,但由于各路都是孤军作战,缺乏整体配合,再加以饷械不足,无法支撑,被冲散的各部纷纷向广东方向撤退。李国柱、雷瀛领导的这次武装起义,是中华革命党在革命低潮时发动的第一次起义,打破了二次革命后中国革命的沉闷局面。
日军炮兵在进攻青岛
1914年9月,日本以对德作战的名义开始入侵中国,日军在龙口登陆,并沿胶济铁路西进至青岛,对驻守的德军发起了猛攻,图为与德军交战的日军炮兵阵地。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抑郁而亡后,原国民党议员重新在国会开展议政活动,中华革命党作为孙中山改组后的新政党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黄兴死后,政党又一次重组。1919年,孙中山取消了中华革命党的称谓,恢复了国民党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