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中国与日韩工艺美术交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唐宋时期是东亚三国工艺美术交流史上的鼎盛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工艺美术造作典范通常是日本、韩国效仿的对象,并对它们后世的制度、信仰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力图在全面梳理中日韩古代文献和实物的基础上,采用工艺美术研究中按照门类划分的基本方法,主要讨论唐宋时期中国与日本、韩国在织绣印染、陶瓷、漆器及其他门类的交流情况,其中交流物品的品目、时间是讨论的基础,交流中的艺术风格演变及成因是解说的重点。

布、、绢、纱、锦、绫、罗是唐代中日织绣交流的主要品种,在此时期日本的古代文献中,详细记载了它们的出现时间、庸调尺幅、产地产区、赏赐情形、名目与价格、服用情况等。其中绫、锦等高档织绣品的织造时间大约在8世纪初,团窠纹、龟甲纹是仿照唐代的传统,染色技术中对酸、碱剂和媒染色剂的使用以及套染技术,都与唐人的做法风神相通。唐代输入新罗的织绣品种有锦、绫、罗、帛,新罗输入唐朝的织绣品种有锦、鱼牙、朝霞和金总布,其色淡红、状若朝霞的朝霞备受唐人喜爱,与唐锦中用红色尤多、对红色尤其偏爱有关。印金和饰金是宋辽夏金丝绸上极富代表性的装饰技法,在高丽丝绸中也很常见。日本袈裟中反复表现的牡丹唐草纹、茉莉花唐草纹、折枝花纹、柿蒂花纹、麒麟纹、牡丹纹等,均是南宋时期织绣品中的常见纹样。

唐代陶瓷中仪式用具的主要造型,如砚、碗、枕、瓶、净瓶、盖罐、三足罐等是奈良三彩的主要仿制对象,晚唐以后,高杯、高足盘、执壶等日用瓷器逐渐成为日本陶瓷器型模仿的重点。入宋以后,中日陶瓷交流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茶入、天目、香炉和花瓶,它们都是以宋代器型为样本,在日本诸窑展开仿制。高丽青瓷技术来源于越窑青瓷,在12世纪徐兢出使高丽时,已颇为宋人称道,其中梅瓶、瓜形瓶、注子、盏托和香炉等是高丽模仿宋代器型的主要品种。日本和韩国对宋代陶瓷的模仿,都是基于在饮酒、饮茶、品香、闲赏等方面对宋人生活的追摹。

金漆、螺钿和雕漆是唐宋时期中日韩三国共有的漆器技法,但因为材料和审美差异等原因,在三国又各自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漆器技法。正仓院文书中揭示了金漆在日本的用途是髹涂金属制品以防锈,高丽则是中国政府的金漆取给之地。螺钿漆器在宋代大量输入中国,一时风靡,这与日本螺钿的用材优于中国有关。高丽螺钿漆器中特别多见的技法是唐代螺钿镜中的“宝装”。南宋时期的雕漆传入日本以后,发展出一种直接在木器上雕刻花纹,再髹饰一层薄漆的独具日本特色的“镰仓雕”,直到近代仍有生产。

此外,在其他门类中,我们通过对中国与朝鲜的步摇与步摇冠、隋唐舍利函与朝鲜舍利函、唐与日本的装饰用玉交流及宋代“祭器图说”对朝鲜的影响等几个特具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意在展示工艺美术交流研究与民族志、图像学、佛教艺术、制度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互动。

唐宋时期工艺美术交流在风格上主要体现在色彩、图案、造型和技法四个方面,它们不仅奠定了日本和韩国后来若干工艺美术风格的基本格局,也在中国与周边的物质文明交流史中发挥了重要意义,其中的经验仍可为今日工艺美术提供借鉴。