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前提,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做出的合理设定,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空间范围、时间界限、计量方式上所做的限制和选择,无须证明即为人们所接受。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避免将应当反映的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相互混淆,在开展会计核算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为谁开展会计工作,明确会计人员应有的基本立场。
明确这一假设的意义在于:在会计核算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如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如甲企业的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甲企业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乙企业的经济业务,即使甲乙企业之间有经济往来,甲企业也只能核算和监督影响甲企业的经济业务。
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主体就是一个单位,如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一个学校等,这些个体单位都是独立法人。作为一个法人,应当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而有必要将这些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法人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独资或合伙企业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法人)。再如,组成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时,既是会计主体,又是法律主体;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整个企业集团是一个会计主体,组成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仍然是法律主体,但并不是会计主体。在特定情况下,一个基金,如社会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也是会计主体。
【例1-1】 某母公司拥有1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每一个母子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因为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必须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这样集团公司这一会计主体就是由多个法律主体构成的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包括破产)整个期间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假设企业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就可以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将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固定资产就可以通过计提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可以按会计期间计提折旧。
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当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就应当停止使用这个假设,否则,如果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等间距的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会计信息。所划分的期间就称为会计期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会计期间为年度时,通常为会计年度。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半年度、季度、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只有存在会计分期假设,才会产生期末结账的会计核算要求,产生期末经营成果的计算问题,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分,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选择。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课堂讨论
我国的会计年度是怎样划分的?中期指的是哪几个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这一共同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会计是采纳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复式簿记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采纳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因为只有货币才具备可加总性,才能够将各种经济活动综合地反映出来。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下,有的信息对决策者来说很重要,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影响,但往往难以用货币计量,因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这一缺陷。
二、会计基础
在会计核算中,虽然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但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仍然是继续进行的,并不会因此而停顿或中断。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将不断地取得收入,同时不断地发生费用。因此,为了正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在会计上形成了两种核算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凡本期应获得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本期应负担的费用,不管款项是否支付,都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例1-2】 A企业2009年10月售出一批商品给B企业,合同规定B企业应于当年11月支付货款。B企业信用良好,财务情况没有明显问题。则A企业在2009年10月虽然没有收到现金,但商品已经售出,已经具备了收取货款的权利,这笔收入实际已经在10月份赚到,收入实现了,不必等到11月实际收到现金时才确认收入。反之,如果A企业在10月份不确认该收入,而是在11月份实际收到现金时确认收入,就不能真实地反映A企业10月份的经营成果。同样道理,假设甲企业7月份支付临时租入设备的两个月租金10 000元,由于此项费用的发生使甲企业7月和8月均会受益,所以7月份支付此项费用时,并不全部作为当月费用,当月只记费用5 000元,从当月收入中得到补偿;8月再计费用5 000元,从8月份收入中取得补偿。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它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尚未收到的收入和尚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当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例1-3】 仍以上述A企业为例,A企业10月份售出商品,11月份才能收到货款。则A企业10月份没有收到现金,就不能确认收入,要等到11月份实际收到现金时才能为11月份的收入。例如上述甲企业,7月份支付两个月租金10 000元,则所付10 000元全部作为7月份费用。
根据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的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外,其他业务的核算也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课堂讨论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是什么?在会计处理上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