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应术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译文
古代用大道教化平民、指导万事的圣人,其作为都是与无形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相伴而生的。他们往往通过追溯既往的历史,然后再据此向前去推测未来;通过回首以往了解历史,然后再了解当今的形势;通过审视以了解他人,然后再据此认识自我。动静、虚实之理,若与当今的现实不符,就需要追溯既往的历史,去寻找控制现实的规律和方法。有很多事情,往往需要在反求于远古的探索中得到成功的启示,这就是圣人处理事情的见解,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观察和研究。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译文
(就动静而言)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态的;而自己缄默不语、静心聆听,则是静态的。此时就要在静态中根据别人的言谈,来观察和分析出对方的真正意图。若听出其言辞有自相矛盾和不合情理之处,可以反过来诘难他,追问究竟,那么对方必定会有对应之辞,自然就会吐露真情。凡是语言,都有其可以模拟的形象,而事物也都有其可以类比的规范。既然其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象,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就可以从中预见对方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表现事物本质的表征;所谓“比”,就是言谈举止中的同类共性。要用无形的规律促使有声的语言表露出来(借助无形的逻辑技巧让道理变得明白易懂)。首先要引导对方通过言辞表露自己的想法,如果所言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从中得知对方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就如同张开网诱捕野兽一样,要多设几处拉网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网,这样才能捕到野兽。如果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引诱对方多说话,那么对方就会自投罗网,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钓人的网。我们应该经常用这种钓人的网去诱导对方,如果对方的言辞并不符合平常的规范,反映不了实际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应时而动,改变钓人的方法,要以形象的事物去感化对方,触动其感情,进而了解其真实思想,这样就可能使对方暴露出实情,从而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控制他的思维。我们向对方的言辞提出反诘,对方做出相应的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就有了模拟和类比,依此类推,便有了继续交谈、了解对方的基础。再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观察验证,抛却其中妄谬的成分,那么所有的事物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谈有所反映,而不会因语言失实而导致失败。若像圣人这样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诱导智愚众人,所有的事情都会遂顺通畅,这是毋庸置疑的。
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译文
所以,善于从反面听取他人言论的人,能通过鬼神般变幻莫测的方法诱导他人说出实情;能够采取随机变通谈话的方式,而且运用得当,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实际情况,周详而有效地驾驭对方的思想,从而明察其真实含义。如果无法周详地掌握对方的情况,不能明察其言语的真实意图,那么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据以制定决策的基础也就不坚实、不周密。如果我们在谈话中改变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理的类比,那么对方必定会有相应的问难和辩驳的言辞,此时我们就应该平静地听取对方的言谈,以观察其真实情况和意图。所以要想倾听对方的言论,自己就得先保持沉默;要想对方敞开心扉,吐露实情,反而需要先缄默、收敛;要想居高,反而需要先处于低势;要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反而需要先给予。由此而论,如果想让对方敞开情怀,吐露真言,就要先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去诱导他,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以产生共鸣,这样真情实理就会归我掌握,双方也能因相同的观点而彼此接纳。对方所谈的事情,有的因此而发端,有的因彼而产生,有的可用来侍奉君上,有的宜用来统御臣下。根据以上不同的情况,方可辨别真伪,比较异同,得到真实或者伪诈的情形。我们的行动、运作、言语、沉默,都要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做出反应,欢喜与愤怒的方式和程度应据此做出决定。总之,行动、运作、言语、沉默、欢喜、愤怒都应该根据事先所掌握的实情来确定实行的规则。用主动试探的方法求得对方的反应或答复,借以观察对方心理情感的依托。知人的关键在于了解其内心的情感,所以要运用这种策略。听取他人讲话的原则是,自己首先要平静下来,以便专心听取对方的言辞,进而分析事情的原委,论说万物的道理,辨别事物的真伪异同。即使所谈的内容并不是实际的信息,甚至无关紧要,但是仍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探知重要的信息。这种做法就像为了探知对方的情况而深入其内部一样,首先要通过分析对方的能力,再进一步探测其行动意图。通过这种策略所得到的情况,就会像符一样应验无误,像螣蛇预示祸福一样丝毫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
所以,了解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先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内心的想法。若能如此,那么与对方的相互了解,就如同比目鱼的两目一般没有距离,彼此明晰可见;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如同声音和回响一样契合无误;从外形观察对方,就如同光和影子一样准确细致。研析对方言论中的真意,就如同磁石吸针一样没有差失,如同舌头吸取骨汁一样游刃有余,万无一失。这样与对方交谈,不用过多的言辞,暴露给对方的也就微乎其微,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洞悉对方的真实意图,就如同阴阳转换一样彼此渗透,方圆交替一样运用自如,相辅相成。在对方的基本情况尚未明晰之前,就应该用圆融的道理诱导对方;待基本情况明朗之后,就应该用方正的道理去劝服对方,助其成就大事。用人之道,不论升迁、黜退、贬左、崇右,都应该灵活运用上述道理。如果不首先确定方圆进退的策略,那么就无法掌控全局,管理别人。如果做事不掌握法则技巧,就叫作“忘情失道”(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己首先确定周密详细的行动策略,再依此驾驭对方,就能在不暴露意图的前提下,于无形之中驱策众人以达到成功,而对方尚不知其门道所在,这样方可称为“天神”。
智慧总结
反应术可以说是捭阖术的更进一层。捭阖篇多谈到游说的种类和方法,简略地阐述了适用的环境变化,而本篇的反应术则更为全面、辩证,它需要运用者有更加灵活多变的头脑,要善于把握说话的技巧。明进退之道,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能直能屈,能进能退,刚柔并济,进退自如,这些都可以说是反应术中技巧性的方法。
运用反应术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别人的最好方法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因为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用相类似的方法去了解他人,把知己和知彼结合起来,便是反应术的最高境界。二是博学多识,随机应变。不了解对方,要学会投石问路;了解了对方,要善于察言观色,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三是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刚愎自用之人,多是吃软不吃硬,以柔弱示之反倒有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该张扬时就要把才华显露出来,以便得到重用;该收敛时就要保持沉默,以免因狂妄而招来灾祸。
本篇提及了说客在运用“反应术”中常用的几种技巧:知己(知己知彼)、钓语(设饵钓鱼)、张网(张网捕鱼)等,具体说起来有投石问路、欲擒故纵、打草惊蛇等技巧。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郑庄公设计擒太叔
周朝末,郑武公娶申侯之女姜氏为妻,生两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姜氏很讨厌他;次子段长得气宇轩昂,很得姜氏宠爱。
姜氏时常在丈夫面前说长子的坏话,赞扬次子能干,劝他改立段做继承人。
郑武公却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又无过失,依情依理,说不过去!”即立寤生为世子,只以一个小小的共城(今河南辉县)给次子为食邑。
及至郑武公去世,世子寤生即位,为郑庄公,袭父职为周朝卿士。姜氏见到次子屈居在一个小城,毫无权威,心里十分不悦,便对郑庄公说:
“你今日继承了父业,但段只有几百里土地,看到同胞的弟弟困守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你于心何忍?”
郑庄公说:“母亲的意思要怎样?”
“那还用说?”姜氏一副教训的口气说,“当然给他一个大城了,把制邑封给他吧(即河南汜水县)!”
郑庄公告诉她说:“制邑是一个险要地方,父亲遗命是不能封给任何人的。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什么地方都可以!”
“那么把京城(即河南京县)封给他亦可!”姜氏说。
郑庄公听此一说,默不作声,沉思起来,不表示同意,也不反对。
姜氏生气了,把袖子一拂,悻悻地说:“你再不同意的话,那把你弟弟赶出国去好了,落得干干净净!”
“不敢,不敢!”郑庄公连声告罪,“孩儿遵命。”
第二天,郑庄公上殿,宣布封段于京城。大夫祭足上前启奏:“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京城是一个险要之区,地广人多,其政治军事价值不下于皇城。何况段是夫人爱子,若以大邑封给他,无形中有了两个国君,一旦他恃宠生骄,后果真不堪设想!”
郑庄公无可奈何地说:“不要说了,这是母命!”遂封段于京城。
段在走马上任前,入宫向母亲辞行。姜氏屏退左右,暗地告诉段:“这次封邑是很勉强的,将来一定会变卦,你应及早打算,到京城之后,要聚兵积粮,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机可乘,我会给你做内应,只有推倒了寤生,才慰我平生之愿。”
段领命出城,趾高气扬地去赴任。即位视事之日,附近的西鄙和北鄙的首脑都来庆贺。太叔段对二人说:“你两人管辖的,属于我的封地,此后,所有收税进贡,都要到我处交纳,军马也要听我指挥,不得违误!”
两人已知道太叔段是国母的爱子,有希望做国君,又见他气宇轩昂,人才出众,自然不敢违抗,乐于听命。
从此,太叔段积极训练军队,扩充编制,借故侵袭鄢邑及廪延两地,属地一天天地扩大,实力一天天地增强。
情报人员把此事奏报郑庄公,郑庄公笑而不答。有一位官员高声大叫:“可速诛太叔段!”
郑庄公抬头一看,原来是上卿公子吕,便问:“卿家有何高论?”
公子吕说:“从来被封子不能过问军事,有拥兵自重的必杀无赦。今太叔段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谈兵练武,不是想篡位是什么?请授权给我,率兵征讨,以除后患!”
“但段未见有反叛行动呀!”郑庄公答。
公子吕愤愤地说:“今两鄙被收,廪延被取,这不是叛变行动?国家土地,岂可以被蚕食下去!”
郑庄公笑起来,说:“段是母后爱子,是我的弟弟,宁可失地,不可伤兄弟之情,拂母后之意!”
公子吕复进一步说:“我不是怕失地,实怕失国。今人心已惶惶惴惴,见太叔段势力日强,都存观望态度,若再容忍下去,怕一发不可收拾。主公今日容得太叔段,将来太叔段未必容得主公!”
“不得乱说!”不等公子吕说完,郑庄公愤然制止他,说,“我会设法感化他!”立即起身退廷。
公子吕出外,对祭足说:“主公念及宫闱私情,忽略了国家大计,我为此很担心。”
祭足告诉他:“主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断不会忽略这点,不过在大庭广众里,不便泄露,你是他的亲戚,不妨私自去见见他,一定会把真心话问出来的。”
公子吕听了他的指示,乃入宫去见郑庄公,郑庄公问他有什么事,公子吕便说:“我就是为了刚才在朝廷上说过的那件事再来拜请。主公当日继承王位,大家都知道并非国母的意见,她是属意太叔段的。今日太叔段的横行嚣张,必然是一种夺权阴谋,万一内外合谋,发动政变,恐怕——”
郑庄公说:“此事闹起来,怕碍着国母面子呀!”
“岂不闻周公诛管蔡的事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公子吕说。
郑庄公忽然长叹一声,说:“唉!这件事我早已想到了。段虽然有夺权阴谋,却没有公开叛变行动,如果我把他镇压了,国母必会从中作梗,又惹外人议论,说我没有兄弟情义,骂我不孝!我现在只是装聋作哑,任他所为,等到他真的有叛变行动时,就可以明正其罪了。”
公子吕才恍然大悟,说:“主公远见,非臣所及!但恐怕日复一日,促成他势力庞大,便会尾大不掉了。不如及早设法挑他起来,使他提前暴露,及早镇压便了。”
这话正中郑庄公下怀,郑庄公连忙问:“计将安出?”
公子吕再详告:“主公未入周朝已久,无非因为太叔段的缘故,现在不如乘机说要入朝去见周天子,故意引他起事,带兵前来,我却预先伏兵在京城附近,待他出动,便乘虚而入占领他的根据地,然后主公返师进攻,那时他飞也飞不出去了。”
郑庄公听说,点头称善:“好计,好计!”
公子吕辞出宫门,才暗叹一声:“祭足可谓料事如神了!”
次日早朝,郑庄公假传一道命令,要大夫祭足代理国政,自己朝见周天子去。
姜氏得此消息,认为机会已至,便秘密派人带信给太叔段,约他在五月初起兵袭郑。
这时是四月下旬,公子吕早已先差人伏于要道,把那个带信的人杀了,将信送给郑庄公看,郑庄公说:“自作孽的人,必会自食其果的!”便另遣心腹假称姜氏亲信,把信带交京城,并得太叔段回信,说及决定在五月五日起事,并要于城楼竖起一面白旗,以便接应等语。
郑庄公得书大喜,说:“证据在此,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他立即入宫辞别母亲,说要入朝谒见天子,姜氏也敷衍几句好话。
郑庄公率领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朝廪延方向慢慢前进。这时公子吕已部署好伏兵在京城附近,专等猛虎离山。
太叔段自得了姜氏密报,立即准备,他派儿子公孙滑到卫国去借兵,自己便动员所有属军,托言郑庄公出国,要前往监政。于是祭旗犒军,得意扬扬地朝皇城进军。
这时,公子吕的便衣队已混进了京城,见太叔段的军队已经出动了,便在城楼放起火,城外伏兵,一见信号,立即杀进去,占领了京城,出榜安民,揭发太叔段的阴谋。
太叔段率军行到路上,就得了京城失陷的消息,心慌意乱起来,即命回军,屯扎城外,准备反攻。
可是军心开始动摇了,士兵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说太叔段心怀不轨,要篡夺朝政。原来公子吕已派密探混入了军营,散布消息,顷刻间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军营都哄闹起来,一夜之间,军队散去大半。太叔段着了慌,便率领残兵,跑到鄢邑去,想再行招兵买马,重整旗鼓。
不料,郑庄公早已占领了鄢城,此路已行不通,太叔段不得已又跑回自己过去的封地共城去闭门自守。但郑庄公和公子吕的追兵逼近了,这区区一个小城,无险可守,怎挡得了这两路大军夹击呢?这时他已感到面临绝路,叹道:“都是母后害死我了,有什么面目再见兄长呢?”遂自刎而亡。
郑庄公搜出了姜氏和太叔段的来往密信,使人带回郑国,叫祭足转交姜氏,并送她去颖地安置。姜氏看了信件,羞惭无措,自觉无颜与庄公见面,即刻离宫搬到颖地去了。
评析
郑庄公明知太叔段早有谋反之心,却佯装不知,以免被姜氏抓住把柄,反咬一口。于是便采取了引蛇出洞的钓术,以朝见周天子为名设下圈套,等待太叔段起兵反叛,然后便可名正言顺地除掉太叔段。
张仪巧言应变留楚国
战国时期,张仪以客卿的身份居留在楚国。起初楚王对他非常友好,但后来对他越来越冷淡。张仪心想:这样下去,恐怕有朝一日自己在楚国就没有立锥之地了。不久,张仪想出了一个计谋,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去拜见楚王。
张仪毕恭毕敬地对楚王说:“最近,我在这儿没有什么用处,只是白白地浪费您赐予我的俸禄,我想到魏国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王听后,漫不经心地说:“既然你主意已定,我也就不苦留你了。”
张仪见楚王没有挽留之意,并不失望,接着说:“为了答谢您对我的知遇之恩,等我到了魏国,只要您想要的东西,我会竭尽全力得到,给您送过来。”
“我各种宝物应有尽有,黄金、宝石、象牙也不足为奇,想必魏国也没有什么值得我羡慕的东西。”楚王傲慢地说。
“不过据我所知,魏国美女如云,个个貌似天仙!”
楚王听了张仪的一番鼓动,不觉心有所动,于是靠近张仪说:“我早就听说魏国美女妙不可言,只是从未见过。好吧,我就要美女。”说完,赏赐张仪一箱黄金作为盘缠。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楚王王后南后和侧室郑袖的耳中,她们非常担心魏国美女来了之后和自己争宠。两个人正在着急,一时却又想不出好办法,于是派人给张仪送去一盒珠玉,说是张仪要离开楚国,王后送来的礼物。
临行前,楚王设宴款待张仪,大方地说:“现在战乱纷纷,道途艰辛,今天特意为你饯行,还期望你能给我送回几个美女。”
在送别宴上,张仪见楚王有了几分醉意,突然说:“王宫上下都说楚王您宠爱的两个女子仪态万千、貌若天仙,她们素日对我不薄,今日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想借您的美酒向她们表示我的敬意……”
楚王笑着说:“这个好说!”随即让南后和郑袖进来。
张仪一见二位女子到来,就跪在楚王面前说:“请饶恕我吧,我犯下了欺君之罪!我曾对您说魏国多美女,现在一睹眼前两位美女,可见还是王宫美女多啊!我又怎么能找到比王后和郑袖更漂亮的女子呢?”
楚王听后,得意扬扬地说:“无罪,无罪!起初我就料到肯定没有比她们更漂亮的女子。我想魏国的女子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你也不用去为我找美女了。”
一旁的南后和郑袖听了张仪对自己的一番赞美,喜不自禁,极力在楚王面前为张仪说好话。最后张仪又在楚国王宫里留了下来,而且重新获得了楚王南后和郑袖的信任。
评析
张仪不愧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说客之一,他反应之敏捷、头脑之灵活,实非常人可及。在这个故事中,张仪成功地运用了钓语:先以离开楚国来观察楚王的态度,后以寻求美女把楚王“钓”到了自己张开的网中,接着在有利时机献上自己的奉承话,不仅博得了南后与郑袖的欢心,也最终得到了楚王的信任。真可谓一箭双雕。
诸葛亮调虎离山败魏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伐魏,六出祁山。魏明帝曹睿闻报,命司马懿为大都督,领兵40万至渭水之滨迎战。司马懿屯大军于渭水之北,命先锋夏侯霸、夏侯威领兵5万渡河至渭水南岸扎营,又在大营后方的东原筑城驻军,进可攻,退可守,稳扎稳打,务使魏军立于不败之地。
诸葛亮深知,自己最根本的弱点是远离后方,粮草困难;他同时也深知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自己这一点,并设法使蜀军断粮,从而困死或逼蜀军撤退,然后乘机取胜。于是诸葛亮便将计就计,在粮草上设诱饵,以此引“他”离山。
首先,诸葛亮分兵屯田,与当地百姓一起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摆出一副持久作战的架势。果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沉不住气了,他对司马懿说:“现在蜀兵屯田,作持久战的打算,怎么办?何不约诸葛亮大战一场,以决雌雄!”司马懿虽说“我奉旨坚守,不可轻动”,心里其实非常着急。
诸葛亮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自绘图样,命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蜀营粮草由木牛流马源源不断地从剑阁运抵祁山。司马懿闻报大惊:“吾所以坚守不出,是因为他们粮草不能接济。今用此法,必久不思退。怎么办呢?”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急于破坏蜀军屯田、运粮计划,于是进一步引他上钩。他一方面在大营外造木栅,营内掘深坑,堆干柴,还在营外周围的山上虚搭窝铺草营,造成蜀兵分散结营与百姓共同屯田屯粮而大营空虚的假象,引诱魏军前来劫营;另一方面在上方谷内两边的山坡上虚置许多屯粮草屋,内设伏兵,同时让士兵驱动木牛流马,伪装往来谷口运粮。而他自己则离开大营,引一支军马在上方谷附近安营,以引诱司马懿亲领精兵来上方谷烧粮。
司马懿虽烧粮心切,却极为谨慎小心,深恐中调虎离山之计,也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来应对。他亲领魏兵去劫蜀兵祁山大营,但一反过去每战必让主攻部队走在前面的惯例,让部将冲锋在前,直扑蜀营,自己在后,引军接应。他这样做,一是担心蜀营早有准备,怕中埋伏;二是他指挥魏军劫蜀军大营本属佯攻,目的是调动蜀军各营主力,趁机自领精兵奇袭上方谷,烧掉蜀方的粮草。
然而,司马懿的这个调虎离山计,却被诸葛亮料到。当魏军直扑蜀军大营时,诸葛亮只是安排蜀军四处奔走呐喊,虚张声势,趁司马懿离山之机,另派精兵夺取渭水南岸的魏营,而自己却在上方谷等待司马懿来烧粮,以便瓮中捉鳖。
司马懿果然中计。他见蜀军都奔大营救援,便趁机领司马师、司马昭及一支亲兵杀奔上方谷。接着司马懿被蜀将魏延依诸葛亮的安排,用诈败的方法诱进谷中,被截断谷口。一时山谷两旁火箭齐发,地雷突起,草房内干柴全都着火,烈焰冲天。眼看司马氏父子就将葬身火海,幸亏突来的一场倾盆大雨,才救了他们父子三人及少数亲兵的性命,司马氏最终只得大败而归。
评析
钓术的运用也可以看作是引诱法的使用。其特点就是利用不利的天时、地利等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因为自己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对己有利。
在这个战争故事中,司马懿原本决定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结果却仍被诸葛亮“钓”下山;本想用计烧掉蜀军粮草,却反中了诸葛亮的“调虎离山”计。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
叔詹知己知彼智退敌
公元前666年,楚文王去世,王后息妫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想讨好嫂嫂,得到美人的欢心,于是在息妫寝宫附近的馆舍中日夜歌舞。息妫知道公子元的用意,感叹道:“我的丈夫文王,问军事,未曾向国外扬威,致使声望日下。公子元身为令尹,不奋发图强,重振国威,却沉醉于靡靡之音中,真令人担心!”息妫的话传到公子元耳朵里,公子元想讨好嫂嫂,决定率领大军去攻打邻邦郑国。
郑国兵力远不及楚国。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军,郑文公惊慌失措,急忙召人商讨对策。叔詹不慌不忙地说:“从前,楚国出兵,从未有这么大规模。据我所知,公子元这次出兵,不过是讨好他的嫂嫂,没有什么其他目的。楚兵若来,老臣自有退兵之计。”
不久,楚军先头部队直抵皇城。叔詹下令军队埋伏在城内,大开城门,街上商店照常做买卖。百姓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秩序井然,毫无紧张气氛。楚军见到这番情景,出乎意料,料定城中早有防备,是在故意诱敌深入。他们满腹狐疑,不敢贸然杀进皇城,下令就地扎营,等候主帅的指示。
公子元率领大部队赶到,大吃一惊,见城内秩序井然,似有埋伏,心里踌躇。他想到郑国与齐、宋、鲁有盟约,眼下城内有埋伏,万一不能取胜,齐、宋、鲁援军一到,前后夹击,楚军失利,脸上无光,嫂嫂会瞧不起自己。再说这次出兵,已攻下几个地方,几天之间,就打到郑国都城,也算是打了胜仗,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还是见好就收吧!
于是,公子元连夜班师回国,又怕郑军追击,命令所有营帐保持原样,遍插旗子,也想摆一个空城计,疑惑郑兵。
次日,叔詹登城遥望楚营,一会儿,便高兴地叫道:“楚兵撤走了!”众人都不相信,叔詹指着远处说:“凡是军队驻扎的营地,必定击鼓壮威,以吓骇鬼神。你们看那里有飞鸟盘旋,证明军营里连一个人也没有了。我料定楚军怕齐国援军赶到,被内外夹击,连夜撤走,还摆下一座空营来迷惑我们。可惜,公子元会摆空营计,却识不破我的空城计!”
评析
空城计采用的是一种心理战术,使用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敌方指挥官越是小心谨慎多疑,所得的效果就会越好。这种方法多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如果被敌人识破,敌军乘虚而入,就会变得非常危险。
司马熹左右逢源得所求
战国时,中山王宠爱着两个贵妃阴姬和江姬,她们明争暗斗,都想做王后。
有一位名叫司马熹的谋臣,很有谋略,揽钱手段也相当高明。他看出两妃争宠的情形,想趁机敲她们一笔,便暗中使人去致意阴姬,告诉她:“要做王后不是开玩笑的,争得到手,自然掌有权威,贵甲天下,傲视全民;万一失败呢,那就危险了,自己的性命保不住不算,还要祸延家族哩!所以,不争则已,要争则必须胜利。如果想成功的话,就得去请教司马熹先生!”
阴姬一听,果然心动,便亲自秘密地去请教司马熹。司马熹便使足干劲,鼓其如簧之舌,说得她频频点头,千恩万谢地说:“如果事情成功的话,一定重谢!”并且先孝敬司马熹一笔茶资。
于是,司马熹即刻上书中山王,告诉他有一个计划可使本国强盛,邻国衰弱。
中山王很感兴趣,满脸堆笑地问他:“我非常欣赏你这个建议,要怎样做才行呢?”
司马熹说:“我先要亲身去赵国跑一趟,名为访问,实则暗地侦察赵国的险要地方和风土人情,了解它的政治和军事动向,这样回来才可以订出一个详细计划,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中山王听了又送给他一份礼,打发他去赵国访问。
司马熹见到了赵王,公事完毕,在私谈间便对赵王说:“听说贵国是出产美人的地方,但我到这里已经几天了,总看不到哪一个算得上非常漂亮。老实说,我的足迹遍天下,也见过无数女人,总觉得没人比得上我国那位阴姬,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仙女下凡哩!她的美,不是笔墨所能描绘出、语言所能说得出的,她那高贵的仪态,简直可以胜过母仪天下的王后!”
赵王听后怦然心动,忙问:“可不可能把她弄到这里来?”
司马熹故意把话锋一转:“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至于大王意图怎样,弄不弄得到手,我可不能参加议论,阴姬虽是妃子身份,却是国君所宠爱的。这些话,请千万不要传开去,否则要杀头的。”
赵王奸笑一下,表示非达到目的不可。
司马熹回到本国,报告给中山王的却是:“赵王没有道德观念,不知仁义,开口讲打,闭口讲杀。还有,我听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赵王正在暗中设法想把大王的宠妾阴姬弄过去呢!”
“岂有此理!”中山王不听犹可,一听则怒骂起来,“赵王竟把脑筋动到我头上来了!可怒也——”
“大王!请冷静一点。”司马熹说,“从目前形势来看,赵国比我国强盛,打是打不过他。赵王要索取阴姬,实在没有办法不给。不给马上就亡;要给,一定被人耻笑,笑大王懦弱,连自己的爱妃都会送人!”
“那怎么办?”中山王虽然心头一股无名火,但此时也不能不低头请教司马熹了。
“照我看,”司马熹从容不迫地说,“只有一个办法才可以避免,就是大王立即册封阴姬为王后,断了赵王的邪念。在此之前,从没有谁敢要别国王后做妻子的,就是想要,也为列国摒弃,骂作禽兽!”
“很好!”中山王转怒为笑,说:“就照你说的办法去做!”
因此,阴姬便很顺利地做了王后,赵王也死了心,司马熹不用说,已是王后娘娘的大恩人,地位和金钱自然更有保障了。
评析
了解了对方的喜好与性格特点后,便可投其所好地施展游说之法,或利诱,或奉承,或蒙蔽等。司马熹首先从阴姬想做王后开始设计,而后采用了出使赵国这一虚招,其目的便是为阴姬在中山王心中赢得好感,为使阴姬登上王后宝座作铺垫。最后,在中山王盛怒的情况下说出心中的计谋,圆了阴姬的梦想,也使自己得到了荣华富贵。
诸葛亮欲擒故纵收孟获
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10万反蜀,建郡太守雍阎、群舸郡太守朱褒、越窗郡太守高定相继投降,声势甚大。蜀丞相诸葛亮奉旨起兵50万南征。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适逢马谡奉后主之命前来劳军。
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问计。马谡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孟获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北伐曹丕;孟获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很赞同马谡的见地,更坚定了使孟获心服的决心。第一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为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第二次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敌方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荼那、阿会喃等缚送蜀营。诸葛亮对孟获说:“你前次说,若再被擒,便肯降服。今日如何?”孟获说:“这次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以致如此,如何肯服?”
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领他参观蜀军营寨,而后亲自将他送至泸水边,派船送回。孟获第二次被放回本寨后,首先将部将董荼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商议以假降方式夜袭蜀营。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但孟获仍然不服,他说:“这是因为我弟贪杯,误喝了你们的毒酒,并非我没有能耐,如何肯服?如果你放我兄弟回去,我们收拾兵马和你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死心塌地归降。”
诸葛亮第三次又将他放了。孟获愤怒地回归本寨,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向多部落借得精健军兵数十万,一路杀气腾腾,来战蜀军。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至西洱河南岸,抄了孟获军队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怒斥孟获:“这次又被我擒了,还有何话可说?”孟获说:“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
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全无惧色,要求再战,诸葛亮只得再次将他放了。孟获回去后,又聚集数千名士兵躲入了秃龙洞,与该洞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据守不出。诸葛亮走访当地老人,寻得解毒甘泉和可辟瘴气的薤叶芸香,避过毒泉恶瘴,引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不服,并说:“我祖居银坑山,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你若能到那里擒我,我便子子孙孙倾心服侍。”诸葛亮只得第五次将他和孟优、朵思等人放了。孟获连夜奔回银坑山老巢,又请来八纳洞洞主木鹿率3万驱兽兵助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飞刀,布假兽战胜木鹿的兽兵,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缚孟获夫妻献降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孟获回洞后,采纳妻弟带来的洞主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3万刀箭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烈火将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烧了,第七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这一次,孟获却不走了,并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等虽然是化外之人,难道就如此没有羞耻吗?”于是领各洞兵民诚心归顺。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王,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蜀军班师,孟获亲自送诸葛亮渡过泸水。后来孟获仕蜀,官至御史中丞。终蜀之世,西南方一直太平无事。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西南方百姓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此,蜀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诸葛亮可全心致力于伐魏了。
评析
七擒七纵后降服孟获,与其说是比计谋的高明,倒不如说是一种持久而有耐心的攻心战术。其成功运用的关键便是诸葛亮深入了解到了孟获的性格及其实力,确认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才多次放过孟获,以使其最终心服口服归顺蜀国。从表面看,擒与纵好似一对矛盾,但实际上是一种因果关系,纵只是手段、方法,而擒才是最终的目的。用暂时的放弃换来更有效果的收获,从这一点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纵”运用得恰到好处,便可转化为“擒”。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晏子使楚巧答对
晏子是春秋时的齐国人,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才高八斗,机智灵活,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满腹经纶很快就取得了尊贵地位。
齐王非常信任这位能干的国卿,对他委以重任。一次,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国在当时实力雄厚,而齐国正处于发展之中,相对楚国而言落后一些。楚王本来就没有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一看站在面前的使者如此矮小,因此对齐国尤其轻视。
楚王看晏子这么矮,一心想奚落他一番,以显示自己国家的尊贵和强大。他料定晏子受了嘲笑还会忍气吞声,于是,安排人在宫殿正门旁边开设了一扇狗洞般大小的侧门。晏子驾驶着马车来到宫殿门口,两旁的侍卫按照楚王的意思,把晏子请下马车,领着他来到那扇小门面前说:“我们楚王恭请你从这里进去,他已恭候多时了!”
晏子一看就明白了楚王的意图。晏子忍住怨气,转身走向正门。侍卫立即把他挡在门外,说:“你怎么能从这个门进去呢!请从那边走吧!”
晏子义正词严地说:“拜访人国,理所当然走正门。那边的门充其量是个狗门,我不明白你们强烈要求我走狗门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里边都是狗吗?我要拜访的可不是狗啊!”
守卫士兵一听,竟无言以对,知道来者不是平平之辈,只好乖乖放行。
楚王知道自己的计划弄巧成拙之后,气急败坏。见晏子得意扬扬地走上殿堂,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各国大臣的面,尖刻地问:
“真没有想到你们齐国竟然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找不出来!你这样矮小的个子是不是齐国身材最魁梧的?你这样丑陋的长相是不是齐国最漂亮的啊?”
晏子坦然地看着楚王,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王素来注重邦交礼仪,在派遣使者出访别国时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个规定就是:贤能的人拜会贤能的国君,庸俗的人就拜会昏庸无能的国家。而我又有何德何能呢?前来拜访大王,还是我求了好半天,齐王才勉强答应的呢!”
楚王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有失王者风范,确实是气昏了头。
这天,楚王搜肠刮肚,又想出一个计谋。他安排好一切后,就假意盛情邀请晏子到前厅饮酒说话。正在说话之间,进来几个威猛的士兵,中间一个是五花大绑的罪犯,正低垂着头。
楚王高声问:“你们押的是何人,犯了什么罪啊?”
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大王,此人是从齐国来的,在我国偷了别人的财物。”
犯人连忙跪下求饶说:“大王饶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楚王斜视着晏子说:“没有想到你们齐国还盛产盗贼,竟然偷到我楚国来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图,见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难自己,这次再也不能客气了。于是反唇相讥:“橘生淮南为橘,橘移淮北为枳,前者香甜,后者涩苦。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我看不是齐国盛产盗贼,而是您治理的国家盛产适合盗贼生长的土壤吧!否则,这个人在齐国原本安守本分,为什么到了楚国却知法犯法、铤而走险呢?”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刁难他了。
评析
面对恶意的攻击,不要一味地躲避和忍让,而要适度地予以反击,或者巧妙转换,或者反唇相讥,或者针锋相对,维护自己的尊严。否则,对方就会得寸进尺,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晏子在此便运用了圆融的道理诱导对方,以将计就计的策略使对方落入难堪的境地,而又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子产刚柔并济治郑国
春秋末期,子产是郑国的宰相。他善于执政,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深得民心。他的执政之道就在于刚柔并济,把握住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的最佳尺度。
当时,许多大国都觊觎郑国。子产认为,郑国要求得生存,当务之急是增强国力。于是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为确保军事费用,决定征收新税。一时间,民怨四起,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甚至有人还密谋杀害他。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纷纷劝他改变主张,朝中大臣也站出来反对他的政策。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子产没有丝毫动摇。他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继续实施既定的政策。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即使牺牲我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如果虎头蛇尾,我殚精竭虑想出来的兴国之道就会付诸东流。我决心一如既往地贯彻我的政策。老百姓的责难只是因为我的政策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明白的。”子产这样对别人解释。他不改初衷,面对责难仍然坚持己见。
过了几年,农业的振兴计划收效甚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军队也逐步强大起来,足以抵抗外来的入侵。郑国在诸侯国中逐渐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
子产的政策并不都是如此“刚硬”,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就表现得非常“宽容”。
郑国为了大力培养知识分子,在各地普遍设立了被称为“乡校”的学校。但是许多对当政者不满的人就利用乡校传播与统治者相反的观点。若任其发展,就会不利于民心安定,对统治也会造成威胁。因此,许多大臣提议关闭乡校。
子产却不以为然,反驳道:“如果那些人聚集在乡校谈论政治,我们可以听取他们好的意见,不断改良我们的政策,这样看来,不是一件好事吗?”
子产借用了一个比喻,继续说:“人们的言论就好比河川里的水一样,如果我们钳制他们的言论,就如堵塞河水一样。尽管暂时控制了,不久那些不满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堤坝和堰塘终将被冲毁。与其这样,还不如疏通流水,引导它们畅通无阻地流出来,这样不是更合适吗?”从此以后,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
由于子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在他为政期间,郑国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评析
阴阳之道与方圆之说,与刚柔张弛的运用策略是相通的。绵里藏针,柔中存刚是成功的为人之道,刚柔并济更是行之有效的处世手段。治理国家同样如此。子产深知,如果君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就会使人们畏而远之;如果太宽松,就会使臣子骄纵跋扈,不易驾驭,所以必须恩威并济,把握好时机和火候。
朱博恩威并施善待人
汉朝时,朱博因善于用人而名扬一时。
有一次,他手下的府功曹对他说道:“长陵有一位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现在任职副守尉。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当守尉。”
朱博听从府功曹的建议,派人去暗中调查尚方禁。调查的人回来说:“此人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与别人的妻子私通,后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府功曹可能是因为受了尚方禁的钱财,才为尚方禁说话的。”
朱博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治安情况为由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发现果然有一处很深的疤痕。朱博命众人退下,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是什么原因。
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朱博大笑,对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动得泪流不止。朱博又趁机说道:
“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尚方禁连连应诺,朱博就告诉他:
“这次谈话你知我知,没有其他人知道。你以后的任务就是遇到奸邪之事就记录下来。”
然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他在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短短一年,由尚方禁提供线索而被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朱博借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朱博又召见了那个府功曹,责问道:“你收受他人贿赂,依刑律该如何处置?”
府功曹吓得脸色惨白,跪地谢罪。朱博便以将功折罪为由,命府功曹将历年来所受贿赂及其他不义之财,一文不少地记录下来交给他。府功曹十分害怕,就把自己获得的财物全部都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博。朱博看了记录,知道他已老实交代,就对他说:
“此事只有你我二人知道,我有心惩治你,可又委实不忍。如果不给你一个罪名,如何对得起刑律和皇上,你看怎么办?”
府功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朱博命令道:
“你马上坐下来写一个改过自新的悔过书,然后……”朱博扔给府功曹一把刀,“把你刚才所记的一切全部销毁。”
府功曹如逢大赦,急忙写完悔过书,拿刀把刚才所记的竹简划烂。
朱博便让他仍归旧职,府功曹从此以后小心谨慎,再也不敢做错事。
评析
从“如方与圆,如圆与方”中所得的启示是做事应明方圆之道。朱博在此就成功把握了这一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属有错,必须纠正,但不必一棍子打死,否则便无人可用。朱博恩威并施,可谓深谙用人之道。看到尚方禁的羞耻心仍在,说明其良知未泯,仍然可救;府功曹虽贪婪却又惧怕刑法,免其罪责,他必不敢犯错。可见,用方圆之道变通地对待他人,往往能激发其热情,使其更加忠诚地为自己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